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名词解释题

1 社会推理 [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 社会推理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的信息线索,对信息进行整合和解释,形成关于作为对象的特定人(或群体)的,或特定事件的结论的过程。社会推理包括搜集并选择信息以及整合信息并形成判断两个阶段。

2 群体凝聚力 [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个体成员的吸引力或使群体成员愿意留在群体的力量。包括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这两个方面。它既可以给群体和个人带来正性力量,也可以带来负性力量。影响因素有领导者及领导方式、群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性、群体间成员的相似性、群体规模、群体活动的目标结构以及群体的外部压力。

3 旁观者效应 [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南开大学2013年研]

答: 旁观者效应是指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多,利他行为有减少的趋势,或者说,他人在场对个体的利他行为所产生的抑制作用。一般我们认为,在需要提供帮助的场合,在场的他人越多,个体采取行动的可能性越大,“人多胆壮”“人多保险”。但旁观者效应告诉我们,事实也有可能正好相反。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有四个,分别是:责任扩散、情景错觉、评价恐惧和角色期望。

4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

答: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

5 档案分析法(archival analysis method) [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

答: 档案分析法是指依据一定目的收集大量现有资料,通过分析找出某些现象(社会事实与社会心理)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档案不限于个案资料,它包括作品、报刊、书籍以及各种事件记录及文献等。档案分析法的优点是: 分析成本较低,工作效率较高; 能够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分析提供基础资料、信息。档案分析法的缺点是: 一般收集到的信息不够全面; 一般不能单独使用,要与其他工作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

6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

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在罗森塔尔的研究中,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待与形象,认为这个学生很优秀,会影响到对这个学生的教育结果,使学生发奋努力取得好成绩。这实质上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7 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

答: 可用性启发是一种认知机制,指人们往往根据可利用或可获得的知识、概念和事件来采取简洁信息的认知策略。容易提取的知识、概念、事件往往占认知优势,个体倾向于肯定它们并认可它们是真实、重要的。任何信息如果很快的进到人们的大脑里头,人们就会充分地使用这样的信息。可用性启发可能会使个体犯基本的判断错误,因此,在使用可得性启发法时,要注意去对易得性信息的性质进行判断,挖掘更多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8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

答: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过去的某些经验,或者未意识到某些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却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是认知主体不需努力、无意识的操作过程。内隐社会认知关注的焦点是个体的无意识成分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其特征主要有积淀性、无意识性、启动性和社会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围主要有:内隐社会知觉、内隐印象形成、内隐社会信息加工、内隐刻板印象、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内隐动机、内隐人格等。

9 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

答: 武器效应是指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由于原有的挫折-侵犯理论过度估计了挫折与侵犯的联系,伯克威茨以其有影响的“武器效应”研究为依据,进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论。他提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正如伯克威茨所说的:“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抠动扳机,扳机也带动手指。”武器恰恰为正在愤怒情绪中的人提供了线索和更多的行为暗示,对其破坏性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0 偏见 [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 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偏见是人们脱离客观事实而建立起来对人和事物的消极认识与态度。大多数情况下,偏见是仅仅根据某些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而对其成员形成的一种态度,并且往往是不正确的否定或怀有敌意的态度。偏见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别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偏见的主要特征包括: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偏见就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11 从众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它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助人情境中跟随大家旁观,暴乱中跟随大家一起破坏等;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传统等。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为: 情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多数人的行为是最好的行为参照; 个体对偏离的恐惧; 个体有与群体融合的需要; 群体的凝聚力。

12 社会化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 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实社会的起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使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一方面,个体接受社会的影响,接受社会群体的信仰与价值观,学习生活、生产技能和行为规范,适应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个体作用于社会,用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去影响他人、社会,改造旧文化,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文化。因此,对个体来说,社会化是一个社会适应的过程;对社会而言,社会化是一个约束和控制的过程。

13 社会懈怠 [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 社会懈怠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惰化。社会懈怠在工作任务界定不明确、个人工作成果不易观察、群体规模大时易于产生。主要原因是责任分散。研究表明,这一现象有着文化的差异,在个人主义、自我中心价值观的文化下的个体组成的群体中,更易发生;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较少发生。日常生活中“磨洋工”就是一种社会懈怠现象。

14 亲社会行为 [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亲社会行为可能由利他主义引起,即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但不一定都由利他主义引起,它也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任何对他人或群体乃至社会有好处的行为都属于亲社会行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其中助人行为的涵盖范围要大于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而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15 内化 [苏州大学2012年研]

答: 内化是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简单地说,内化就是接受外界加于的规则而作为内在标准,并用这些标准指导人们的行动。内化性的态度改变是一种新价值观的获得,是态度改变中的最深层次。所以,对态度改变起控制作用的内核部分是个体的价值观。

16 自我知觉 [苏州大学2012年研]

答: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社会知觉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仅仅指与人有关的知觉。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人不仅在知觉别人时要通过其外部特征来认识其内部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要这样来认识自己的行为动机、意图等。自我知觉主要包括主体对自己身体的知觉、对自己态度的知觉和对自己情绪的知觉。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人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内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做到将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因此,个体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体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够正确地知觉自己。

17 社会角色 [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社会角色主要包括了三种含义: 社会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 社会角色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而非自定的; 社会角色是符合社会期望(社会规范、责任、义务等)的。因此,对于任何一种角色行为,只要符合上述三点特征,都可以被认为是社会角色。社会角色具有以下七种特征: 客观性; 对应性; 单一性; 职能性; 扮演性; 多重性; 固定性。

18 光环作用 [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 光环作用,又称“晕轮效应”,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如相信一个外表迷人的人会更聪明,或者相信一个人如果不诚实就不会体谅人等,这种认知上的偏见就是光环作用。其实质是把各种相互独立、没有必然联系的特性予以叠加,统统赋予认知对象。

19 侵犯/攻击 [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 攻击,又称侵犯,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对侵犯行为的界定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强调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如果人们只是有伤害他人的意图,而没有做出实际的伤害行为,就不能算做侵犯行为。 从效果上看,侵犯行为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大多侵犯行为不为社会所认可,但也有一些侵犯行为是社会所赞同的,称为认可的侵犯行为,比如教练对不认真训练的球员加以惩罚,父母惩罚在外面和别人打架的孩子。 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比如愤怒。

20 去个体化 [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 去个体化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去个体化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思廷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为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

21 霍夫斯塔德文化四维度 [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 著名的文化心理学家霍夫斯塔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可分为四个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和男性化-女性化。

22 脚在门槛内技巧 [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 脚在门槛内技巧,又称跨门槛技巧,是一种分步实施的顺从技巧。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小的要求,等他人满足该要求之后,再向其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此时对方满足较大要求的可能性也增加。换而言之,接受小的要求改变了个体对自己的态度,这种改变减少了他对以后类似行为的抗拒。比如,当顾客选购衣服时,精明的售货员为打消顾客的疑虑,“慷慨”地让顾客试一试,当顾客将衣服穿在身上时,他会称赞该衣服很合适,并周到地为顾客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当他劝顾客买下时,很多顾客难以拒绝。

23 社会印象 [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 社会印象是在对社会刺激物各种属性、特征的感知和认识的基础上,在认知者大脑中综合形成的一种关于认知对象的记忆形象。社会印象是社会认知的第二阶段,它是知觉者通过对社会信息的收集并整合分析而形成的,是人们做出社会判断的依据材料。社会印象一般是对人、对由人构成的群体和社会的印象。但在实际生活中,对物的印象也常常成为社会印象,这种物像转化为社会印象,是因为其中渗透或体现了人的东西,是物化了的人像。

24 成就需要 [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 成就需要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是指人们克服障碍、完成艰巨任务、达到较高目标的需要。成就需要的强度因人而异,它影响着人们追求成就的倾向和对自己工作成绩的评价。成就需要是指争取成功、追求优越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成就需要高的人一般都具有关心事业成败、愿意承担责任、有明确奋斗目标、喜欢创造性工作、不怕疲劳等特点。成就需要对于个人、团体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5 超言语线索 [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 超言语线索是指语言中除谈话内容以外的线索,表现为一句话有多种含义,是指谈话内容之外的所有的信号,如频率、振幅、速度、音质等。比如同样的一句话,却会因为重音的不同、停顿的不同或者是语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思。心理学家发现,与语言线索相比,超言语的线索常常会泄漏一个人的真正企图。如人在说谎的时候,超言语的线索往往会使他的企图泄露出来。 x97A1vs+imc61obOzdR0w5Yt4zMJ6P7lk++y7xqOjtC0eaq1ty6NhwuOU2pZfHA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