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考查要点】

1.社会化、社会角色、自我(自我概念)以及自尊的含义;

2.社会化的内容以及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3.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

4.自我的结构中的各种成分;

5.自尊的概念及自尊的影响因素。

【内容详解】

第一单元 社会化

一、概述

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2.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

(1)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2)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3.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称再社会化。再社会化还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首先是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继而在学校和其他环境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的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理想是个体生活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明确生活目的,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就是让个体获得并履行社会角色及相应的行为规范。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从生下来,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这个依附期受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每个人有所不同,大致持续13~25年。总的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有变长的趋势。

正是这样一个长的依附期,给个体接受社会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他们学习生活生产技能,学习道德规范,学习并获得社会角色,树立人生理想。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人脑有大约100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组成异常复杂的神经网络,成为自然界最神奇、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

人脑的神经网络不仅使人能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而且使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使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没有人脑的智能作为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有些儿童脑瘫或智力落后,他们的社会化就很困难。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一)家庭

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位置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社会互动的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大众传媒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与日俱增。

(四)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特点是,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参照。参照群体的作用机制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比如,儿童的社会化就受同伴群体的影响很大,同伴群体实际是就是向他们提供态度和行为标准的参照群体。

五、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

(一)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语言包括语词、语音和其他意义符号,是一种取得共识的符号系统,是人们思维和相互交流的手段,个体掌握一种语言后,才能接受相应的社会习俗和态度,塑造自己的人格。

语言是个体与他人及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因为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学者们把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即:

1.性:是个生物学概念,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

2.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

3.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由于生物的“性”不同,社会对其期待也不同,因而出现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化的结果。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婴儿从出生起,双亲就按其不同的性别要求加以培养教育。例如对衣着、玩具、说话方式、行为表现等方面,双亲对男婴与女婴的要求是不同的;此外婴儿的性别认同也不一样:女婴模仿母亲,男婴模仿父亲。

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方面强化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例如学校和教师在升学期待、课余生活、体育锻炼项目等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科书也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期待。

(三)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它有三个方面: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是指正义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

3.道德行为: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高水平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

(四)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且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合格公民,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

爱国意识的发展,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爱国意识的发展有三个连续的阶段:

1.国家形象阶段

此阶段以国歌、国旗及领袖作为国家象征。儿童对国家的热爱,主要表现为对国家象征的崇敬。升国旗、唱国歌、悬挂领袖肖像是培养爱国意识的有力手段。

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

此阶段以有关同家、政治组织的抽象观念作为爱国依据。因此应通过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享受公民权利,参与政治活动等来培养爱国意识。

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此阶段爱国观念扩展到本国在国际舞台的角色与国际责任之中。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

一、什么是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最早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至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角色理论根据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来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先赋角色是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的,比如父母的角色;

成就角色指主要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比如老师的角色。

(二)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规定型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较高,个体自由度较小,如公务员、军警;

开放型角色,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自由度较大,如朋友等。

(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功利型角色,是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如银行家、企业家、商人等,主要是追求效率;

表现型角色,是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目标的角色,如学者、教授等,主要发挥社会公平的作用。

(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前者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比如演员;后者并未意识到角色扮演,只是以习惯的方式行动,比如性别角色大多数时候是不自觉的。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

(一)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果个体偏离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

(二)角色领悟

角色领悟,即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

(三)角色实践

角色实践是指在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的基础上,个体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

四、角色失调

并不是每个人,也并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能清楚并且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的。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这就是角色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一)角色冲突

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矛盾,个体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

1.角色间冲突,主要是指同一主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比如教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作朋友,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

2.角色内冲突,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例如教师的社会角色,国家期望教师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下功夫,而家长和管理部门要求多做提高升学率的工作,经常会发生矛盾。

(二)角色不清

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都会造成角色不清。

个体在角色不清时往往会产生应激反应,出现焦虑和不满足感。

(三)角色中断

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比如从旧角色退出来了,却不知如何或来不及建立新角色规范和行为准则,就会造成角色中断。

(四)角色失败

这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比如官员由于渎职下台,就是角色失败。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

一、自我

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19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斯(W. James)曾对此做过广泛而深刻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自我及其评价、自我测量又重新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一)自我的定义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1.主我与客我,这是詹姆斯关于自我的概念

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

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

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2.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米德认为,我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3.罗杰斯(C. Rogers)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二)自我的结构

自我主要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1.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2.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3.社会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

4.理想自我: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重要原因。

5.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行为。

2.解释经验。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不同个体对相同的经验有不同的解释,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

3.决定期待。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内我期待均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等,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形。

2.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3、14岁,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

3.心理自我:这阶段需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发展到此阶段,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和状态,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开始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主动和独立的特点,强调自我的价值与自我理想。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心——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因素。

(五)自我概念的测量

有一种定性测量自我概念的方法——“我是谁”(高顿)。这种测量简单易行。要求被试者在六七分钟内写出15个“我是谁”的叙述句。要求他们:这些句子是为你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写的;按照你思考时的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逻辑关系。

二、身份

当我们说到某人的身份的时候,实际上是指其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与其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身份的定义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1.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它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

2.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它是易变的。

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

例如学生是一种地位身份,学生角色就是家长、教师和公众对他的行为的要求和期待。

(二)身份的特点

1.客观性: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他人与公众认可的,因而是客观的。

2.主观性:身份以自我概念为主要表现形式,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个体对自己身份的意识,因而具有主观性。

3.多重性:每一个体在社会中都有一个以上的社会地位,所以个体往往具有许多身份;至于个体的处境的多重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4.稳定性:某些身份如出身、民族、性别等是终身不变的;其他社会身份在一定时期也是相对稳定的。身份的稳定性对个体的心身健康与行为一致性是很重要的。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个体的社会地位往往有较大改变,个体可能会出现自我丧失的现象。如果时间较长、程度较重,就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5.契约性:现代社会,特别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身份也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所规定的权利、义务,个体应该履行。

三、自尊

在自我概念中,有一个自我评价的部分就是自尊。自尊涉及个体是否对自己有积极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一)自尊的定义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1.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如果个体把他予以积极评价的角色看得比较重要,他就有高水平的自尊。

2.自尊需要在马斯洛(A Maslow)的需要层次论(1968)中,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个体就会觉得自我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如果自尊遇到挫折,个体可能会感到无能与弱小,产生自卑,以致丧失自信心。

3.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自尊的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根据这个公式,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成功或许有许多制约因素,不是很容易就做到的,但我们可以降低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这样,一个小的成功,就可能使我们欣喜不已。

(二)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亲子关系

一些亲子行为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高自尊:对孩子表现出慈爱、有兴趣、接受与参与;对孩子的要求,前后一致,双亲一致;尊重孩子,给予一定的自由;说服而不是体罚孩子。

2.行为表现的反馈

特别是成功行为的反馈可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选择那些适合个体,能取得成就或成功的活动,有益于增加自尊。

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在社会比较中如何选择坐标系是极重要的。根据相似性原理,选择地位、身份相似的人与之比较,将使个体处于恰当的位置,会增加自尊。

(三)自尊的测量

罗森伯格(MRosenberg)编制了一个自尊量表。作为对自尊的单维测验它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个量表简洁明了,易于实施。

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

1.我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别人不相上下。

(1)非常同意(2)同意(3)不同意(4)非常不同意

2.我觉得我有许多优点。

3.总的来说,我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4.我做事可以做得和大多数人一样好。

5.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

6.我对自己持有一种肯定的态度。

7.整体而言,我对自己感到满意。

8.我要是能更看得起自己就好了。*

9.有时我的确感到自己很没用。*

10.我有时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 表示是反向记分题

【本节小结】

1.社会化的概念、基本内容、基本条件、分类以及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2.社会角色的概念、分类;角色扮演以及角色失调;

3.自我的概念、结构;自我概念的功能;身份的定义、特点;自尊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Ox5D4BfTj1TkSsAWwnqcR5bc7l7NfLOKxmZHh+2UD1N9GuphBrGC7+dCo5V7zS+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