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综合题

1 斯伯林(G.Sperling,1960)采用如下图所示的视觉材料进行了一项记忆实验研究。他认为自己最初的研究方法存在不足,后加以改进,从而发现了一种重要的记忆现象。

根据他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发现的记忆现象是什么?这种记忆有什么特点?

(2)具体说明斯伯林最初使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他后来是如何改进的?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进?【统考2019年研】

答: (1)该实验发现的记忆现象是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或感觉登记(sensory register)。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感觉记忆的特点主要有:

①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较短;

②感觉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以感觉的原始形式储存在记忆系统中;

③感觉记忆的容量较大:图像记忆的容量约为9个,达文等人发现声像记忆的容量约为5个,但保持的时间比图像记忆长,可达到4秒;

④感觉记忆的内容得到注意(或模式加以识别时)可转入短时记忆。

(2)斯伯林在开始研究感觉记忆时,采用了整体报告法,即同时呈现3,4,6,9等若干数字,呈现时间为50毫秒,数字呈现后立即要求被试尽可能多的把数字再现出来。实验结果是,当呈现的数字低于4个时,被试可以全部正确地报告出来;当数字增加到5个以上时,被试的报告开始出现错误,其正确率平均为4.5。这个结果是实验者设想,在感觉记忆中保持的信息可能比报告的多些,只是由于方法的限制未能呈现出来,于是他设计了局部报告法,他按四个一排,一共三排的方式给被试下了如下12个英文字母:ADJE;XPSB;MLTG。呈现的时间仍为50毫秒,其中每排字母都和一种声音相联系,如上排用高音,中排用中音,下排用低音。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声音信号,对相应一排的字母做出报告。由于三种声音的出现完全是随机安排的,因此被试在声音信号出现之前不可能预见要报告的是哪一行。由此,研究者就可以根据被试对某一行的回忆成绩来推断他对全部项目的记忆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视觉刺激消失后,立即给予声音信号,被试能报告的项目数平均为9个,这比采用整体报告法几乎增加了一倍。由此,斯伯林认为,存在一种感觉记忆,它具有相当大的容量,但是保持的时间十分短暂。斯伯林用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2 试述斯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并进行简要评价。 [统考2018年研]

答: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斯腾伯格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和智力情境亚理论:

(1)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①元成分: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等的高级执行过程。

②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③知识获得成分:用于获取和保持新信息的过程。它负责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和存储,包括学习、保持和迁移成分。

其中,在这三种成分中,元成分起核心作用,它决定着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

(2)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作情境智力。

(3)智力的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新任务是个体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新情境是一种新异的、富于挑战性的环境。

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使智力超出了IQ测验的范畴,相信人们可以提高经验智力和情境智力。根据这种理论编制的能力测验,能测量出人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因而对深入了解能力的实质,促进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3 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测验得分高的人不一定事业成功。请用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统考2017年研]

答: (1)成功智力理论

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

①分析性智力,是指一种解决问题、制定决策和评判思维成果质量的能力,它指的是有意识地规定心理活动的方向,以发现对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在个体问题解决过程中,分析性智力的主要目的在于从问题情境出发,克服众多障碍并最终达到对问题的解决。在决策过程中,分析性智力可以帮助个体从多种可能中选择或对机会做出评估。

②创造性智力,是指一种能超越给定的内容,产生有趣思想的能力。它指的是能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有价值的产品。

③实践性智力,是指一种可在日常生活中将思想及其分析的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使用的能力。它指的是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

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性智力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分析性智力用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方法,实践性智力则可将思维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整合实施。在这三个方面相互协调才能取得更有效的成就,所以只有智力测验单方面得分高不一定事业成功。

(2)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智力的多元理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提出能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具体包括如下九种能力:

①语言:包括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②逻辑-数学: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如做数学证明题的能力。

③空间: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等。

④运动:包括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

⑤音乐:包括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⑥社交: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及与人交往能力,包括四大要素:

a.组织能力,包括群体动员与协调能力;

b.协商能力,指仲裁与排解纷争能力;

c.分析能力,指能够敏锐察知他人的情感动向与想法,易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

d.人际联系,指对他人表现出关心,善解人意,适于团体合作的能力。

⑦自知: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

⑧自然能力:能认识、感知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如敏锐地觉察周围环境的改变。

⑨存在:人们表现出的对生命、死亡和终极现实提出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的倾向性。

最后两种能力是加德纳后来补充的。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它们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仅仅智力测验的分高并不一定能保证事业的成功,需要在合适的工作当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优势,才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4 根据下面的案例,应用动机的成就目标理论及情绪的评定-兴奋说,分析王刚和李强针对同一业绩广告不同反应的原因。

材料:

王刚和李强同是某跨国公司新职员,在年终考核中去的同样的销售业绩,王刚沮丧,因为一些同事的业绩超过了他,联想到自己从前公司中的傲人成绩,以及现在同事可能对他消极评价更是郁闷,决定离开公司,找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公司,争取销售业绩超过他人,李强并不沮丧,他认为学到了很多营销新知识,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并且工作很有挑战性,决定在公司里继续努力,争取在下一年取得更好的销售业绩。 [统考2016年研]

答: (1)厄科尔斯与德韦克的成就目标理论

动机的成就目标理论认为人们对能力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

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使用深层的加工策略等;而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则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有时容易退缩。

(2)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即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阿诺德认为外界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送到大脑皮层,在此对刺激情景进行评估,形成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引起内脏系统的变化,产生情绪体验。外界刺激在大脑皮层上受到评估,使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3)案例中王刚和李强虽然业绩相同,但情绪反应却不同,可以看出,二人的成就目标存在差异:

①根据动机的成就目标理论,李强持能力增长观,他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李强并不沮丧,他认为学到了很多营销新知识,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并且工作很有挑战性,决定在公司里继续努力,争取在下一年取得更好的销售业绩;而王刚是持能力实体观,他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因此一些同事的业绩超过了他并联想到自己从前公司中的傲人成绩,以及现在同事可能对他消极评价,他才感到沮丧。

②根据情绪的评定-兴奋说,情绪的产生是由于对刺激情景进行评估形成不同态度导致的。王刚将自己当前的业绩与之前的业绩相比较,看到的是消极的方面,并且非常在意同事可能的消极评价,因此感到很沮丧;而李强则能够乐观的看待当前的业绩,认为自己从中收获很多,从而产生的是积极的情绪体验。

5 五因素模型(大五人格理论)是当代重要的人格理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五因素模型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格理论?

(2)简要概述五因素模型的形成过程。

(3)说明五因素模型的具体内容。

(4)下图是一项关于五因素模型的纵向研究结果,试分析该图并据此说明人格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统考2015年研】

答: (1)五因素模型属于人格特质理论。

(2)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以后许多学者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

(3)五因素模型的五个因素包括:

①外倾性(extraversion)也称外向性,指人们活动能量的强度与数量。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②宜人性(agreeableness)也称随和性,是测量人际关系的维度,它意指人际交互作用的特征,这种相互作用是指个人的人际喜好由同情到憎恨的一个连续区。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③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也称谨慎性,这个维度是指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该维度上的分数用来评估组织能力,持久性,控制能力,动机水平在目标指向行为中的作用。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④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是依据人们情绪的稳定性和情绪调控情况而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统一体的某处。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⑤开放性(openness)也称求新性,是指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具有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4)人格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是指个体自出生经成年到老年的整个生命全过程中人格特征形成和表现的过程。人格的发展具有稳定和可变两方面,而人格稳定和变化都有很多形式。人格的稳定性既包括人格特征跨情景的稳定性,也包括了人格特质跨时间的稳定性。人格随着时间的发展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化性。人格发展的稳定性和变化性包括两种类型;同行稳定性和变化、异型稳定性(也称人格一致性)和变化。

①在该图中N因素指神经质水平,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得高分者比得低分者更容易因为日常生活的压力而感到心烦意乱。得低分者多表现自我调适良好,不易于出现极端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社会经验增加,对世界和社会的理解更加真实,更能适应社会生活,情绪稳定性增加,图中N因素分数随年龄增大而减小。

②在该图中C因素代表尽责性,是指我们如何自律、控制自已。处于维度高端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条理,并能持之以恒;居于低端的人马虎大意,容易见异思迁,不可靠。16~21岁的青少年尽责性还并不很高,成年之后随着建立自己的家庭、参加工作、独立生活,责任感建立,因而在成年之后便维持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中年人(30~49)岁,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承担着最终的家庭工作负担,也具有最高水平的尽责性分数;退休之后,家庭和工作负担减轻,尽责性分数稍有下降。 YjSGQXeRkO+TAhOXrYkkE/guMMpuEKn3tTDurcIav9msmsXYb89hOv5DXkxoJ+x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