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简答题

1 微观经济学中有哪些解决经济外部性的方法?简要说明之。 [中国人民大学2018研]

答: (1)经济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实体的行为使他人受益(正外部性)或受损(负外部性),却不会因此得到补偿或付出代价。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又可以称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对于正外部性,经济主体从其活动中得到的利益(即所谓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全部利益(即所谓的“社会利益”,包括这个人和其他所有人所得到的利益)。由于缺乏补偿,因此生产往往无法达到社会需要的最佳点。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经济可以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

对于负外部性,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这个人为其活动所付出的成本(即所谓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全部成本(即所谓的“社会成本”,包括这个人和其他所有人所付出的成本)。由于缺乏惩罚机制,其生产会超过社会最优均衡点。外部不经济也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2)常见的解决经济外部性的方法如下:

命令-控制政策。政府直接制定法规、颁布政策强制企业进行某些行为或者禁止某些行为,如配额制,如规定企业最低清洁能源使用率或者禁止污染物排放。

税收-补贴政策。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例如,在生产污染的情况下,政府向污染者征税,其税额等于治理污染所需要的费用。反之,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国家则可以采取津贴的办法,使得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分别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相等,则资源配置便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市场化解决办法,明确产权。根据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明晰,无交易成本,利益各方总是可以通过谈判达成一致。如污染企业与被污染的农场之间可以通过谈判达成一致,由污染企业给予对方补偿。总之,由于污染者为其不好的外部影响支付了代价,故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不存在差别。

企业合并。如污染企业收购被污染的农场,通过企业合并实现外部性内部化。合并后的单个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使自己的生产确定在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上。由于此时不存在外部影响,故合并企业的成本与收益就等于社会的成本与收益,于是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由政府建立污染许可证市场,供给一种新的产品——污染许可证,允许其市场交易,最终污染许可证将有对其评价最高的企业获得,该企业也是污染最严重的企业,由此实现外部性内在化。

国营:通过国家经营的方式,使产量能够控制在社会最优产量上。

其他方法:

a.非正式制度。由道德规范或社会约束来鼓励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批评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

b.慈善。如富人为了提高自身生活环境,愿意做公益来“无偿”地救助穷人或治理污染。

2 用囚徒困境解释滞胀现象。 [清华大学2011研]

答: (1)滞胀全称是停滞性通货膨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曾经出现在20世纪70代的大多数西方国家。

(2)20世纪70代的滞胀从表面现象上看是石油危机导致的,但是从深层次看是凯恩斯主义政策所决定的。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凯恩斯主义政策,强调国家干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想用“斟酌使用的”或“微调”的办法来抑制通货膨胀而同时又不想使经济陷入衰退,其结果是,西方经济滞胀现象开始出现。出现经济滞胀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避免的矛盾,但也是各国政策博弈陷入囚徒困境的必然结果,即各国政府在无法期望与其他国家联合反通胀、增加供给的情况下,必然都采用刺激本国需求的方法来防止本国经济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即增发货币使本币贬值从而增加出口),这将导致通胀反复上升,于是各国政府和财政当局陷入了一个博弈论中标准的“囚徒困境”之中,如表1所示。

表1 用囚徒困境解释滞胀现象

(3)从博弈模型看,虽然只有各国联合起来控制通胀、增加能源和粮食供应、打破资源垄断,才能使全球经济获得最好的结局,但是,显然这种国际合作是缺乏理性基础的,最终导致的是滞胀。因此,各国为了不沦为为全球买单的那个“最后的囚徒”而放弃控制通胀,转而开始刺激需求保增长。这种选择是错误的,但也是无奈和理性的。

3 经济学中如何区分经济活动者对待风险的厌恶、热衷和中立态度?如何解释背水一战现象? [清华大学2011研]

答: (1)经济学中将经济活动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分为三类:风险厌恶、风险偏好和风险中立。这三类风险态度是根据经济活动者的效用函数的特征来区分的。

(2)假定经济活动者的效用函数为U=U(W),其中W为货币财富量,且效用函数为增函数。风险厌恶者的效用函数是严格向上的(即是严格凹函数),此时它的二阶导数小于零。这说明此人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货币财富量的效用大于在风险条件下持有彩票的期望效用。风险偏好者的效用函数是严格向下的(即是严格凸函数),此时它的二阶导数大于零。这说明此人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货币财富量的效用小于在风险条件下持有彩票的期望效用。风险中立者的效用函数是线性的,此时它的二阶导数等于零。这说明此人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货币财富量的效用等于在风险条件下持有彩票的期望效用。

(3)背水一战现象是典型的风险偏好者的行为,因为决策者认为冒险一拼的预期效益(或者期望效用)比安全性的撤退要大,因此背水一战现象是典型的风险偏好者的行为。

4 简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原理,并阐述当前的深化改革如何能做到帕累托最优。 [武汉大学2015研]

答: (1)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原理

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在经济学说史上最先充分地认识到一般均衡问题的重要性。他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试图解决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路线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

a.撇开生产、资本积累和货币流通等复杂因素,集中考察交换的一般均衡。

b.在解决了交换的一般均衡之后,加入更加现实一些的假定——商品是生产出来的,讨论了生产(以及交换)的一般均衡。

c.提出其关于“资本积累”的第三个一般均衡模型——货币和流通理论,考虑了货币交换和货币窖藏的作用,从而把一般均衡理论从实物经济推广到了货币经济。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特征

a.连续的市场出清。在完全竞争的经济中,价格具有完全弹性。任何市场上的供求失衡都会通过理性的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过程而使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迅速地进行调整,因而总会有一组价格使得所有市场都能及时出清。

b.调节经济走向一般均衡的唯一机制是市场价格机制。依靠价格机制调节可以实现连续的市场出清。

c.一个经济中的资源总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不存在长期偏离充分就业均衡位置的就业和产出的波动,只存在价格总水平随着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实现

瓦尔拉斯假定,在市场上存在一位“拍卖人”。该拍卖人的任务是寻找并确定能使市场供求一致的均衡价格。他寻找均衡价格的方法如下:首先,他随意报出一组价格,家户和厂商根据该价格申报自己的需求和供给。如果所有市场供求均一致,则他就将该组价格固定下来,家户和厂商就在该组价格上成交;如果供求不一致,则家户和厂商可以撤回自己的申报,而不必在错误的价格上进行交易。拍卖者则修正自己的价格,报出另一组价格。改变价格的具体做法是:当某个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就提高该市场的价格,反之,则降低其价格。这就可以保证新的价格比原先的价格更加接近于均衡价格。如果新报出的价格仍然不是均衡价格,则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找到均衡价格为止。这就是瓦尔拉斯体系中达到均衡的所谓“试探过程”。

(2)帕累托最优状况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

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即一种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状态。福利经济学则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进而论述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或“帕累托效率”。这样,在市场均衡状态下,整个经济社会实现了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同时社会福利最大。

帕累托效率对我国的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何处理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经济学中,公平是指收入更加平等地分配,而效率是指资源的更加优化的配置。效率和公平这两个目标有时是相互促进的,但在很多情况下却是相互矛盾的。对此,在十八大报告中,就收入分配改革问题作出安排: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效率优先就是让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就是让市场的供求关系去决定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去决定收入的分配,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各种经济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才可以使经济的效率达到最大。当然,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一定要注意不能一味地追求效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贫富差距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收入分配制度,保持国民经济均衡健康发展。

5 对比分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并利用两种效应来分析工资如何影响劳动供给。 [武汉大学2019研]

答: (1)对比分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收入效应则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

无论该商品是正常品还是劣等品,价格下降,替代效应始终为正;当该商品是正常品时,价格下降,收入效应为正;当该商品是劣等品时,价格下降,收入效应为负。

(2)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

因为每天只有24小时,假定消费者每天必须用于睡眠的时间是8小时,所以消费者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资源每天为固定的24-8=16小时。若用H表示闲暇,则16-H就代表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因此,劳动供给问题就可以看成是消费者如何决定其固定的时间资源16小时中闲暇H所占的部分,或者说,消费者如何决定其全部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两种用途上的分配。

如图3所示。图中横轴H表示闲暇,纵轴Y表示收入。消费者的初始状态点E表示的是非劳动收入 Y ( _ ) 与时间资源总量16小时的组合。假定劳动价格即工资为w 0 ,则最大可能的收入(劳动收入加非劳动收入)为K 0 =16w 0 Y ( _ ) 。于是消费者在工资w 0 条件下的预算线为连接初始状态点E与纵轴上K 0 点的直线EK 0 。EK 0 与无差异曲线U 0 相切,切点为A。与A点对应的最优闲暇量为H 0 ,从而劳动供给量为(16-H 0 )。于是得到劳动供给曲线(如图4所示)上的一点a(16-H 0 ,w 0 )。

现在让劳动的价格上升到w 1 ,再上升到w 2 ,则消费者的预算线将绕着初始状态点E顺时针旋转到EK 1 和EK 2 ,其中K 1 =16w 1 Y ( _ ) ,K 2 =16w 2 Y ( _ ) ,预算线EK 1 和EK 2 分别与无差异曲线U 1 和U 2 相切,切点分别为B和C。均衡点B和C对应的最优闲暇量分别为H 1 和H 2 ,从而相应的劳动供给量分别为(16-H 1 )和(16-H 2 )。现又得到劳动供给曲线(如图4所示)上的两点:b(16-H 1 ,w 1 )、c(16-H 2 ,w 2 )。

重复上述过程,可得到图3中类似于A点、B点和C点的其他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得到图3中的价格扩展线PEP;相应地,在图4中可得到类似于a点、b点和c点的其他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S。

图3 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之间的分配

图4 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3)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分析工资如何影响劳动供给

如图4所示,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因为在时间资源总量给定的条件下,劳动供给的增加就是闲暇需求的减少,所以劳动供给是闲暇需求的反面,劳动的价格即工资实际上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

替代效应:当工资上升时,闲暇的机会成本上升,消费者用其他商品替代闲暇,对闲暇的需求量减少。

收入效应:当工资上升时,消费者收入上升,消费者对闲暇的需求量增加。

总效应:当工资较低时,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工资提高可以使对闲暇的需求量减少,劳动供给量提高;当工资较高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工资提高可以使对闲暇的需求量增加,劳动供给量减少。即在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因此,当工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6 当Y商品为正常品时,分别论述当X为正常品、劣等品、吉芬物品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南开大学2014研]

答: 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其中,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替代效应则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1)当Y商品为正常品时,X为正常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以图5为例分析正常品价格下降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图5 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图5中的横轴OX 1 和纵轴OX 2 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正常品。在商品价格变化之前,消费者的预算线为AB,该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U 1 相切于a点,a点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一个均衡点。现假定商品1的价格P 1 下降使预算线的位置由AB移至AB′。新的预算线AB′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U 2 相切于b点,b点是商品1的价格下降以后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替代效应。作一条平行于预算线AB′且与无差异曲线U 1 相切的补偿预算线FG,与无差异曲线U 1 相切于c点。由a点到c点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增加量X 1 ′X 1 ″,便是P 1 下降的替代效应。在这里,P 1 下降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量X 1 ′X 1 ″是一个正值,即替代效应的符号为正。换言之,正常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收入效应。当预算线由FG的位置再恢复到AB′的位置时,相应的需求量的增加量X 1 ″X 1 ‴必然就是收入效应。收入效应X 1 ″X 1 ‴为正值。正常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2)当Y商品为正常品时,X为劣等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图6 劣等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用图6来分析劣等品价格下降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图6中的横轴OX 1 和纵轴OX 2 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劣等品。商品1的价格P 1 变化前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为a点,P 1 下降以后的消费者的均衡点为b点,因此,价格下降所引起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 1 ′X 1 ″,这便是总效应。

P 1 下降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消费者由均衡点a运动到均衡点c,相应的需求增加量为X 1 ′X 1 ‴,这就是替代效应,X 1 ′X 1 ‴为正值,即劣等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而P 1 下降引起的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使消费者由均衡点c运动到均衡点b,需求量由X 1 ‴减少到X 1 ″,这就是收入效应。收入效应X 1 ″X 1 ‴为负值,即劣等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但是劣等品的替代效应的作用大于收入效应的作用。

(3)当Y商品为正常品时,X为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图7 吉芬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图7中的横轴OX 1 和纵轴OX 2 仍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吉芬品。商品1的价格P 1 下降前后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a点和b点,相应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X 1 ′X 1 ″,这就是总效应。通过补偿预算线FG可得:X 1 ″X 1 ‴为替代效应,为正值;X 1 ′X 1 ‴是收入效应,为负值。而且,负的收入效应X 1 ′X 1 ‴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X 1 ″X 1 ‴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成的总效应X 1 ′X 1 ″为负值。在图7中,a点必定落在b、c两点之间。吉芬品是一种特殊的劣等品。作为劣等品,吉芬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但是与一般劣等品不同的是吉芬品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

7 请问什么是占优策略均衡?什么是纳什均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南开大学2015研]

答: (1)占优策略均衡是指博弈中一个参与人的最优策略不依赖于其他人的策略选择,不论其他人选择什么策略,他的最优策略是唯一的。

(2)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如果其他参与人不改变自己的策略,任何一个参与人都不会改变自己策略的均衡状态。

(3)占优策略均衡是比纳什均衡更强的一个博弈均衡概念。占优策略均衡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对于其他参与者的任何策略选择来说,其最优策略都是唯一的。而纳什均衡只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在其他参与者的最优策略选择给定的条件下,其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的。所以,占优策略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不一定就是占优策略均衡。

8 在保险市场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什么区别? [南开大学2017研;中山大学2018研]

答: (1)逆向选择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2)道德风险指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3)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虽然都是由保险市场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但逆向选择是发生于交易合同订立之前,交易一方故意隐瞒一些情况导致交易另一方做出了错误选择进而利益受到了损害的情况;而道德风险则是发生于交易合同订立之后,交易一方由于可推卸责任而导致损害交易另一方利益的不谨慎、不适当或故意的行为。例如在保险市场上,一个经常生病的人故意隐瞒病情而到保险公司要求参加医疗保险属逆向选择现象,而该病人一旦参加了保险就会认为反正医疗费由保险公司支付,因而更加不注意自己的身体,进而造成保险公司更多地支付医疗费用的情况就属道德风险。

9 证明在两个消费者和两个商品的纯交换经济里,如果消费者的偏好是一样的,都是好行为(well-behaved)偏好,那么契约曲线一定是一条线性的曲线。 [中山大学2016研]

答: 在交换的埃奇沃思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两个消费者的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则它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并称之为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即任何改变都不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人的状况变坏。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不止一个,所有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轨迹构成的曲线,称为交换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它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集合。

在两个消费者和两种商品的纯交换经济中,记消费者为A和B,商品为1和2,经济中初始资源禀赋为:w=(w 1 ,w 2 )。

于是有:

x A 1 +x B 1 =w 1

x A 2 +x B 2 =w 2

给定消费者B的效用水平:u(x B 1 ,x B 2 )= u ( _ )

即:u(w 1 -x A 1 ,w 2 -x A 2 )= u ( _ )

契约曲线上的点满足下式的(x A 1 ,x A 2 ):

同时也一定满足下式:

所以:

即:x A 2 /x A 1 =w 2 /w 1

因此,契约曲线是一条连接埃奇沃思盒的对角线的直线,斜率为w 2 /w 1

10 作图比较限制消费者购买商品和限制企业出售商品这两种做法对市场交易的影响。 [中山大学2017研]

答: (1)限制消费者购买商品

当限制消费者购买商品时,需求曲线由D 1 向左移动至D 2 ,市场均衡点由E 1 移至E 2 ,达到新均衡时,商品价格和数量都会下降,如图8所示。

图8 限制消费者购买商品

(2)限制企业出售商品

当限制企业出售商品时,供给曲线S 1 向左移动至S 2 ,市场均衡点由E 1 移至E 2 ,达到新均衡时,商品价格提高,均衡数量下降,如图9所示。

图9 限制企业出售商品

11 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偏好满足什么假设? [中山大学2015研]

答: 理性人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经济学中理性人偏好满足以下假设:

(1)完备性公理。完备性公理假定任何两个消费束都是可以比较的,即假定有任一X消费束和任一Y消费束,我们假定(x 1 ,x 2 )≥(y 1 ,y 2 ),或者(y 1 ,y 2 )≥(x 1 ,x 2 ),或者两种情况都有,在最后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这两个消费束是无差异的。

(2)反身性公理。反身性公理假定任何消费束至少与本身是一样好的,即(x 1 ,x 2 )≥(x 1 ,x 2 )。

(3)传递性公理。假如(x 1 ,x 2 )≥(y 1 ,y 2 ),并且(y 1 ,y 2 )≥(z 1 ,z 2 ),那么就可假定(x 1 ,x 2 )≥(z 1 ,z 2 )。换句话说,假如消费者认为X至少与Y一样好,Y至少和Z一样好,那么消费者就认为X至少与Z一样好。

(4)越多越好。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同,则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商品组合。

(5)偏好的凸性。在含有商品数量较多的商品组合和含有商品数量较少的商品组合之间,消费者总是宁可要前者而不要后者。它反映在无差异曲线的凸性上。

12 假设工会垄断了劳动的供给,请画图说明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中山大学2015研]

答: 当不存在工会等垄断势力时,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价格和数量由供给和需求决定。当存在工会力量时,工会组织会利用垄断势力改变均衡时的劳动力价格和数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图10所示,如果劳动市场是竞争性的,那么市场均衡时的就业量为L * ,工资水平为W * 。当工会具有某种垄断势力时,根据不同的目标,垄断组织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有三种情况:

(1)如果工会的目标是使雇佣的工人数目最大化,则市场供求均衡点为最佳选择,即图10中A点。此时,就业量为L * ,工资水平为W * ,就业量达到最大水平,工资也较低。

(2)如果工会的目标是使工会作为一个整体的利润最大化,则其会依据MR=MC的原则,将劳动的供给限制到L 1 ,此时工资率为W 1 。显然,相比于完全竞争时的均衡,工资大幅提高,但就业量也大幅下降了。

(3)如果工会的目标是使所有工会成员的总工资最大化,即总收益最大化,则其会依据MR=0的原则,使得被雇佣的工会成员为L 2 ,工资率为W 2 。此时,相比于完全竞争时的均衡,工资水平有小幅提升,而就业量也有小幅下降。

图10 工会的不同目标

因此,当工会垄断劳动供给时,就业水平会下降,工资会提升。

13 画图说明农业大丰收对农民整体利益的影响。 [中山大学2015研]

答: 农业大丰收往往会造成农民整体收益下降的情况,称为“谷贱伤农”。

该现象的经济学逻辑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粮食丰收即粮食的供给增多使得粮食价格下降,并且粮食价格下降的程度大于粮食销量增加的程度,因此总收益会下降。

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作为一种必需品,其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往往是小于1的,即需求缺乏弹性,也就是说当农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农产品的需求往往变动幅度不大。如图11所示,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的位置由S向右平移至S′,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下降,由原先的P 1 下降为P 2 。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11中矩形OP 1 E 1 Q 1 和OP 2 E 2 Q 2 的面积之差。

图11 农业大丰收对农民整体利益的影响

14 经济分析中有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请举例说明二者的差异。 [中山大学2017研]

答: (1)局部均衡是指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产品或要素的市场达到均衡的状态。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构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在这种研究中,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成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被假定为不变,而这些不变的价格的高低只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所得到的结论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例如,考虑石油市场的局部均衡,即假定石油市场的活动对其他市场没有影响,也不受其他市场的影响,此时,石油市场的均衡只由石油的供给和需求决定。

(2)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而且还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每一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地决定,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着决定。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考虑只存在石油和天然气两种商品的一般均衡模型,由于石油与天然气互为替代品,因此,这两个市场会互相影响,在这个模型中,当政府对石油进口征税时,石油供给曲线会立即向左移动(因为外国石油变贵了),并提高石油的价格。但除此以外,较高的石油价格会提高对天然气的需求并使其价格上涨,而较高的天然气价格反过来又会导致对石油的需求提高(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并使石油价格进一步上涨。石油和天然气市场会一直相互作用,直到最后实现均衡,两个市场上的需求量都等于供给量。

(3)局部均衡模型在一定的合理假设下,不但可以达到说明问题的目的,而且可使问题简单化、明了化,而一般均衡模型相对局部均衡而言,更为复杂,但是能更全面的考察经济现象,对影响该经济现象的因素,以及那些因素如何影响经济现象能够有更深刻的领会。可以看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的关键区别在于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不相同。

15 请画图说明在下述不同的市场结构下,最低工资法对失业的可能影响。

(1)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

(2)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垄断。 [中山大学2017研]

答: 最低工资法是制定的一个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1)当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时,若最低工资法所规定的最低工资小于或等于原本的均衡工资W * ,则此时最低工资法对失业没有影响;若所规定的最低工资大于原本的均衡工资W * ,则最低工资法会导致失业的增加,如图12所示,最低工资法的实行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新的均衡就业量为L d <L * ,即此时失业增加了。

图12 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中的最低工资法

(2)当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垄断的市场结构时,若最低工资法规定的最低工资小于或等于原本的均衡工资W * ,则此时最低工资法对失业没有影响;若所规定的最低工资大于原本的均衡工资W * ,则最低工资法可能会导致失业的减少,也可能会导致失业的增加。

如图13所示,当所规定的最低工资为W MIN ,W * <W MIN <W ** ,最低工资法会使失业减少,图13中表示的是所规定的最低工资恰好等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均衡工资时的情况,此时,新的均衡就业量L MIN >L * ,即失业减少了。

图13 买方垄断时最低工资法使失业减少

如图14所示,当所规定的最低工资为W MIN ,W MIN >W ** ,最低工资法会使失业增加,此时,所规定的最低工资大幅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新的均衡就业量L MIN <L * ,即失业增加了。

图14 买方垄断时最低工资法使失业增加 KTeCAP+D8Uss5HIZ2bFjRGpW8OLQweZCoPaBzDLGW8PbZZ9UN/FKAlQ9pfZuoaO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