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 [武汉大学2015年研]

答: 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要素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是指一定数量、质量、密度的人口,此二者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 [武汉大学2015年研]

答: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指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的方法。苏格拉底在同别人讨论问题时,往往总是说自己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向别人请教。但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使对方矛盾百出。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别人把他的观点说出来。但苏格拉底认为这些观点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心里本来就有,只是由于肉体的阻碍未能显现出来。他的作用是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苏格拉底把最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形象地称为“思想助产术”。这个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启发式教育的典型。

3.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 [武汉大学2015年研]

答: 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是斯宾诺莎在认识论方面的基本观点。他在《知性改进论》和《伦理学》中将知识归结为“意见或想象”“理性知识”“直观知识”(即真观念),认为真观念能够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至于陷入错误,并将其作为推论知识确立的出发点、前提和基础。斯宾诺莎认为哲学原则和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直观的认识活动获得的,人们凭借天赋的认识能力(直观和推理)在心中建立起一个真观念,作为天赋工具,作为认识的原始起点,逐渐形成作品,再制造新的工具,实现知识的进步。

4.唯名论 [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 唯名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共相”问题,中世纪经院哲学分为实在论和唯名论。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否定共相的独立实在性,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

5.实体 [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 实体是指神或自然。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他反对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认为只有神或自然一个实体。实体是无限的,它不可以被别的东西所限制;实体是自因的和永恒的,它不能被别的东西所产生。宇宙间只有一个不动、不变的绝对无限的实体。斯宾诺莎将唯理论进一步向前推进,用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取代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

6.感性 [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 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是最起码的认识能力。康德把知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感性知识由两种成分构成:①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②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康德认为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一切外部现象最终都要纳入到内部来感知,时间是感知一切内外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7.百科全书派 [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 百科全书派是指在18世纪参与由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全称《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编纂工作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是反宗教迷信、树立理性的思想领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孔狄亚克、拉美特利、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影响着当时法国每个有教养人士的基本信念。他们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贡献掀起启蒙运动的高潮。然而,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们的哲学观点各不相同,他们并不属于某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

8.人是万物的尺度 [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戈拉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是指对每个感知者而言,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命题中的“人”主要时指单个的人,也可指某类的人。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但他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9.预定和谐 [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 预定和谐是莱布尼兹提出的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复杂的单子系统如何在各自独立运动的情况下保持协调一致的问题,是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核心问题。他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把能够使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放进单子里面,在由无数单子构成的宇宙中,上帝如同宇宙秩序总谱的作曲者,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正是根据上帝的前定和谐来进行各自的自然变化,上帝既使得每个单子都向着更高的知觉状态运动,也使得整个单子世界保持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这一学说本身存在着矛盾,“前定和谐”本是设定上帝来解决单子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却变成他以宇宙现存的和谐秩序作为上帝存在的一个“证明”。

10.方法论原则 [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 方法论原则是笛卡尔提出的,观点主要有:①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②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③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逐渐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④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第一条说明分析的必要性是为了找到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德点”;第二条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地细致;第三条是指综合的过程,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推导到复杂的道理;第四条是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要彻底,综合要全面,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在方法论原则基础上,笛卡尔建立起理性演绎法。

11.四因说 [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 “四因说”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是指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认为从客观事物中为实体概念找到它的具体根据是必要的。在人造物中,“四因”彼此区别。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都是形式因,“四因”只有形式因与质料因。形式因规定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是积极的、能动的、决定的因素;质料因是消极的、被动的、被决定的因素。形式与质料相对立。整个宇宙形成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的统一序列。四因说回答“实体存在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构成亚里士多德实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哲学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12.存在就是被感知 [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四川大学2014年研]

答: “存在就是被感知”由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中提出,是指既然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就意味着感觉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贝克莱以不同的感官印象为出发点,把事物说成是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观念的集合。他认为事物都是可感物,可感物由各种可感性质集合而成,可感性质不可能离开感觉而独立存在,观念是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是把洛克的经验论原则向前推进一步,否定质不可感知的“物实体”,把观念的原因和支撑者归结为“精神实体”。他把事物说成是观念的集合,又把观念说成是精神、心灵、自我的结果,整个世界只不过是精神或自我的一种感知。贝克莱陷入与常识相悖逆的主观唯心主义。

13.原子运动 [河北大学2014年研]

答: 原子运动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著名学说。他认为原子具有能动性,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并否认原子受其他东西的支配,而主张原子本来就在运动的观点。他把运动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属性,无数原子在宇宙中形成旋涡运动,重的凝结成大地,轻的被抛向外层空间。原子在旋转中相互碰撞,不同形状的原子或因相互勾连、纠缠而结合,或因错开、脱落而分离。世间万物因原子的结合而产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的漩涡运动是必然的,说“万物都根据必然性生成”“没有什么事物是任意产生的”。

14.启蒙运动 [河北大学2014年研]

答: 启蒙运动是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和历史进步的运动,这场运动以哲学为核心且声势浩大。“启蒙”是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的意思。启蒙理性是17世纪的哲学与科学精神的继续,是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是现代理性。启蒙主义的纲领就是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纲领。启蒙运动是遍及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有苏格兰、德国等国的启蒙运动,但法国的启蒙运动最为彻底,影响最大,法国大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法国的启蒙学者可分为以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温和论者和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激进论者。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15.物自体 [河北大学2014年研]

答: 物自体,又称“自在之物”,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物自体有以下含义:①客观存在着的物。它作为我们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②超感性的理念——上帝、世界和灵魂。它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它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

16.同类相知 [四川大学2014年研]

答: “同类相知”,又称“流射说”,是恩培多克勒的认识论原则。“同类相知”是指设定了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的符合,其具体内容是人和外部事物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就会产生感觉。“同类相知”说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因此,它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

17.实践知识 [四川大学2014年研]

答: 实践知识是指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分类的一种。实践知识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只考虑具体环境和事实,其对象是个别的事件。它还是长期经验和积累的结果。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知识,思虑和选择是其明显特征,其作用是在生活的具体境遇中,为我们在处理与道德有关的事务方面提供行动指导。

18.先天综合判断 [四川大学2014年研]

答: “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其来源是休谟关于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区分。这一概念是为了解决经验知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知识论的综合。一切认识都基于判断,康德把判断分为三种类型:先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而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既能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才是可靠的科学知识的根据。先天综合判断又可分为数学命题、自然科学的命题、形而上学的命题三类。为了把形而上学改造为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也必须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基础,它将为人类的知识和一切理性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

19.第二性的质 [四川大学2014年研]

答: 第二性的质是洛克关于物体所具有的性质的划分其中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中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而第二性的质则是物体借其体积、形相和运动等第一性的质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诸如颜色、声音、滋味等观念的能力。第二性的质虽源于物体的刺激,但它并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具有因人而异的相对性。

20.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四川大学2014年研]

答: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是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是指哲学成为了神学的附庸,哲学的作用被限定在证明、解释和保护信仰的范围中,神学借助哲学是为了把它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这句话表面上探讨的是神学和哲学的关系,实际上表现的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托马斯把理性变为信仰的驯服工具,理性是信仰的补充;他坚持了神学高于哲学,信仰高于理性的立场。虽带有浓厚的信仰主义特点,遵循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一贯特点。但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逐渐肯定了理性的作用,有助于近代理性哲学的崛起。

21.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四川大学2014年研]

答: 该观点的出处是哲学家黑格尔的《法哲学》。该命题意为凡事合乎历史必然性的都一定会把自己实现出来,“现实的”不等于“现存的”,而是按照历史理性必然要实现出来的,哪怕现在还未实现出来。该观点表明了历史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历史本身具有的合理动力,这种内在联系的规律隐藏在现存事物和人们的日常社会活动的后面,作为绝对精神的隐秘计划而暗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2.习惯是人生伟大的指南 [四川大学2014年研]

答: 这是英国哲学家休谟的观点。“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是休谟对他提出的“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法。他否认了经验可以给予我们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认为“习惯”是因果关系的基础,因果关系是心理习惯的产物,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若没有习惯的影响,那么我们除了当下呈现于记忆和感觉中的东西以外,对于其他所有的事实一无所知。这样一来不但一切行动无法开始,而且思想也难以进行。“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说明我们的经验是有益于我们的,并且使我们期待将有类似过去的一串事情发生。根据经验而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这种解决符合经验论的原则,但不能令人满意,因为他最后诉诸的是常识而非哲学,并且因果问题仍然没有定论。把因果关系理解为主观性的习惯联想,启发康德建立先验论的因果观。

23.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 [四川大学2014年研]

答: 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观点,阐释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巴门尼德以“存在”为认识对象,通过对“是”具有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的功能的分析而得出这一结论。思想的对象是存在而不能是非存在,而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而非靠感觉。在感性认识中不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该命题不仅是他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还对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4.米利都学派 [西北政法大学2014年研]

答: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泰勒斯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都源于元质,最终又复归于元质。同时主张世界起源于一种永恒的运动,是由演化得来的。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基质是气,大地呈圆桌形状,气包围着万物。他们的哲学的共同特点是寻求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米利都学派开创了理性思维,他们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他们的思想观点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原的强烈兴趣。米利都学派揭开了希腊哲学以至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序幕。

25.笛卡尔 [西北政法大学2014年研]

答: 笛卡尔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他曾参加过日耳曼三十年战争,1629年定居荷兰,1649年应瑞典王后邀请赴瑞典讲学,次年卒于此。笛卡尔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是二元论的代表,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笛卡尔是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26.《精神现象学》 [西北政法大学2014年研]

答: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哲学著作,1807年出版。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主张意识的发展是基于意识本身的矛盾进展的,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猜测到了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的统一。但始终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27.以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研]

答: “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人之心;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

28.理想国 [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它以对话的形式,围绕中心问题“什么是正义”展开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领域。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与他人对话,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这是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正义与善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本质就是具有知识、智慧、正义、善的美德。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29.我思故我在 [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 “我思故我在”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著名思想,是笛卡尔哲学认识论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其意为: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笛卡尔反对经院哲学和神学,提出怀疑一切的“系统怀疑的方法”,然而他的怀疑不是对某些具体事物、具体原理的怀疑,而是对人类、对世界、对上帝的绝对怀疑。该理论被认为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

30.社会契约论 [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 《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著作。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提倡的民主理论风靡全世界,并且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卢梭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建立在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中,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建议由公民团体组成的代议机构作为立法者,通过讨论来产生公共意志。《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以及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31.四假象说 [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 “四假象说”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哲学观点。他为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认为人们之所以只能看到事物的假象,是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而这种错误观念的产生根源是认知主体的幻觉。培根把这些虚幻的假象分为四种:“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这个理论解决了认识论上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要求得真知,根本就在于消除妨碍认识的因素,而培根所提出的四种假象正是人们通向真理的重大障碍。

32.爱智 [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 爱智是指哲学。从语义上来说,在希腊语中,“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从哲学本身来说,所有的科学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运行,哲学是对这种规则的反思,也就是对其“思想前提”的追问。只有这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33.苏格拉底 [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主要思想有:“认识你自己”、神学目的论和“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是指人只应该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因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充满神的特殊旨意和目的,是神的智慧的象征,是人无法认识的。神学目的论是指世间万物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神为了某种目的精心设计的。“美德即知识”是指美德是心灵的内在原则,知识等同于善。

34.《小逻辑》 [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 《小逻辑》是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它主要论述由感性的反映物质世界,发展为由知性的反映有关人性在关系中的宏观现实世界,最后发展为由理性的、辩证的上升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有限与无限统一的全体的绝对理念。黑格尔在书中批判旧式形而上学,创立起唯心主义辩证法。

35.纯粹理性 [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 纯粹理性是康德提出的哲学概念,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即“先验的理性”。康德哲学把以往去抽象认识对象已达到真理的思维方式转到先考察人类理性是否能、以及怎样认识对象本身上来,称为“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是指对人类理性自身的考察,康德的三大批判是指《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29Qmw/DEWWZTJyvJhQCQOGuRxNg0w/pcUm2uIMhGdNzu1ZDpn72XFkiK5jsAAAG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