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同年龄儿童认识能力的差异主要是由加工容量、加工策略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持此观点的学派是( )。 [统考2019年研]
A.皮亚杰学派
B.新皮亚杰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答案】 B
【解析】 A项,皮亚杰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以儿童心智发展为基础,进而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变化,创立了发生认识论。B项,新皮亚杰理论学派是对皮亚杰学派的修正和发展。皮亚杰之后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应该通过将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如果能用信息加工理论来建立一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程序模式,就可以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设计出比较确切的模式。C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D项,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开创。弗洛伊德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与心理的应用。
2 在孕期的个体发展中,致畸因素最容易造成潜在危害的时期是( )。 [统考2019年研]
A.胚囊期
B.胎儿期
C.胚胎期
D.受精卵期
【答案】 C
【解析】 胚胎期是胎儿器官分化、生成的关键期。如果某一器官或生理系统在这一阶段没能形成,那么胎儿出生后将形成永久性的残疾。这一时期同时也是胎儿发育的最敏感期,放射性、药物、感染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是早产、流产。
3 给6个月的婴儿反复呈现一个红色的气球开始时婴儿会一直盯着看,后来婴儿的注视时间减少。这时换一个黄色的气球呈现给婴儿,婴儿的注视时间又会增加。这一过程称为( )。 [统考2019年研]
A.同化与顺应
B.延迟模仿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答案】 D
【解析】 A项,皮亚杰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同化是指吸收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并结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B项,延迟模仿是皮亚杰在论述表征发展时所提到的,是指对之前观察到的他人行为进行模仿。C项,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其核心内容是: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学习了组织希望的行为并矫正了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D项,习惯化是指由于重复呈现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发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它是婴儿早期重要的学习形式,也是记忆发生的重要标志。去习惯化是指若重新给婴儿呈现一个新异刺激,则婴儿会恢复对该刺激的注意力。
4 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需一次经过的阶段是( )。 [统考2019年研]
A.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性别认同
B.性别稳定性、性别认同、性别恒常性
C.性别认同、性别恒常性、性别稳定性
D.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
【答案】 C
【解析】 性别认同是指婴儿在生理上可以对自己是男性或者女性进行区分;性别恒常性是指男孩长大变成男人,女孩长大变成女人;性别稳定性是指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着他的穿着、打扮或是说话声音等轻易改变。2岁左右的婴儿可以分辨自己的性别,以及照片上他人的性别;4岁左右的婴儿开始理解性别恒常性;6、7岁左右的儿童能够理解性别稳定性。
5 发展心理学家劳拉认为:所有儿童在智力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同样的阶段;儿童之间会有差异,聪明的父母会生出聪明的孩子;只要儿童面临疑难或挑战,其才能就会显现出来。劳拉所持的发展观是( )。 [统考2019年研]
A.连续观、教养观和被动观
B.阶段观、天性观和主动观
C.阶段观、天性观和被动观
D.连续观、教养观和主动观
【答案】 B
【解析】 “所有儿童在智力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同样的阶段”属于阶段观,即个体的发展会经历各个不同的阶段,它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聪明的父母生出聪明的孩子”属于天性观,即遗传因素对个体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只要面临疑难或挑战,儿童才能就会显现”属于主动观,即个体面临困难时,会自己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发展。
6 下面( )项不是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 [浙江理工大学2018年研]
A.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
B.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
C.比较容易产生抑郁感、孤独感、衰老感和自卑感
D.比较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
【答案】 D
【解析】 人到老年期,由于生理、心理的退行性变化以及退休后角色地位、社会交往的变化,比较容易产生抑郁感、孤独感、衰老感和自卑感等消极情绪情感。
7 普莱尔(W.Preyer)奠定科学儿童心理学基石的代表作是( )。 [统考2018年研]
A.《一个婴儿的传略》
B.《儿童心理》
C.《科学儿童心理学》
D.《儿童心理之研究》
【答案】 B
【解析】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这本书被公认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8 皮亚杰认为,思维起源于动作,而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 )。 [统考2018年研]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适应
【答案】 D
【解析】 皮亚杰认为心理因素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才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与本质。
9 在儿童早期,常常会说出一些简略、断续、语法不完整的句子。这一现象被称为( )。 [统考2018年研]
A.单词句
B.电报句
C.词汇爆炸
D.规则扩大化
【答案】 B
【解析】 婴儿在10~15个月平均每月掌握1~3个新词,19个月的时候能说出50个词,此后婴儿掌握新词的速度进一步突然加快,平均每月掌握25个新词,这就是19~21个月的“词语爆炸”现象。在此后的2个月内,婴儿说出的第一批一定声调的双词句,从而结束单词句阶段。双词句比单词句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已经具备语句的主要基本成分。但是,它仍然简略、断续、不完整。有些看起来更像人们打电报时所用的语言,被称为电报句;有些则是由一个常用词作为主词,再加上一个指代事物、动作或属性特征的词语,称为主词句,如“那书”“嘿,气球”“更多牛奶”等。
10 在儿童大脑机能发展过程中,α波和θ波之间对抗最激烈的年龄一般是( )。 [统考2018年研]
A.2~3岁
B.5~6岁
C.7~8岁
D.9~10岁
【答案】 B
【解析】 幼儿脑电发展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在5~6岁,表现为枕叶α波和θ波斗争最为激烈,α波逐渐超过θ波;第二个加速期出现在13~14岁,表现为除额叶外,整个皮质中α波和θ波斗争基本结束,θ波基本上被α波所代替。
11 持后天决定论的是( )。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研]
A.经典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皮亚杰
D.人本主义
【答案】 A
【解析】 A项,经典行为主义是后天(环境)决定论,否定先天遗传的作用。B项,精神分析学派主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并重。C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并重。D项,人本主义主张人性本善,人会变坏是后天环境造成的,即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并重。
12 横向研究是( )。 [中山大学2017年研]
A.相同的人在不同时间的再次测量
B.不同年龄组在同一时间被测量
C.个体的不同性格属性在同一时间内被测量
D.一个群体的行为被不同研究者同时测量
【答案】 B
【解析】 横向研究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研究设计。
13 向幼儿讲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告诉幼儿东郭先生让狼藏进了自己的书袋,后来猎人赶来了。这时候向儿童提问“猎人知不知道书袋里藏有狼”,这一问题考察的是( )。 [统考2017年研]
A.空间认识
B.道德判断
C.自我观念
D.心理理论
【答案】 D
【解析】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与外在行为的认知能力,即对自己或他人的信念、愿望和意图的理解能力。对心理状态的常数认识以“信念-愿望系统”为基础,个体在4岁左右开始形成,成功的标志为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猎人知不知道书袋里藏有狼”对幼儿来说是“二级错误信念任务”。
14 根据塞尔曼对观点采择的研究,儿童能从中立的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与行为,这属于( )。 [统考2017年研]
A.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
B.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C.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D.相互观点采择
【答案】 D
【解析】 3~6岁,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阶段,儿童不能认识到自己观点与他人的不同;6~8岁,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原因;8~10岁,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儿童能考虑他人观点,但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10~12岁,相互观点采择阶段,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从中立的第三者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想法和行为,儿童能够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因此属于相互观点采择阶段。
15 在人生的不同发展时期,智力活动的任务(性质)不同,儿童青少年时期智力发展的根本特征是获取,而成年时期智力活动的性质是运用。该理论的提出者是( )。 [统考2017年研]
A.沙伊
B.莱文森
C.哈维格斯特
D.埃里克森
【答案】 A
【解析】 沙伊提出智力适应理论,认为智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发展,他将人的智力发展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①获取阶段——儿童青少年时期;②实现阶段——青年期;③责任阶段——中年期;④行政阶段——成年期;⑤整合阶段——老年期。
16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首都师范大学2016年研]
A.横断研究发现智力在25岁左右的开始下降
B.纵向研究发现成年人的智力稳定不变
C.横向研究的主要缺点在于练习效应
D.纵向研究的主要缺点在于同辈效应
【答案】 B
【解析】 A项,横断研究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因此横断研究无法发现智力随年龄发展变化的资料。B项,纵向研究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因此能发现成年时期智力的稳定情况。C项,横断研究只测量一次,因而不存在练习效应。D项,横断研究可能出现同辈效应,而纵向研究可能出现跨代效应。
17 埃里克森认为主动感的获得是幼儿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未获得主动感可能会影响其( )。 [西南大学2016年研]
A.希望品质
B.能力品质
C.意志品质
D.目标品质
【答案】 D
【解析】 埃里克森将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并提出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品质。A项,婴儿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B项,学龄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C项,儿童早期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意志的实现。D项,幼儿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标的实现。
18 婴儿主要的思维形式是( )。 [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研]
A.抽象逻辑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直觉行动思维
D.初期创造思维
【答案】 C
【解析】 C项,直觉行动思维是婴儿的主要思维方式。A项,抽象逻辑思维是在幼儿时期开始萌芽,直至青少年时期才开始占优势。B项,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时期占主导的思维方式。D项,初期创造思维是学龄期儿童逐渐发展出来的。
19 进行三段论推理时,有时出现错误的结论。例如“有些哲学家是诗人,有些诗人是画家,所以有些哲学家是画家。”伍德·沃斯对这种错误推理的解释是( )。 [统考2016年研]
A.前提逻辑量词产生气氛影响人的结论
B.没有根据前提建立更多的心理模型
C.在推理过程中没有集中注意力
D.个体错误地解释了前提
【答案】 A
【解析】 三段论推理中,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具体地说,就是两个肯定前提使人得出肯定结论,两个否定前提使人得出否定结论,而一个肯定前提和一个否定前提则使人倾向于作出否定结论,前提所使用的逻辑量词(如所有、一些等)产生一种“气氛”,使人们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但是这样的逻辑推论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题中推理的错误主要是由于逻辑量词产生的气氛效应。
20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语言的特征的是( )。 [统考2016年研]
A.具有社会性
B.具有句法规则
C.有限的词语能产生无限的语句
D.词语与其所代表的意义的联系是必然的
【答案】 D
【解析】 语言的特征有:①创造性,是指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组合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②结构性,是指语言受到规则的限制,通过一定的语法规则将个别单词组合成有意义的句子;③指代性,是指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④社会性与个体性,是指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活动,因此具有社会性,而语言行为也据有个体的特点;⑤意义性,是指每一个词或者句子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能够式彼此相互理解和相互交流。但语言符号与其所代表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的联系。
21 大多数儿童在许多记忆任务上的成绩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持信息加工观点的研究者对这一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 [统考2016年研]
A.发展过程中具体的记忆发展变化
B.父母和老师的强化效应随儿童年龄逐渐积累
C.随儿童成长,他们可相对使用更多样化的记忆策略
D.对儿童而言,记忆能力的测量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而变的更可靠
【答案】 C
【解析】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能力与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有关,如工作记忆容量的提高,记忆策略的使用等。弗拉维尔等人提出了记忆策略发展的三个阶段:①0~5岁,无策略;②5~7岁,不能主动应用策略,需要诱导;③10岁后,主动自觉采用策略。
22 以下关于儿童“第一反抗期”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研]
A.儿童的第一反抗期与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紧密联系,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过程
B.儿童对父母的反抗行为是发展中的不健康现象,应通过教育等手段使之消除
C.如果父母过于溺爱,一切欲望有求必应,会剥夺儿童自我发展的机会
D.在幼儿期经过了反抗期者自主性强;未经历反抗期者,一般都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
【答案】 B
【解析】 2~3岁的儿童,随着其动作和认知能力的显著发展,他的探索欲望和自我主张越来越强烈,独立性和自主性也相应发展起来,幼儿初步认识到作为个体的“我”以及“我”的力量,但他们的欲望和要求常常遭到父母的禁止和限制。欲望、自我主张遭到阻止的幼儿则用反抗和拒绝行为来表明自己同别人的意志之间的冲突,他们不仅拒绝成人的命令和要求,甚至拒绝成人的帮助,事事要“我自己来”,这种持有强烈的自我主张,以及对别人的命令、要求、帮助予以拒绝的态度,称为第一反抗现象,这个时期称为第一反抗期。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反抗期”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幼儿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孩子的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成人往往还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因而引起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反倒会影响到他今后的成长。所以说经历“反抗期”是孩子正常发育的必然阶段。
23 下列有关幼儿概念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 [统考2015年研]
A.一般只能掌握比较具体的事物概念
B.能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
C.事物概念的掌握先于数概念的掌握
D.所掌握的概念内涵往往不够精确
【答案】 B
【解析】 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直接受他们概括水平的制约。幼儿概括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一个词最初只代表一个或某一些具体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代表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②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如幼儿大多以功用性特征说明关于事物的概念;③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有时失之过宽,有时又失之过窄。数概念是一种更加抽象的概念,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对于数概念的掌握比实物概念晚些,也较困难些;而左右概念属于关系概念,较为复杂和抽象,因此幼儿还不能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
24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老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 )。 [统考2015年研]
A.繁殖感
B.亲密感
C.完善感
D.认同感
【答案】 C
【解析】 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过程的八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其中第八个阶段为老年期,从50岁直到死亡,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25 在个体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假想的观众”和“独特的自我”等现象的时期是( )。 [统考2015年研]
A.幼儿期
B.青少年期
C.成年时期
D.成年中期
【答案】 B
【解析】 青少年期,个体在身体上、认知上和社会情感上都会经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他们对自己会非常地关注,自我意识显著提高。青少年相信自己是独特、无懈可击、无所不能的,他们认为别人非常关注他们,也就出现了“假想的观众”和“独特的自我”等想象。
26 小明两岁时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这种学习属于( )。 [统考2015年研]
A.刺激-反应学习
B.言语联想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学习
【答案】 B
【解析】 B项,言语联想学习是指根据言语刺激与反应行为的顺序组合而成的反应,包括字词的形声义的联想和言语顺序的学习。题干中小明背诵古诗,是言语联想学习。A项,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其过程是:情景-反应-强化,即先有情景做出反应动作,然后得到强化。C项,概念学习是指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学会对一类刺激作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D项,规则学习是指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27 在( )阶段,儿童能够利用表征来思考客体和事件。 [西南大学2014年研]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答案】 B
【解析】 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A项,感知运动阶段,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B项,前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儿童能运用表象和符号思维,即儿童能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来描述外部世界。C项,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获得了守恒性,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的运算。D项,形式运算阶段又称为命题运算阶段,它的最大特点是儿童的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28 “想象观众”是( )容易出现的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研]
A.婴儿期
B.儿童期
C.青春期
D.中年期
【答案】 C
【解析】 处于青春期的个体会再度出现自我中心,还会出现想象观众,即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别人的关注。因为个体出现“想象观众”,所以会格外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29 幼儿园里,小明和小红正在玩“过家家”,这是一种( )。 [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研]
A.功能性游戏
B.构造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答案】 C
【解析】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将儿童的游戏分为功能性游戏、构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A项,功能性游戏,即无象征性,从动作的本身获得乐趣。B项,构造性游戏,即有一定创造性,但离不开实物。C项,象征性游戏,即渐渐脱离实物。D项,规则性游戏,即游戏遵守规则。
30 在维果茨基看来,人类心理的实质是( )。 [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研]
A.信息加工的产物
B.个体生物成熟的表现
C.物质生产工具导致心理变化的结果
D.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D项,人类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这是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A项,人类心理的活动是信息加工的产物,这是认知理论的观点。B项,个体生物成熟的表现,这是成熟说的观点。C项,物质生产工具导致心理变化的结果,这是维果茨基的工具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