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洁大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研;兰州大学2013研]
答:干洁大气是指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此外还有少量氢、氖、氪、氙、臭氧等气体。从作用上看,氮气对太阳紫外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丰富的氧气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的存在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臭氧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的能力,保护人类健康。
2降水量[西南大学2015研]
答: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具体是指降落在地面上的雨雪雹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以mm为单位,气象观测中取一位小数。单位时间内降水量越多,降水强度越大,反之则降水程度越小。
3锋面雨[北京师范大学2013研]
答:锋面雨是指锋面活动时,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便会冷却凝结,成云致雨。锋面常与气旋相伴而生。两种不同的气流相遇,他们中间的交界面称为锋面,在锋面上,暖湿较轻的空气被抬升到冷干较重的空气上面去,在抬升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4季风[北京师范大学2009研]
答:季风是指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故热力反映有所差异。季风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地形态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夏季时,吹向大陆的风将湿润的海洋空气输进内陆,通常在那里被迫上升成云致雨,形成雨季;冬季时,风自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干燥,伴以下沉,天气晴好,形成旱季。
5沃克环流[北京师范大学2009研]
答:沃克环流是指存在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侧的南美洲西海岸(90°W附近)的大气环流。强烈的下沉气流受冷海水影响降温后,随偏东信风西流,到达西太平洋赤道(120°E)受热上升,转向成为高空西风,以补充东部冷海区的下沉气流。于是在赤道太平洋垂直剖面图上,就出现一种大气低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向热成闭合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1简述气候系统的主要成分和特征。[西南大学2015研]
答:气候系统的主要成分和特征描述如下:
(1)大气圈
大气圈是气候系统的主体,也是系统最易变化和最敏感的部分。大气的影响多与动力学有关,但大气的动能和气候系统的总能量相比微不足道,所以在气候形成与气候变化中,大气以外的其他成员如海洋,冰雪,路面等的物理状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大气的热惯性小,对外界热量变化的特征响应时间或热力适应时间估计为1个月左右,即大气依靠将热量向垂直和水平方向输送,可在一个月左右调整到一定的温度分布。
(2)海洋
海洋是气候系统的热量储存库,穿过大气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约有80%被海洋吸收,然后通过长波辐射,潜热释放及感热输送等形式传输给大气。同时洋流把赤道地区多余的热量输送到极地,对维持地球高低纬度能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海洋热力和动力学惯性使它具有“低通滤波”的作用,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平滑过程”,有利于气候系统中缓慢运动的维持和发展,深层海洋的热力调整时间为世纪尺度。
(3)冰冻圈
冰冻圈包括全球的冰层和积雪,计有大陆冰盖,高山冰川,地面雪被,多年冻土,海冰,湖冰和河冰。目前全球约有10.6%被冰覆盖。雪被和海冰季节变化显著,冰原的反应则缓慢的多,冰原的体积和范围要在数百年到数百万年内才有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海平面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地球热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4)陆面
陆面指山脉,地表岩石,沉积物,土壤等。陆地位置,高度和地形发生变化的时间尺度,在气候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中最长,在季节,年际以至10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可以忽略。但是地表土壤作为大气微粒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而土壤又会随气候和植物的状况而变化。
(5)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生命物质构成的圈层,包括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空气,海洋和陆地生成的动物,以及人类本身,生物圈的各部分变化特征时间显著不同,总的来说比较缓慢,它不仅对气候敏感,也影响气候。
2我国西北地区存在大面积的中纬度沙漠,这不同于由于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沙漠的出现,如撒哈拉沙漠;长江中下游平原所处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然而不但没有出现沙漠,反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利用所学自然地理学知识,解释上述事实。[兰州大学2013研]
答:(1)撒哈拉沙漠出现原因
撒哈拉沙漠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且非洲大陆南窄北宽,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范围大,干热面积广。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干燥。北非海岸线平直,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对湿润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广大内陆地区受不到海洋的影响。北非地形单一,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气候单一,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区。
(2)我国西北地区也存在大面积沙漠,但二者成因却不相同
我国西北地区的纬度是北纬37°至北纬50°,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为纬度为30°附近的地区,因而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并非是由副热带高压造成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气候干旱是由于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难以深入(夏季),受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冬季)导致当地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3)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成为沙漠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平原虽和撒哈拉沙漠一样处于副热带高压带位置,但对这一地区起主导因素的并不是副热带高压。我国是很典型的季风气候,由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海陆位置关系,冬天的时候大陆高压海洋低压,形成冬季风,夏天的时候海洋高压,大陆低压,形成夏季风。从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带来很多水汽。由于中国的地势呈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的模式,东部平原地区有利于季风的进入。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多雨,不会形成沙漠。
1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研]
答:气候是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之一。气候还随时间发生变化,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之所以有气候差异,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有辐射因子,大气环流和地理因子等。
(1)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气物理过程和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在气候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气候季节交替,主要是由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变化引起的。
①地球辐射平衡温度
地球辐射平衡温度对形成现阶段的气候具有基本的重要性。任何物质都可以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形态,但其转化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气态转变为液态和固态,温度必须低于临界温度。只有地球平衡温度适合于液态水存在。地表温度不仅永远低于水汽临界温度(647K),而且也常低于冰的融解温度,所以在地球表面上水汽可以发生相变。地球上同时具备阳光、空气和水,使生命得以存在。
②地球上的天文气候
地球表面因辐射平衡温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分布形成的假想的简单气候模式,称为天文气候。在假想气候条件下,地表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变化仅仅取决于日地相对位置,而具有明显、严格而单调的周日、周年变化和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性。太阳天文辐射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间。
a.日地距离: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为一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日地距离不断改变,地球获得太阳辐射能也随之变化。
b.太阳高度:在气候形成中,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即太阳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球表面得到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
c.日照时间:地球自转形成了地球表面的昼夜交替。除极圈以内地区外,一日可分为昼夜两部分。从日出到日没的时间称为日照时间或昼长时数,是地理纬度的函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显然与日照时间成正相关。
(2)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地表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是热量和水分的转移者,也是气团形成的基本原因。它促使不同性质气团发生移动,而气团的水平交换是不同地区气候形成及其变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不同纬度的不同环流形势下形成的气候类型也不相同。
(3)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地理因子通过对辐射因子与环流因子的影响而作用于气候。任何气候都与一定的地区相联系,即气候现象是结合所在的地理环境而出现的。地理环境使得地球气候既具有纬度地带性,又具有非地带性特征。因此,离开地理环境无从分析气候成因。
2分析雾霾的形成原因。[福建师范大学2014研]
答: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雾霾常见于城市。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雾霾的成因主要为两类:人为因素和气候因素。
(1)人为因素
①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②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③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
④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⑤可生长颗粒。细菌和病毒的粒径相当于PM0.1~PM2.5,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适宜时,微生物会附着在颗粒物上,特别是油烟的颗粒物上,微生物吸收油滴后转化成更多的微生物,使得雾霾中的生物有毒物质生长增多。
⑤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室内粉尘弥漫,不仅有害于工人与用户健康,增添清洁负担,粉尘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诸多隐患。
(2)气候因素
“雾”和“霾”实际上是有区别的。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因主要包括:
①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
城市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②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
逆温层相当于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③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和有机污染物的增加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