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思想与理念”的一部分,列入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有理由的。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创新的重要因素,革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灵魂所在。
重视“革新”和“科技”也是自毛泽东起中国历代领导人代代相传,继承下来的重要精神。毛泽东提到要“通过先进科技实现社会主义强国”,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提到“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胡锦涛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共十八大上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将“创新”列入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提出“以创新为推动力的发展战略”。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就有重视创新的文化氛围。“昨日是而今日非矣”已进入中华民族民众的DNA里。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不符合道理的思考和行为会导致过错,不要固执己见,要谦虚地向他人学习,习惯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改正自己的错误时无须忌惮,中国人在思想深处是有这样的观念的。
中国实事求是的传统思想也是支撑创新和科技发展的基础。
毛泽东提到“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松尾文夫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引用唐洲雁著的《毛泽东的美学观》一文,如此介绍:毛泽东把从胡适及约翰·杜威学到的以实用主义为代表的当时美国的思潮长期存留在心中,并坚持了一生。而且(毛泽东的故乡)湖南也有将实学运用于治理社会的独特文化、思想传统。直面现实,重视调查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与湖南的文化传统也相符合,两者交融,相互影响,促成了从现实出发,探究事实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发展。
中国的科学技术是在“实事求是”的传统思想支撑下获得进步发展的。
停止阶级斗争,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的这一想法源于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阐述的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是有历史传统的“创新”。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提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开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条原则打开了科技进步的大门。
邓小平提出的“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将“实事求是”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了表述。这句话将中国“从争论之国变成实践之国”,从而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变成世界第一的贸易大国,其萌芽早在丝绸之路时就已显现。丝绸之路的兴起就是开拓未知领域的创新。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中这样讲述明朝时期的航海家“郑和”:
“600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工艺,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文明。”
据《美国与中国》一书,首任美国驻广东领事萨缪尔·肖在其日记中提到“1784年,英国派出有二十一艘舰船的舰队,法国、荷兰、丹麦分别派出四艘舰船抵达广东开始贸易”。中山大学的保罗·戴克教授这样介绍,“当时(1784年)在广东的外国人有将近4000人,工厂区、商业街、住宅区都充满了异国情调”。
同一部著作中还提到,18世纪80年代,中国皇后号(美国贸易船)从美国运载了30吨美国产的西洋参、2600张毛皮、1270张毛料织物、棉花、铅、黑胡椒等总共价值12万美元的货物,而中国向美国出口了1400吨茶叶。
笔者将中国成长的要因之一归结为“中国人的前进力”,这也是一种“开拓者的精神”。185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的第一位亚洲留学生也是中国人。《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提到,1870年移民美国的中国人达到6.3万人。1880年美国Sacrament农场里86%的劳动者是中国人。有1.2万名广东省江门市出身的中国人参与到美国横穿大陆铁路的施工建设,中国人坚忍、勤恳,不论任何工作都勇于挑战,勤奋好学,这些品质得到了高度评价。
日本结束闭关锁国,开始对外开放是在1868年。而早在此之前的85年,中国就已经频繁地开展对外贸易。中国有走向海外的传统。
推动中国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江泽民主席和朱镕基总理时期提出的“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
1979年,中国第一家境外合资公司——北京友谊商业服务公司在日本成立。这也是渴望走向世界的中国人的梦想。通过“接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中国的对外投资也出现令人惊讶的增长。通过对海外企业的并购与合作,世界各国的技术也被引进到中国。
中国人的挑战之心,勇于开拓新领域的开拓者精神也支撑着中国智能化手机社会的发展和无现金时代的到来,以及5G等高速通信技术的发展等。
图5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变化
发展科学技术是中国最为殷切的期望。科技急速发展的原因包括开拓者精神、国家理念、政策扶持、对外资的并购、海外投资、产学研结合、教育与研究、留学与创业上的支持等诸多因素,这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多个领域大踏步地走进世界领先水平。
与笔者有联系的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的原理事长,现任特别顾问的冲村宪树先生,在2016年6月该机构举办的中国综合研究交流中心定期研讨会(研讨会的标题是“中国的科学技术是否已经超越日本”)上提到,“我在五六年前就曾断言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超越日本”。
中国综合研究交流中心启动的“樱花科技计划”是日本政府出资邀请亚洲青少年赴日研修的项目。每年有超过5000名年轻人受邀从亚洲各国前往日本学习。其中很多是来自中国的大学生、研究生。冲村先生2016年荣获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受到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的表彰。
冲村先生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从教育层面上进行了分析,其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和研究生比例的提高;
研究开发导向型的大学非常多;
通过1993年的“211工程”、1998年的“985工程”,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投资使前沿的研究设备配置齐全,教育和研究设施也更加完善;
中国的人才政策非常积极,留学生数量激增;
研究型人才会讲英语,可以构建国际化的关系网;
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的外国人中,中国人占了29%,印度人占15%,韩国人占10%,日本人仅占2%;
中国的大学和欧美国家的交流非常频繁,各地都设有“国际共同教育机构”,构建起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网;
中国的大学以对社会作出贡献为目的,在专利持有、向产业进行技术转移、大学科研园等产学研方面非常活跃;
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方面,世界超一流的大企业也参与其中,与大学老师、学生们一起进行研究。北京大学旗下的校办企业“方正集团”,通过校办企业对社会和产业界作出贡献,校办企业的收益也能帮助大学的经营。
以上是冲村先生从教育角度分析的中国科技发展长足进步的原因。
冲村先生提到“中国的大学与日本不同,形成了庞大的大学群,而这些都是具备国际化视野的水平较高的年轻大学,它们也是引领社会发展的活跃主体”。
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发表“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讲话,国外智力开始进入中国。2010年,中国和世界上152个国家开展了科技交流,与100个以上的国家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当今世界主要的6000个国际科技合作协议中,中国参与了其中将近1/6。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统计,1997年中国人在科技方面的海外考察和访问超过了3万人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2002年出资1000万元,派遣约1000名科学家参加国际会议。
中国共产党和国务院指导的“科技大会”“技术创新大会”,制定了“发展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国家”的战略,确立了方向,推进了相关政策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第五十九条中规定:“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政府的扶持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旨在推动高科技发展的“火炬计划”、通过科学技术促进农村发展的“星火计划”、促进研究机构高科技新产品开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科学技术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基础研究领域的“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的“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投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科学技术基础完善”等,这些项目的推进大力支持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结果,中国各地都建起国家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大学研究园区、国家生态产业基地、国家创新园区、高科技园区等。政府和研究机构通过“政产学研”的体制指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2006年开始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制订了截至2020年的发展计划。举全国之力投入创新的中国,通过科研、会议、留学等途径,构建起了世界范围的研究网络,这些都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图6 财政支出额和科学技术支出额的指数(以2008年为100的指数)
在第四章中,笔者将会讲到,日本的财政由于处于偿还借债利息的窘迫状况中,在科技振兴方面未能投入充足预算。大学研究经费也在持续削减。但是,正如图6中所显示的一样,中国每年财政预算的一定比例都投入了科技的振兴中。
其结果就是,在宇宙航天、海洋勘测、原子能、超级计算机、新一代通信技术等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的技术领域越来越多。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科技振兴方面的投入,还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带来了科技的大发展。
日本人必须了解这个事实:中国通过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在逐步成长。20世纪90年代,很多日本人对“中国制造”嗤之以鼻。笔者提出,这些人应当认识到“中国是能将火箭送入宇宙的国家”。
1970年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中国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2003年使用“长征二号”火箭,成功实现了“神舟五号”的载人飞行。2012年搭乘包括女宇航员在内3名宇航员的“神舟九号”成功与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实现对接。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表面软着陆,这是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这种技术的国家。
如今,中国的宇航开发已经朝着通过建立宇宙空间站实现在宇宙空间长期停留,载人登月、月球探测计划的方向发展。同时,在通信卫星研发、资源勘测及海洋观测、气象预测等地球勘测卫星技术方面,中国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2015年10月,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海洋工学中心主任矶崎芳男在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发表题为“中国的海洋开发技术动向”的演讲,提到当今世界上4000米深水水域的载人潜艇共有7艘。分别是俄罗斯的MIR、MIR2、CONSUL,美国的ALVIN,日本的深海6500,法国的NAUTILE,以及中国的蛟龙号。蛟龙号可以潜水至海底7000米。矶崎提到在深度超过6000米时,会出现很多技术壁垒,比如耐压容器、电缆接触接口等,这些问题使制造潜艇变得非常困难,尤其是耐压舱的钛合金技术和浮力材料的耐压技术非常关键。
此外,据说中国正在开发可潜水至1万米深处的“彩虹鱼号”。
早在1970年就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的中国,迈入科技大国的行列也是情理之中的。
在日本对中国制造的产品嗤之以鼻,满足于一种优越感时,中国的科技在很多领域已经超越日本。
2004年,中国和川崎重工、法国的阿尔斯通开始了引进高铁技术的合作协议。2005年又和西门子签订了技术合同。
此后的14年,从石家庄至济南的铁路线开通使中国的四横四纵的线路施工大体结束,八纵八横的高铁网建设开始推进。2008年高铁的实际运营里程为672千米,旅客人数为734万人。而到2016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增至22980千米,旅客人数达到12.2亿人次。
乌鲁木齐、哈尔滨、成都、西安、贵阳、昆明等中国的主要内陆城市通过高铁都联结起来了。2008年京津高铁达到时速394千米。日本从时速200千米到300千米用了30年,法国和德国用了10年,中国仅仅用了3年。如今,仍有很多日本人认为中国的高铁是对日本新干线的模仿。
世界前沿技术首先源于向他国学习,从零开始研发纯粹独家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也几乎不存在吧。
在上述提到的演讲中,矶崎还讲到:
中国致力于ROV(遥控无人潜水器)的研发,从英国、加拿大购买了名为“发现”的4500米级的ROV和名为“海狮号”的4000米级无人潜水器。日本也曾经从加拿大购买了“HYPER DOLPHINE”ROV,根据自身的需求,将其改造得更好用,并努力研发出10千米级别的ROV。中国也在进行同样的事情,致力于研发4.5千米级的国产“海马号”。
中国高铁技术的进步与此相同。第四章里提到了“日本的没落”,笔者认为将中国的技术简单地认为是模仿,躲在闭塞的世界里,感受不到全球变化的日本人是如此之多,这才是日本没落的原因。
2008年11月,中国成功进行了中型国产喷气式飞机ARJ21-700的首飞。中国商飞公司研发的座级达160席、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C919也于2017年5月进行成功首飞。现在,航空客机产业进入了ABC(空客、波音、中国)时代。中国迟早会成为中型客机的出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