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普通生物学考研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二)

(满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 Western blot

答: Western blot中文名称是蛋白质印迹法,又称免疫印迹试验,是指通过特异性抗体对凝胶电泳处理过的细胞或生物组织样品进行着色,然后通过分析着色的位置和着色深度获得特定蛋白质,在所分析的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表达情况的信息的一种实验方法。它是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免疫遗传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2 plasmid

答: plasmid的中文名称是质粒,是指存在于许多细菌之中的,独立于染色体之外的,能够自主复制的较小的双链环状DNA分子。大部分的质粒为环状构型,但也存在线形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见的运载体。

3 减数分裂

答: 减数分裂是指仅发生于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形式。其特点是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整个过程分为减数分裂 和减数分裂 两个阶段。

4 食物链(food chain)

答: 食物链(food chain)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为起点,各种生物有机体以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即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关联而形成为一个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系列,即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5 双受精

答: 双受精是指被子植物雄配子体的两个精子(同时)分别与雌配子体的卵和中央细胞受精融合的现象。即花粉管到达胚囊后,释放出两个精子,一个与卵细胞融合,成为二倍体的受精卵(合子),另一个与两个极核(次生核)融合,形成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卵细胞和极核同时和两个精子分别完成融合。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现象,是植物界有性生殖更有保证的最进步和最高级的形式,也是植物遗传和育种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6 应激性(irritability)

答: 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7 顺式作用元件

答: 顺式作用元件是指存在于基因旁侧序列中能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调控序列和可诱导元件等,它们的作用是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顺式作用元件本身不编码任何蛋白质,仅仅提供一个作用位点,与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而起作用。

8 细胞凋亡

答: 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是多细胞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主要形态特征包括细胞核浓缩、染色体DNA被以核小体为单位切成梯状片段、细胞凋亡小体形成等。

9 光周期现象

答: 光周期是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光周期现象是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即植物对昼夜相对长度变化发生反应的现象。根据植物在光周期现象中对每天昼夜长度的要求不同,可把植物分成若干种类型,主要有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叶片是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试验证明,只要叶片处于短日条件下,不管茎顶端是在短日还是长日条件下,都可以开花。

10 内共生学说

答: 内共生学说是指描述真核生物线粒体、叶绿体与原核生物的进化关系的学说。这个学说认为,真核细胞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起源于原始真核生物内共生的行有氧呼吸的细菌和行光能自养的蓝细菌,其说明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进化关系。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 植物界中主要有______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双受精过程仅发生于______植物。被子植物,分为______植物和______植物两类。

【答案】 裸子;被子;单子叶;双子叶

2 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内容。

【答案】 遗传变异;繁殖过剩;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3 嗅觉,味觉和取食三者是紧密相关的。鼻腔和______就是相通的。这正说明了2个器官的紧密关系。到了哺乳类,口腔有了硬腭和软腭,这才把取食和______的道路分开。

【答案】 口腔;呼吸

4 用番红染液染色,可使纤维素细胞壁呈______,用固绿染液染色,可使纤维素细胞壁呈______,细胞质呈______。因此,用番红,固绿两种染液对根的初生结构进行染色,可以看到木质部被染成______,而韧皮部被染成______。

【答案】 亮红色;绿色;淡绿色;红色;绿色

5 在缺乏促甲状腺激素的情况下,甲状腺本身可适应碘的供应变化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释放。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

【答案】 自身凋节

6 人科不同于猿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人科是灵长类中唯一______的动物。所以,______是已知的最早的一类人科成员。______和______是人属的重要特征,______是现在找到的最早的人属成员。

【答案】 能两足直立行走;南猿;脑的扩大;石器制造;猿人

7 捕食现象是指动物吃动物,也是群落物种间最基本的相互关系之一,前者称______,后者称______。

【答案】 捕食者;猎物

【解析】 捕食是生物交互作用的一种,通常指一种动物(捕食者)以另一种动物(猎物)为食的现象;广义捕食则包括动物以植物为食的现象(植食)以及茅膏菜、捕蝇草、瓶子草、猪笼草和狸藻等少数植物捕捉昆虫将其消化以吸取含氮物质的情况。

8 1967年生态学家R. H. Whiittaker提出的五界分类系统把细胞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动物界。

【答案】 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

【解析】 五界分类系统是由美国生物学家魏泰克在区分植物与动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础上,根据真菌与植物在营养方式和结构上的差异,把生物界分成了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

9 骨骼属于______组织,来源于______胚层,神经系统来源于______胚层。

【答案】 运动;中胚层;外胚层

【解析】 人体的骨骼起着支撑身体的作用,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一部分。中胚层主要是由动物极内卷细胞形成的;骨骼和肌肉构成的运动系统、皮肤的真皮、整个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及内脏器官的外膜等由其发育而来;外胚层由动物极细胞形成。皮肤的表皮极其附属结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由其发育而来。

10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作用的几类微量有机化合物。已知有七类:包括______、植物生长素、细胞分裂素、______、______、寡糖素和油菜固醇内酯。

【答案】 脱落酸;乙烯;赤霉素

【解析】 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作用的几类微量有机化合物,已知有七类:脱落酸、植物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赤霉素、寡糖素和油菜固醇内酯。

11 植物有两个输导系统,分别是负责运输______的______和负责运输______的______。

【答案】 水分及无机养料;木质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营养物质;韧皮部

【解析】 植物输导组织分为二类,一类为木质部,主要运输水分和溶解于其中的无机盐;另一类为韧皮部,主要运输有机营养物质。

12 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是Ig______,血清中含量最多的是Ig______,母乳中含量最多的是Ig______。

【答案】 M;G;A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细胞自噬的机制及意义。

答: (1)细胞自噬机制:细胞自噬是细胞通过溶酶体与双层膜包裹的细胞自身物质融合,从而降解细胞自身物质的过程。AMPK能以不同的方式,调控一种称为Vps34激酶家族不同的复合物,一些Vps34酶参与了正常细胞的囊泡运输-细胞中一种重要的分子运输,还有一些Vps34复合物则参与了细胞自噬。此外,AMPK能抑制那些未参与细胞自噬的酶,而激活参与细胞自噬的Vps34酶。

(2)细胞自噬意义: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细胞衰老一样,是十分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参与生物的发育、生长等多种过程。细胞自噬的异常导致癌细胞的出现。

2 简述PCR试验原理及步骤。

答: PCR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在体外模拟发生在细胞内的DNA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复制过程技术。

(1)基本原理是依据细胞内DNA半保留复制的机理,以及体外DNA分子于不同温度下双链和单链可以互相转变的性质,人为地控制体外合成系统的温度,以促使双链DNA变成单链,单链DNA与人工合成的引物退火,然后耐热DNA聚合酶以dNTP为原料使引物沿着单链模板延伸为双链DNA。

(2)PCR全过程需要重复进行DNA模板解链、引物与模板DNA结合、DNA聚合酶催化新生DNA的合成,即高温变性、低温退火、适温延伸3个步骤构成PCR反应的一个循环,此循环的反复进行,就可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

①高温变性:待扩增的DNA样品及其反应体系在95℃高温加热1min,使双链DNA变成单链模板DNA。

②低温退火:降低反应温度(约55℃)1min,使引物与2条单链DNA模板发生退火作用,并结合在靶DNA区段两端的互补序列的位置上。

③适温延伸:将反应体系的温度上升到72℃保温数分钟。在DNA聚合酶作用下,dNTPs分子便从引物的3′端加入并沿着模板DNA分子按5′→3′方向延伸,合成新的DNA互补链。

如此反复加温冷却,只要有聚合酶和足够的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PCR反应的全过程就可以不断重复。

3 何为临界夜长?假如某一短日植物的临界日长时13h,请判断下列光周期情况下该植物能否开花,并说明其原因。

(1)14h光照+10h黑暗。

(2)12h光照+12h黑暗。

(3)12.5h光照,随后11.5h黑暗,并在第17h给以一次红外闪光。

(4)11h光照,随后13h黑暗,并在第16h依次给以一次红光闪光和一次红外闪光。

(5)10h光照,随后14h黑暗,并在第15h给以一次红光闪光。

答: 临界夜长是指在昼夜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暗期长度。某一短日植物的临界日长时13h,开花决定于暗期的长度11h,而不是光期的长度。将短日植物放在人工光照室中,只要暗期的长度超过临界夜长,不管光期有多长,它就开花。

(1)14h光照+10h黑暗,暗期的长度未超过临界夜长11h,短日植物不开花。

(2)12h光照+12h黑暗,暗期的长度超过临界夜长,开花。

(3)12.5h光照,随后11.5h黑暗,并在第17h给以一次红外闪光。暗期的长度超过临界夜长,但对短日植物而言,红光抑制开花,而远红(红外)光促进开花,开花。

(4)11h光照,随后13h黑暗,并在第16h依次给以一次红光闪光和一次红外闪光。对短日植物而言,植物能否开花往往决定于最后一次光照是红光形式还是远红光形式,远红光促进短日植物开花,最后一次光照是远红光形式,开花。

(5)10h光照,随后14h黑暗,并在第15h给以一次红光闪光。对短日植物而言,红光抑制开花,不开花。

4 简述肝脏血液循环系统的特点及其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答: (1)肝脏血液循环系统的特点:

肝脏由门静脉与肝动脉双重供血。小肠毛细血管在离开小肠时逐渐集合成几条静脉,这些静脉会合流入肝门脉(静脉)而入肝。肝脏一方面有肝动脉供应含O 2 的血液,另一方面又接受肝门脉送入的含有高量营养物质和CO 2 的血液。肝门脉和肝动脉入肝之后分支而成毛细血管网(血窦),然后又集合而成肝静脉,肝静脉再和大静脉相连,而入心脏。肝门脉系统是肝脏血液循环的特征。肝门脉中的血是在肠壁上已经流过了一个毛细血管网的血,从肝门脉进入肝脏后,又要经过一个毛细血管网与肝脏细胞交换物质,在这一交换物质的过程中,肝脏发挥着它的调节作用。

(2)肝脏血液循环系统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①分泌胆汁,乳化脂肪对脂类的消化、吸收起重要作用;②肝脏是贮存糖类的主要器官,调节血糖浓度平衡;③合成血浆蛋白,调节蛋白质代谢,将氨基酸的代谢产物、氨转化为尿素;④主要的解毒器官;⑤贮存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 12 )、铜、铁的主要器官。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试述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答: (1)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的组成:

①启动子: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和开始转录的一段DNA序列,它含有RNA聚合酶特异性结合和转录起始所需的保守序列,启动子本身不被转录。

②操纵基因:不编码任何蛋白质,是另一位点上调节基因I所编码的阻遏蛋白的结合部位,使操纵子受阻遏而处于关闭状态。

③结构基因:结构基因是编码蛋白质或RNA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乳糖代谢的基因调节系统中有3个连锁在一起的结构基因:lacZ、lacY、lacA,分别编码β-半乳糖苷酶、β-半乳糖苷透性酶和β-半乳糖苷转乙酰基酶。

(2)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的工作原理:

①乳糖的负控诱导

a.乳糖不存在时,阻遏蛋白结合到操纵区,阻碍RNA聚合酶与lac启动子区的结合,下游结构基因无法转录。

b.乳糖存在时,乳糖的代谢产物异构乳糖与阻遏蛋白的变构位点结合,阻遏蛋白构象改变,失去活性而不与操纵区结合,下游基因能正常转录,产生相应的酶,使大肠杆菌能利用乳糖。乳糖耗尽,诱导物异构乳糖减少,失去诱导物的阻遏蛋白会重新特异性结合lac操纵区,阻止基因转录。

②葡萄糖效应(降解物阻遏效应)

当葡萄糖与乳糖同时存在,大肠杆菌在耗尽外源葡萄糖之前不会诱发lac操纵子。原因是葡萄糖的降解产物能降低细胞内cAMP含量,使cAMP-CAP复合物的形成减少,影响其与启动区结合,导致下游结构基因的转录无法进行,使得乳糖无法被利用。而当不存在葡萄糖时,cAMP能顺利与CAP结合成,从而与启动子区结合,激活转录。

2 论述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

答: 生态恢复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地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生态恢复过程一般是由人工设计和进行的,并是在生态系统层次上进行的。生态系统或群落在遭受火灾、砍伐、弃耕等后而发生的次生演替实质上也属于一种生态恢复过程,只不过是一种自然恢复形式。

(1)恢复方式根据生态系统退化的不同程度和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恢复方式:恢复、重建和保护三种形式:

①恢复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影响经济的发展。采用人为措施恢复。

②重建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自然恢复有困难,进行人工生态设计,实行生态改建或重建。

③保护对生态敏感、景观好、有重要生物资源的地区采用保护的方式。

(2)恢复目标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活需要,人们往往会对不同的退化生态系统制定不同水平的恢复目标。但是无论对什么类型的退化生态系统,应该存在一些基本的恢复目标或要求,主要包括:

①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因为地表基底(地质地貌)是生态系统发育与存在的载体,基底不稳定(如滑坡),就不可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持续演替与发展。

②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

③增加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④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

⑤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

⑥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

(3)生态恢复的原则一般包括自然法则、社会经济技术原则、美学原则3个方面。

①自然法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的恢复重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恢复与重建,否则只能是背道而驰,事倍功半。

②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是生态恢复重建的后盾和支柱,在一定尺度上制约着恢复重建的可能性、水平与深度。

③美学原则是指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应给人以美的享受。 KONpQdLblAf4I7fqAqcx7Miw/d+PMVpvpdozrVHwQu2rpXcPI+RKc97EKQPbzkk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