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互惠心理: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

情境导入

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当别人施与我们一些恩惠时,我们往往会心怀感恩,希望有机会给予报答。比如,有人请我们吃了一次饭,一旦有机会,我们就会希望回请他一次。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我们在日常沟通中该如何运用这种心理?

专业解析

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帮助另一方,另一方就会产生负债感,从而用相似的行为来消除负债感,人的这种心理就是互惠心理。这也是一种知恩图报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帮助对方就会得到他人的帮助,信任他人就会赢得他人的信任。心理学家认为,人是三分理性、七分感性的动物,所以出现“某人为了感恩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的现象不足为奇。

当然,假如一方接受了他人的恩惠,却没有回报,那么他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互惠行为已经成为人际交往中不成文的约定,每个人都在默默地遵守着这一约定,那些少数不遵守约定的人是很难打入社交圈的。

实际上,互惠心理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体现得较为明显。比如,你希望得到对方的帮助,如果在此之前先给对方买一个礼物,或者请对方吃饭,那么对方就可能更愿意帮你的忙。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还能令对方心满意足,双方由此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有时候,即使对方是一个陌生人,甚至是一个你十分厌烦的人,你不经意间的帮助也能成就对方,更能成就自己。

在冰天雪地里,两个人结伴而行。此时,大雪封山,寒风刺骨,他们冻得瑟瑟发抖,眼睛都睁不开。结果,两个人走了好久,都没能走出大山,疲惫不堪的他们明显感到体力不支。

两个人艰难地向前走着,忽然,他们发现雪地里躺着一位老人。老人身体冰凉,但是还有微弱的呼吸。见此情景,一个人提议道:“咱们把他抬出去吧,否则他必死无疑。”结果,另一个人不耐烦地说:“我自己还不知道能不能走得出去,哪还顾得上他?我可不想因为这个累赘把自己害死。”

同伴冷漠地走了,他只能一个人背起被冻得奄奄一息的老人继续前行。过了很长时间,他身上的热气终于把冻僵的老人唤醒了。据老人说,他是附近的村民,对这一带的山路非常熟悉,因为不慎滑倒,摔断了腿,这才导致差点冻死。有了老人的指路,他很快就把老人背出了雪山,来到了一个小村庄。

突然,他看见村口围了很多人,走过去一看,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同伴倒在村口的雪地里,早已没有了气息。

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爱默生说:“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他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在与人沟通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对方的需求,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双方建立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一件事与他人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那么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坚不可摧。在这种互相成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我们在请求别人帮忙的时候,就不会再感觉欠对方很大的人情,可谓一举两得。

知识链接:“回声”实验

有一个经典的关于回声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因为一时生气,就跑到山上,冲着山谷大喊:“我恨你,我恨你!”这时,他听到了山谷的回声:“我恨你,我恨你!”小男孩大吃一惊,他赶紧跑回家,告诉妈妈:“山谷里有一个坏男孩,他总是对我喊‘我恨你’。”妈妈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对小男孩说:“下次你不要再喊‘我恨你’,试着喊‘我爱你’,他也会对你说‘我爱你’。”小男孩照着妈妈说的做了,果然山谷中传来了“我爱你”的声音。

有一个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这个故事所阐述的道理,那就是美国康奈尔大学一位教授所做的实验。他让实验对象和自己的助手待在一起,请他们为几幅画打分。

这个实验分为两组,A组的设计方案是:助手休息时,故意去超市买两瓶饮料,然后把其中一瓶递给实验对象,并对他说:“我口渴了,买水时顺便给你也买了一瓶。”B组的设计方案是:助手休息时,只给自己买一瓶饮料,全然不管实验对象是否口渴。

当两组人员完成打分环节以后,助手同时请实验对象帮忙,结果A组的实验对象比B组的实验对象更愿意帮忙。

这个实验表明,在人际交往中,你对他人的态度就像回声一样,给予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nK1Opl8iGxLZh18J8u8vC4qOIwzWWDSC6D903Em+PbIKbQfsEkK8Re7beqVFTjC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