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简答题

1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北京大学2017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研]

答: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和六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0~9岁)

第一水平的儿童处于外在控制时期,服从权威人士的道德规范,遵循获得奖赏、逃避惩罚的道德原则。

①阶段一为避免惩罚阶段。儿童专注于行为后果,遵从他人的规则以避免惩罚、得到奖赏。

②阶段二为相对功利阶段。儿童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予的回报来考虑是否服从,以被满足的程度来评价行为。

(2)习俗水平(9~15岁)

第二水平的儿童将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他们服从法则以取悦他人或维持秩序。

①阶段三为寻求认可阶段。儿童希望取悦他人、帮助他人,会根据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行为。

②阶段四为顺从权威阶段。儿童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良心、自己的责任,显示出对较高权威的尊重,并力图维持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第三水平的儿童有了真正的道德概念,道德观完全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进行选择。

①阶段五为法制观念阶段。人们以理性的方式思考,重视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认为依法行事是最好的行为方式。

②阶段六为价值观念阶段。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行为受到自我良心的约束。

2 举例说明发展研究中的同辈效应(Cohort effect)。 [北京大学2018年研]

答: (1)同辈效应(Cohort effect)是指在横断设计中,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所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也就是说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个人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两组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成的。

(2)例如,“90后”与“70后”相比,思想更加开放。此现象除了与个人发展有关,还与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有关。“70后”生活在“文革”后期及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年代,而“90后”生活在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这就使得90后相比70后,更愿意接触新事物,思想更开放。

3 比较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和聚合交叉研究并说其优缺点。 [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研]

答: (1)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研究范式。横断研究的优点有:①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②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③省钱、省时、省力;④不存在重复测量的问题。横断研究的缺点有:①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缺乏连续性;②难以确定因果关系;③取样程序较为复杂;④存在世代效应。

(2)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指对同一个体或年龄组的被试,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其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连续观察和研究,也称为追踪研究。纵向研究的优点有:①系统详尽地了解发展的连续过程、显著的阶段特征和量变质变规律;②有助于确定因果关系。纵向研究的缺点有:①被试的流失;②反复测量引起练习效应,降低数据可靠性;③研究周期长,额外变量增多;④费时费力,成本较高。

(3)聚合交叉研究

聚合交叉研究是指选取不同年龄的被试对其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追踪研究。聚合交叉研究的优点有:①克服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不足之处,汲取它们各自的长处,科学性和适用性很强;②既将心理发展作为特殊的运动形式,又看到其共同之处,从而横向延伸到各个年龄阶段,还通过追踪研究、获得心理结构、属性、规律发展的较全面资料;③将共时性和历史性统一起来,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理,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聚合交叉研究的缺点有:①成本高;②取样复杂。

4 简述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研]

答: 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六点:

(1)发展是跨越终生的。发展是一个终生过程,个体适应自己所选择的情景的能力在变化,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征和价值,不存在哪一个时期更重要或不重要的问题。

(2)发展既包含了得,也包含了失。发展是朝向多个方向的,人们会通过学习来管理得失或对此进行补偿,以求尽可能多的得,尽可能少的失。

(3)生物学和文化的相对影响在生命全程中会变化。生物学的影响会在一个人变老时减弱,但是文化的支持则可能对此有所补偿。

(4)发展包含了资源的不断再分配。个体会选择用他所拥有的一切做各种各样的“投资”。这些资源可能有助于成长、维持或恢复、应对无法维持和恢复时的丧失。在这三种技能上的资源分配,在人的一生中会发生变化,因为可用资源的总量是在减少的。

(5)发展是可修正的。发展的可塑性贯穿人一生,但发展的限度和可塑性程度都有不同。

(6)发展受到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在多重背景中进行的。

5 儿童心理学发展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趋势。 [苏州大学2016年研]

答: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于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全程率先做了研究;

(3)一般认为,美国在1957年出版的《心理学年鉴》中,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 简述视觉悬崖实验,并分析其自变量和因变量。 [北京大学2013年研]

答: 视崖实验是沃克和吉布森进行的一项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视崖装置由一张1.2米高的桌子和一块置于顶部的、透明的厚玻璃组成。桌子的一半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作为浅滩。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子下面的地板上,作为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6~14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结果发现,绝大部分的婴儿拒绝爬过深渊,但都能爬过浅滩。实验证明,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深度,有两个水平:浅滩和深渊。因变量是婴儿的行为,即爬过浅滩或者深渊。 ke4i1FVvenZ8DNNvKdtx3ZUBK1wChutfSq6sfjWNlzMPJRUjVFEQ1YEKdOiuZc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