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综合题

1 论述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河北大学2018年研]

答: 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对动作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存在着“助长”与“诱导”的不同理解。其实对于动作与婴儿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应进行动态的、细致的、发展性的分析,而不能简单地、静态地一言而概之。

(1)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①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认识并不源于个体与生俱来的简单感知觉,而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只能是动作。主体要认识客观外界就必须对客体施加动作,在实施动作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改变。

②从个体智力的最初表现形式——感知运动智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动作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4或5个月~9或10个月),婴儿开始对自己动作所导致的结果感兴趣,并为了让自己感兴趣的结果重现会重复相应的动作,表明个体行为的“手段”与“目的”开始分化,智力的最初形式——感知运动智力始见端倪。

③在范型之间、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协调阶段(9或10个月~11或12个月),动作的功用性进一步明确,动作目的与方法之间开始协调,已有的动作范型开始可以组合起来以达到新的目的。随后,婴儿能够通过偶然的尝试发现新的动作方式(11或12个月~18个月),在实施动作的过程中获得对客观外界的最初认识。

由此可见,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向内发展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①在心理发展初期,外显动作是婴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工具,向客体施加动作,并根据动作的结果进一步调整动作方式是婴儿认识客体的基本途径。

②随着婴儿与客观外界进行有效交往的动作不断丰富、复杂、熟练化,到18~24个月,婴儿开始形成心理表征能力,他们可以对自己的动作及客观事物进行内部表征,开始了心理的内化过程。此时,婴儿可以通过在头脑中组合动作范型来构成达到目的的新动作,而不需要外显的试误动作。尽管此时婴儿在解决问题时无需完全依赖外显的试误动作,但是动作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一方面是由于婴儿内部心理活动得以进行的工具是动作性再现表象,即婴儿是通过动作组织、再现外界事物的特征和过去经验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面临新问题时,婴儿仍然需要求助于外显动作,通过与客体直接的相互作用来解决问题、扩展认识。

可见,动作是个体心理不断内化的基础,并为个体内化的心理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使个体心理的内化过程得以持续进行。

(3)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动作不断练习、丰富、提高,可以促进大脑在结构上的完善,从而为个体早期心理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②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

③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动作既可以促使个体认知结构的内涵不断充实,还可以通过提供新经验来引起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环境刺激间的冲突、不协调,为打破原有认知结构并促其向新结构转换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④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使个体从被动接受环境信息变为主动获取各种经验,这既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进而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重要影响。

2 小强正在专心的做地理拼图,亮亮从旁边走过,只听哎哟一声,亮亮的腿碰到了小强的课桌,把小强花长时间做的拼图碰散了。小强一抬头,却发现亮亮正朝旁边的同学挤眉弄眼,由此,小强认为亮亮的行为是故意的,十分生气,给了亮亮一拳。试用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解释小强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过程。 [统考2018年研]

答: 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它包括身体侵犯、言语攻击。

道奇(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儿童受到挫折或挑衅后的反应不仅依赖于情境中的社会线索,还依赖于个体对这种信息的加工或解释。可以将侵犯行为的儿童分为:主动型攻击者和反应型攻击者。

(1)主动型攻击者:个体主要以攻击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或实现其他个人目标。他们可能会仔细地构思一个工具性目标(比如,让这些鲁莽的家伙学会在人们面前小心一点儿),冷静认真地确定一个最能有效实现目标的攻击反应。他们的心理状态更偏爱攻击性的冲突解决方式,认为强制性的方式能够产生积极的结果。

(2)反应型攻击者:个体会高估他人的敌意,并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这类儿童有着高水平敌意,会进行报复性攻击。当他们在模糊情境中(如被鲁莽的同伴打翻了拼图)受到伤害时,会比非攻击性儿童更倾向于生气,他们会寻找和发现与自己的期待相匹配的线索,对伤害者作出敌意归因,倾向于将模糊情境中的伤害行为看作是由肇事者故意造成的。在没有充分考虑其他非攻击性解决方式的情况下,迅速以敌意方式报复对方。

材料中的小强属于反应性攻击者,他不是像主动型攻击者那样想通过主动攻击获得某些利益,而是在一个拼图被碰散的模糊情景下,直接把亮亮的表情视为故意的“向同学挤眉弄眼”,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愤怒,最终“十分生气,给了亮亮一拳”。

3 当前中国青少年较普遍地存在手机、游戏和网络依赖,同时伴有亲子冲突、师生冲突及其他行为问题,请运用你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生活实践尝试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研]

答: 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发展的过渡时期,生理、认知和社会性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其心理发展表现出与其他阶段不同的特点。

(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引发各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进而体现在青少年行为的各个方面。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如下:

①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②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2)青少年期,个体的自我意识经历第二次飞跃,同时生理上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导致个体在该阶段出现比较强烈的反抗心理,如果这种反抗心理得不到合适的引导和宣泄,通常会引发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甚至是同伴关系的冲突。

(3)由于个体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阶段性,青少年期情绪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半成熟和半幼稚的特点,情绪表现出两极性,同时在心境上也容易出现烦恼增多、孤独和压抑的情况。这种情绪上的变化是个体容易出现手机、游戏和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青少年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相对较多的一个阶段,同个体在该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多数时候这些问题都会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逐渐消失或减少。

4 结合发展心理学相关,选取某一具体方面的发展,试述二胎政策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复旦大学2016年研]

答: (1)从人际关系方面来看,二胎政策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①亲子关系

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

a.儿童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

b.二胎的出生会让父母把聚焦点全部放在新出生的婴儿上,因此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会减少。

由于以上原因,儿童可能会大喊大叫或者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吸引大人的注意,甚至有时选择沉默而产生抑郁情绪。

②同伴关系

二胎的出现可能会引起同伴竞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在家庭里出现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一些竞争关系,而竞争关键点是父母的爱。

a.在好的情况下,较大的儿童能学会如何接纳和包容较小的孩子,从而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在幼儿园或学校的社交上;

b.在糟糕的情况下,较大的儿童无法通过正常的方法获得自己的需求,学会抢夺、欺负他人,并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幼儿园或学校中。

(2)从人际关系方面来看,二胎政策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人类是需要社会化的高级群居动物,二胎的出现有利于孩子以后更好的应对社会竞争。成长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同胞间的分享、承让、理解和竞争是有血缘关系的相对安全的竞争,有利于孩子成年后社会适应能力的逐步提高。

5 沙伊在西雅图随机选择了500名被试,对其进行了一系列认识能力测试,第一次测试时,被试年龄范围是20~70岁。年龄相差5年的为一组,每7年对这些被试进行一次测试,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图所,请回答:

(1)该研究采用了各种设计?

(2)从图中能得到什么结论?

(3)解释认识老化的代表性观点有哪些?分别如何解释老化现象?[统考2016年研]

答: (1)该研究采用了聚合交叉设计:

聚合交叉设计是指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研究,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这样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

在沙伊的研究中,第一次测试时被试年龄范围20~70岁,此为横断研究;每7年进行一次测试,此为纵向研究。

(2)由图可得:

①归纳推理能力、空间定向能力、知觉速度、言语记忆(流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分数呈下降趋势;

②数字能力和言语能力(晶体智力)随着年龄增长保持稳定或稍有提高(小范围内先上升后下降,再持平);

③出现认知老化现象:在60岁之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70岁之后下降更快。

(3)认知老化的代表观点主要有:

①加工资源理论

加工资源理论认为,认知加工是否成功进行是受数量有限的加工资源所限制的,而加工资源直接受年龄的影响。因此,认知功能的年老减退归因于老年人加工资源的减少。主要的加工资源理论有加工速度理论、工作记忆理论和抑制功能理论。

a.加工速度理论

加工速度理论是认知老化研究领域内最为成熟和影响力最大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加工速度减慢是老年期认知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速度减慢对认知加工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

第一,对信息的编码较浅和组织程度较低;

第二,对信息提取的时间延长;

第三,建立新旧信息关联的速度减慢而造成理解困难;

第四,影响深层加工的进行。

b.工作记忆理论

工作记忆理论认为,工作记忆的下降是导致老年期认知功能减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Baddeley将工作记忆系统划分为三个成分,包括一个中央执行器和两个存储子系统:语音环路和视空间模板。工作记忆是年龄与认知变量之间的另一个主要的中介因子,工作记忆在认知老化过程中可能起一种重要作用,而老年期工作记忆的减退主要是由中央执行功能的减退引起的。

c.抑制功能理论

抑制功能理论认为,有效的加工不仅需要激活与当前任务相关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同时抑制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信息。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减退往往是由于不能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所致的。

②感觉功能理论

感觉功能理论把认知老化归于老年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功能衰退的结果,比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能力的减退。

③执行功能减退假说

执行功能负责对认知操作进行协调和控制,对认知活动的影响广泛。近年来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额叶,尤其是前额叶,是老化最敏感的一个脑区,并且发现老年期认知功能的减退与额叶皮层功能或执行功能的减退关系密切。

6 鲍姆瑞德通过追踪研究发现,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存在联系,如下表:

(1)结合鲍姆瑞德的观点,阐述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

(2)用亲子相互作用模型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解释;并分析其与鲍姆瑞德观点之间的差异。[统考2015年研]

答: (1)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鲍姆瑞德根据父母行为的要求和反应性两个维度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分类,以下是关于教养方式分类及其影响的介绍。

①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a.权威型

一种具有控制性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权威型父母会更多地接纳孩子的观点并作出反应,会征求孩子的意见。

b.专断型

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教养方式。通常成人会提出许多规则,并期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专断型父母不能够敏感地觉察到孩子的冲突性观点,希望孩子将父母的话当作法律,并尊重父母的权威。

c.纵容型

一种接纳而纵容的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会作出相对较少的要求,允许孩子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冲动,不能够密切地监视孩子的行为,很少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坚决的控制。

②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a.权威型父母的孩子发展的相当好,孩子通常心情愉快、具有社会责任感、自立、有成就定向并且能够与成人或同伴合作良好。儿童时期,孩子有较高的认知和社会能力;青少年时期,孩子可以发展出较好的个性,社会适应良好。

b.专断型父母的孩子一般情绪不稳定,大多数时间都是不愉快、不友好、易激惹,相对来说没有目标,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儿童时期,孩子有一般的认知和社会能力;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学业表现和社会技能比较一般。

c.纵容型父母的孩子,尤其是男孩通常会表现出冲动和攻击性。他们一般比较粗鲁、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控制性、较低的独立性和成就感。儿童时期,孩子的认知和社会能力较低;青少年时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业成就表现较差,容易出现冲动和攻击行为。

(2)①亲子相互作用模型的解释

一方面,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可能产生不同影响,因此不同教养方式下的儿童、青少年表现出相对不同的发展结果;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的特点也可能影响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因此,青少年最终发展结果体现了父母效应和儿童效应的协同作用。

②亲子相互作用模型与鲍姆瑞德观点的差异

相互作用模型强调,儿童的发展变化是儿童与父母教养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鲍姆瑞德重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强调父母单方面的作用。

7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 [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 (1)从科学心理学创建以来,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就开始了,直到现在仍未休止,其争论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①第一个时期

心理学家们对遗传、环境所持的观点是非此即彼的绝对的二分法。

②第二个时期

遗传、环境二者缺一不可,开始注意到遗传、环境都是人类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关注的重心转移到分析各自在发展起多少作用。

③第三个时期

遗传、环境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探究的重心又转移到“如何起作用”,分析二者复杂的相互制约关系。

(2)绝对决定论

争论的双方对遗传、环境所持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要么认为心理发展完全是由遗传决定的,即遗传决定论;要么认为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即环境决定论。

①遗传决定论

极度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遗传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优生学的创始人——英国的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②环境决定论

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受环境影响的,遗传在这儿没有其立足之地,由此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对待环境教育的作用。其典型代表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华生认为行为主义的目的在于客观明了地通过已知刺激预言反应,反过来,通过已知反应亦能推断先行的刺激,完全无视有机体本身的内在条件。所以他的行为主义就是典型的S-R说。

(3)二元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极端的遗传决定论和极端的环境决定论逐渐失去其影响力,许多事实证明,儿童心理的发展不可能没有遗传的作用,也不可能没有环境的作用。于是争论进入了二元论时期,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二元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4)相互作用论

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承认的观点。它摒弃了绝对决定论的极端、片面,改变了二元论的孤立、机械,以一种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其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即一种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都依赖于另一种因素,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相加或调和。 +43EqlzNnAsxfUPZBKY+vMx6RxU5RYvmOdqAY0pSeqzovtu3BvIlcG16+QoD0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