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章
政治参与

1.如何认识政治参与的含义?

答: 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一般公民,是公民自下而上影响政治的过程。

(2)政治参与是一种活动而不包括态度。

(3)政治参与是旨在影响政府决定的活动。

(4)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动者本人自动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而且包括行动者受他人动员而发生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2.如何认识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

答: 沃科尔和莱恩认为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在以下几方面:

(1)那些没有参与政治的人没有被合适地代表,政府就不是建立在最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如果一些人主动地不享用参政的权力,政府就可能无视他们的兴趣和需要;这样,他们也就愈加没有勇气和信心去获取政治信息和表达自己的利益。结果是他们对政治更加无知,公民的政治能力和警惕性进一步下降。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典型的是那些社会下层最有可能不被代表,而事实上他们正是最需要被代表的部分。

(2)广泛的政治冷漠给那些为所欲为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控制政府的机会。政治参与的功能之一就是提醒统治者必须专心他们的本职工作,为选举他们的大众服务。若政治冷漠占上风,组织和维持对政府的监督就更加困难,权力的滥用就得不到制止。

(3)参与政治是提高公民的判断水平的最好的工具。在参政过程中,参与者被迫去获取为进行正确判断所需要的知识,认识他们的根本利益所在,了解政治制度的运作方式以及政治制度赖以生存的原则和信仰。这样,参政活动不仅刺激政治学习,而且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参与者的政治效能感。

(4)广泛的不关心政治,既是政治制度软弱的表现,又是政治制度软弱的根源。这意味着统治者没有将其统治下的社会公民组织到政治活动中去,没有能力激起公民对政治的兴趣和对自己的忠诚。这种现象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如果公民中的大部分游离于正常的政治渠道之外,不能共同参与决定他们生活的决策,那么这一国家的政治空气就会变得具有潜在的爆发性。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基本渠道有哪些?

答: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基本渠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投票

投票作为政治参与的方式,其目的有两个:一是选举政治官员,二是进行全民公决以决定重大国事。中国自1980年以来开始在县级以下人大代表选举中实行直接的差额选举,这标志着直接的民主政治正式启动。

(2)选举

选举是由一系列政治活动组成的,诸如组织协调、宣传动员,投票只是选举活动的最后阶段。选举是诸多政治参与方式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政治活动,一方面,其作用与投票相同,即评判政府和政治官员;另一方面,选举过程训练了政治积极分子的政治才能,提高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一般说来,只有在竞选中,选举才是一种重要的参与活动。

(3)主动接触

公民个人因为自己的特殊利益而主动与政治官员接触,陈述自己所关心的问题,这种参与被称为公民的主动接触。因为公民单独行动,决定参与的目标和内容,因而是一种主动精神的参与。在我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是一种重要的主动接触参与活动,自改革开放以来,“来信来访”的数量呈不断增加趋势,这表明我国普通公民的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4)政治结社

在政治参与意义上,结社活动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参加政党和政治社团,二是以团体或组织的方式去解决社会或政治问题。只要公民加入了政党,不管他是否参加了团体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他都已参与了政治。参加政党和政治社团,也是我国的一种主要参与方式。我国的政治性社团主要有共青团、妇联和工会,其成员更是不可胜数。不过,加入了政治性社团并不意味着就进行了政治参与;如果把加入这些目的广泛的政治性社团看成是政治参与,那就无限扩大了政治参与的含义。只有加入政治性社团并积极从事团体的政治性活动的行为才属于政治参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集团参与。

4.如何认识经济发展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答: (1)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政治参与也扩大了,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政治参与的水平也越高,自主性参与的比例也越大。大量的跨国的和纵向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①在一个社会中,政治参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教育程度、收入及职业地位越高的人,他们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就越大;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人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因而更多的人变成了政治上的参与者。

②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各种组织和协会成倍地增加以及大量的人参加这些团体。

③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群体之间造成了某种紧张关系。新的团体的出现,威胁着现存团体的利益,结果,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加了,这种冲突又强化着群体意识,而这种群体意识又促使该群体采取集体行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要求。

④经济发展需要和促使政府扩大其职能。政府职能的范围一方面受制于基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受制于经济发展。

⑤对于欧洲国家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通常是通过民族—国家的建构来实现的,例如德国的统一大大地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日趋重要,个人逐渐形成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促使公民积极卷入政治活动,以支持国家存在的合法性。

(2)但是,现代化进程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政治参与水平并不必然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一些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里,动员性政治参与的水平却很高;而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里,政治参与的水平却很低,或者有些形式的政治参与水平高于其他形式的政治参与。

①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决定政治参与的唯一因素,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传统也起着重要作用。总体上看,民族性影响着政治参与,它显然独立于经济发展而出现。

②社会经济现代化使决策中心由传统社会的基层转移到更高一级甚至全国一级,减少了传统社会中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同时,经济发展意味着增加了个人社会流动,流动中的个人不会或没有机会参与政治。

因此,应该全面地看待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的关系。在某些时候,参与水平超前于发展程度,而在另一些时候,参与水平又落后于发展程度。但从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看,它最终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

5.政治制度和政治参与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 下面的政治变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民的参政热情与态度:

(1)政治平等与自由

法制条件下的平等与自由是政治民主的基础,当然也就是公民参政的基础。但是,在某些社会,自由是有的,却不一定存在政治平等和政治民主。

(2)政党制度

①在对政治参与有影响的所有的政治变量中,政党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西方政党政治中,政党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政治宣传和动员,以便使该党的候选人在各类选举中获得比其他党派更多的选票,因而选举活动最能调动人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各党派努力使选民加入党派之争。在选举活动中,党派的对峙也造成了选民的分化和对峙。可以想象,即使那组织的最无条理的选举活动,也会成功地唤起对政治没有兴趣的选民的关注,促使其聆听政治演讲。或打着选举旗帜去宣传;而在选举运动结束时,大量卷入选举活动的人又恢复了相对消极的政治角色。

②比较研究表明,在同样性质的选举中,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与比例却是不一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党制度有关。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下的公民参政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6.如何认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参与?

答: 新兴的民族国家,一方面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另一方面却陷入政治管理上的混乱,盲目移入的政治体制又不适合经济和文化水平落后、民族矛盾重重的社会。如何让理论上的国家的主人真正成为现实中的主人,确实存在制度建设问题。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化水平较低,当这样的制度化水平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而面对过高的公民期盼时,政府就无力容纳这些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剧烈的政治参与不仅造成政治不稳定,一些社会主义政权还因此而垮台。

所以,在发展经济以努力满足人民的经济要求的同时,还要注重政治制度化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完善选举制度,健全人事制度,使人民以选举的方式来实现作为民主的本义的“人民的权力”。

7.结合东亚国家政治发展的过程,如何认识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 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政治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由于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同,发展水平有差异,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呈现复杂的色彩。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的政治史表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首先成长起来,政治参与扩大到下层阶级;然后,国家作为经济和社会福利的推动者的作用扩大。获得了政治权力的资产阶级有了发展经济的政治保护,因而资本主义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其在短短的时间里创造的社会财富超过了以前几个世纪财富的总和。不仅如此,选举权的扩大也使工人阶级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经济上的保护。因此,在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呈正比例的关系。

(2)在西方社会普遍建立起福利制度后,形成了“福利政治”的格局。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政党都不能过多地损害公众的福利,否则,它就别指望执掌政府。这样,政府就背上了沉重的福利包袱,由此就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讲,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制约着经济发展。“福利政治”在西欧,尤其是北欧国家尤为明显。

(3)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能引起一些政治学家和政治家的兴趣。在新近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首先是以较少的政治参与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其间社会经济平等程度较低,政治稳定性较差,但经济的现代化最终换来了更高水平的政治制度化。问题的关键是,何时以及如何进行这种转换。如果一味地认为经济发展就是一切,而不适时地进行民主政治的建设,必然会带来社会矛盾的大爆发。韩国等国的经验值得研究。

(4)在苏联的改革中,首先追求更多的政治参与以及由此而来的更多的政治形式上的平等,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政治不稳定,最终导致“参与内爆”(即社会总崩溃)。其中,最关键的教训是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首先搞“公开化”和“透明化”,开放媒体,结果使苏共彻底丧失了政权的合法性。

因此,如何处理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确是“不易的抉择”;究竟如何抉择,政治家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政治家既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急于求成而导致制度的崩盘,也不能像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那样认为“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进行实质性的制度建设,结果可能因为问题太多而导致政治的不稳定甚至是制度的崩溃。 v2teFdMARrbYS7FbPbilDGszMsEQWwKcGdNq23AKGEakwagPuJ19c3Er+BN4k4y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