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1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中国语言文学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错别字不给分)

1 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其中广州话属于粤方言,南京话属于______方言。

【答案】 北方(江淮)

【解析】 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 ①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②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的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 ③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地区(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部等。 ④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和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南京话属于北方方言中的江淮方言。

2 yuàn这个音节的声母是______。

【答案】 零声母

【解析】 ü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u(迂),yue(约),yuan(冤),yun(晕),ü上两点省略。因此yuan还原回来是üan,元音不能作声母,只能作韵母或韵母的构成成分,所以yuan是零声母音节,韵头ü,韵腹a,韵尾n。

3 补语可分为不同类型,比如“看清楚”中的“清楚”是______补语。

【答案】 程度

【解析】 补语是位居谓词后头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补语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可以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和人、物的状态。有结果补语、情态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时地补语、可能补语、程度补语七类。“看清楚”中的“清楚”补充说明看的程度状态,属于补语类型中的程度补语。

4 《郡斋读书志》是我国流传下来的第一部有解题的______。

【答案】 私人藏书

【解析】 《郡斋读书志》是南宋晁公武撰解题私人藏书书目,二十卷。晁公武,字子止,号昭德先生(因祖居汴梁昭德坊),澶州清丰(今山东巨野县)人,著名目录学家。

5 李斯的散文代表作是《______》。

【答案】 谏逐客书

【解析】 李斯散文现传四篇,计为《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其散文的代表作。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6 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是《______》。

【答案】 敕勒歌

【解析】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7 南朝刘勰的《______》是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著作。

【答案】 文心雕龙

【解析】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8 咏梅诗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宋初隐逸诗人______的《山园小梅》。

【答案】 林逋

【解析】 《山园小梅》共两首,是宋代诗人林逋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组诗突出地写出梅花特有的姿态美和高洁的品性,以梅的品性比喻自己孤高幽逸的生活情趣。其中第一首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

9 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是______。

【答案】 桐城派

【解析】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

10 丁玲的长篇小说《______》是1940年代解放区“土改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答案】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解析】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现代作家丁玲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48年9月。小说描写了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

二、名词解释(在以下10小题中任意选做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多做则按所做前7小题计分)

1 词形聚合表

答: 词形聚合表是指一个词的各种形态变化形式根据不同的语法意义交替出现,形成的聚合群,也即包含词的变化形态的事实数据表的汇总信息的表。其中形态变化是指词与词组合进入短语或句子时要根据一定的语法意义所搭配的词发生词形的变化。

2 表音文字

答: 表音文字,又称“拼音文字”或“字母文字”,它们的最小文字单位——字符,只表示语言符号的音,而不表示语言符号的义。表音文字还可以根据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分为更小的类:由音符直接表示音素的称音素文字,如英文;由音符直接表示音节的称音节文字,如日文假名。

3 公使库本

答: 公使库本为地方负责招待往来官员的机构,经费有余,多用于刻书,所刻书有时注明为公使库刻印,因而得名。公使库本属于宋代官刻本的一种,是宋代各地政府中公使库的刻本。宋代公使库与地方政府的刊刻活动有密切联系,这是一个为学界所熟知的判断,由此又衍生出所谓“公使库本”的概念,即许多研究者将公使库视为刊刻的主体,将在刊印文记中注明“公使库”的刻本视为公使库刊刻的成果并予以专门归类,乃至将之与各级地方政府(路、府州军)刻本、各级官学刻本并列为宋代地方政府刻本的主要形式。

4 《七发》

答: 《七发》是汉代梁园文学杰出代表枚乘的赋作。《七发》见于《文选》,是枚乘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它不仅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还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自枚乘《七发》问世之后,后世出现不少以“七”命名的仿作。

5 “永州八记”

答: “永州八记”是著名的山水游记(散文集),由唐代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被贬任永州司马时所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牳潭记》《牯牳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八记”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地点都在永州城郊,故合称永州八记。散文借写山水游历之事,实则抒胸中愤郁之情。“八记”既准确再现了当地优美的山水景色,使读者身临其境,又处处浮现着作者自己的身影,情景交融,使永州笼罩上了一层浓郁的凄幽情调。

6 南戏

答: 南戏是元代的一种戏曲题材,也称戏文。戏文,以南曲为唱腔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南戏作品中影响较大的是《琵琶记》,对元代戏曲创作和明清传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7 《雨巷》

答: 《雨巷》是著名现代诗人戴望舒写的一首抒情诗,载于《小说月报》,是作者的早期成名作。诗人因此有“雨巷诗人”之称。《雨巷》描写诗人在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彷徨。作者运用象征主义方法,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从而呈现出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全诗诗节整齐,音韵和谐,利用诗句的复沓起到乐句反复的作用,增强了抒情色彩。

8 《红高粱》

答: 《红高粱》是莫言写的一部中篇小说。作品从民间意识形态出发,描写一个“土匪”抗日的故事,展现了来自民间的自由自在的生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小说打破传统单调的感知方式和表述方式,淡化小说的情节和时序,着重表达一种超常感觉的艺术体验。

9 创作动机

答: 创作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其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它的产生有两种因素:一是外界刺激力,一是内部驱动力;具有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双重心理特征。

10 文艺摹仿说

答: 文艺摹仿说是西方学者在对文学、艺术创造的主体进行解释时提出的一种学说。代表人物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文艺摹仿说认为,艺术根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摹仿和再现,艺术本质重在再现。摹仿说强调艺术要以现实生活为蓝本,追求艺术的真实性,用生活本来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

三、古文标点、释词、翻译(共15分)

1 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标点。标点连同原文都必须写在答题纸上,每一个字每个标点都占格。(6分)

答: 陈灵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陈其亡矣!吾骤谏君,君不吾听而愈失威仪。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是故人君之动不可不慎也。夫树曲木者恶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号,垂显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于身,加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动而万物变化。诗曰:‘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此之谓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纵恣焉,不亡必弑。”灵公闻之,以泄冶为妖言而杀之,后果弑于征舒。

2 解释上文中带点词的意义。(4分)

答: 其:大概。

骤:多次。

景:影子。

令:美好。

3 将上文画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答: 现在国君你不谨慎行事反而任意妄为,就算不亡国也肯定要被杀害。灵公听了这话,认为泄冶妖言惑众就杀了他,后来灵公果然被征舒杀死了。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试析白居易《新乐府》的主要特点。

答: 白居易的《新乐府》是一组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作。其主要特点有:

(1)内容广泛

涉及王化、治乱、礼乐、任贤、时风、边事、宫女等诸多方面,但其中写得好而且有价值的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篇章。

(2)一篇专咏一事

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如《上阳白发人》的“愍怨旷也”;《红线毯》的“忧蚕桑之费也”;《秦吉了》的“哀冤民也”等。这种安排使诗歌中心突出,意旨明确,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杂的弊病。

(3)形式灵活,语言通俗

不少篇章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如《秦吉了》开篇写道:“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语言浅显流利,读起来琅琅上口。诗的后半部分以秦吉了喻谏官,以鸡燕喻百姓,以凤凰喻君主。用寓言形式进行讽刺批判,含蓄而切当。

(4)人物生动,情感浓烈

如《上阳白发人》中间一段写一位白头宫女因被妒而“潜配上阳宫”后的生活,透露出强烈的悲剧气氛,引发读者的深切同情。

2 简论张天翼小说《华威先生》的艺术特色。

答: 《华威先生》塑造了抗日时期一个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华威先生。华威先生这一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与作品的讽刺艺术分不开。《华威先生》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讽刺性。

(1)通过鲜明的对比,达到绝妙的讽刺效果

这种鲜明的对比,表现在多个方面: ①华威先生平时优雅的风度与发火失态的对比; ②华威先生在日常“工作”中忙与闲的极端对比; ③华威先生不同场合媚上欺下的对比。

作者通过人物言行的巨大反差来揭示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与内心世界。不同场合,不同面孔,言行相悖,表里不一,鲜明的对比,入木三分的刻画,对人物不加一点评议用逼真的细节进行对照一下子触到人物灵魂的深处。

(2)个性化的语言包含讽刺性

①运用反复的段落和语言加深讽刺效果

相同的行为举止在不同段落反复出现,多次铺陈渲染。例如,华威先生反复强调的两点是要大家特别是青年人必须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和“加紧工作”。这两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见,更是三次以类似的句式和段落出现。对象不同,场合不同,会议内容不同,但华威先生认定一个“领导中心”的滥调却始终如一。

②运用虚假和矛盾的语言加深讽刺效果

例如,文中华威先生说:“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而事实上,他到处赶场子开会,扯一些闲话,发表一些无关紧要的意见;每天喝酒,喝醉后“一回家就睡倒了”。这些虚假和矛盾的语言讽刺了主人公的虚伪。

(3)在情节设置上强化了讽刺性

①情节安排详略得当

文章主要通过三个会议来组织故事情节,三个会议有详写和略写之分,突出了主人公华威先生参加各类会议的两个极端。

②以“蒙太奇”手法展现戏剧式的场景

作者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直接剪辑了最能体现主人公性格特点和讽刺效果的几个片断,构成小说的主要章节,情节展现宛如一部短篇戏剧,分别展现了华威先生在路上、会场上、家中三个场景的艺术形象,增强了讽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③以“我”作为外视点贯穿小说的全篇

在小说中,“我”只是华威先生的一个拐弯抹角的亲戚,既不是其上司,也不是其下属,因而比较容易站在一种客观的、非功利的角度,去审视主人公的一言一行,具有十分独到的眼光。同时可以从贯穿作品的“我”中,看到作者本人的形象,看到抗日运动中的阴暗面,冷然揭出了华威先生这种抗日破坏分子的形象。

五、选做论述题(在以下5小题中任意选做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多做则按所做前2小题计分)

1.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文学的社会性。

答: 文学的社会性体现在:

(1)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它以语言这一社会创造物作为自己的媒介

象征和格律等传统的文学手段,就其本质而言,都是社会性的。这些手段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产生的通例和准则。文学的产生通常与某些特殊的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

(2)文学是一种审美实践,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

审美实践不是基于一般社会实践之上,甚至它们并不是一般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而是另一类型的社会实践,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①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诠释,而不是社会生活的翻版

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诠释,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如狄更斯的《双城记》就是对法国大革命前期阶级斗争的残酷性的诠释,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并不是现实中的人物,而是作者通过艺术手段进行创造的人物。再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生活,而是作者创造的一个自耕自食、人人平等的理想乐园。

②文学不仅再现生活,而且还造就生活

文学与具体的经济、政治、社会状况相联系。文学作品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作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一般社会问题的看法。文学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反过来,文学也影响着社会生活。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灵,人们可以按照作品中虚构的男女主人公的模式去塑造自己的生活,仿效作品中的人物去爱、去自杀。

2 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答: 贾宝玉是个半现实半意象化的人物。作者把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怨恨、企盼都熔铸到贾宝玉的形象里。

(1)贾宝玉的思想性格特点可以概括为“叛逆”二字

①贾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也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是作者大力肯定的人物。贾宝玉生长在珠围翠绕、锦衣玉食的环境中,一生下来,家庭就给他安排下一条功名富贵、荣宗耀祖的道路。但他对这种道路感到厌恶,并最终背弃了这条道路。作者通过贾宝玉的思想性格表现了对现实社会准则的否定。

②贾宝玉性格上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他把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身上。对周围善良纯洁的女孩子们的悲惨命运抱有同情,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挑战,在一群被压迫的女孩子的影响下,发展了他的叛逆性格。

③贾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促使他一步步走向叛逆的主要原因。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带有更加鲜明的叛逆性质。因此这种爱情愈发展,就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愈尖锐。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2)叛逆性格的表现形式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以“似傻如狂”“行为乖张”的形式表现出来。“囫囵不可解”的疯话、呆话,带着点孩子气的可笑行为,饱含着对封建道德原则的蔑视,对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和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反抗。

(3)叛逆性格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

由于宝玉毕竟还是个贵族阶级的公子哥儿,他对封建主义的背叛不可能是彻底的。具体表现在他对君权、亲权的一定程度的尊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一般还偏于消极,不敢和它正面对抗。同时宝玉除了要求真挚的爱情和自由生活外,还提不出更新、更明确的理想,因此每当他同封建势力尖锐冲突的时候,由于找不到有力的反抗道路,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等虚无主义的思想。

3 “去趟”“看一眼”这类“动词+动量成分”构成的结构,是归入述宾结构好还是归入述补结构好?为什么?

答: (1)归入述补结构较好。

(2)原因

①述宾结构

述宾结构反映的是动作(述语)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宾语)的关系。汉语中的述宾结构也由类的配列来体现:述语在前,宾语在后;述语几乎都是动性的,宾语大多是名性的,只有一小类动词(称作“谓宾动词”)的宾语可以是动性的。

②述补结构

汉语中,在紧接述语之后的位置上,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以表示述语的程度、结果、趋向等,这被称为补语,由述语和补语构成的结构被称为述补结构。汉语述补结构的语法形式也主要是类的配列:述语在前,补语在后;述语是动性成分,补语是形容性、状态性成分或趋向动词。

③在“动词+动量成分”构成的结构中,动量成分“趟、一眼”是表动量的量词短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应属于动量补语。所以“去趟”“看一眼”这类“动词+动量成分”构成的结构,应归为述补结构比较好。

4 人类如何建立词汇意义?举例说明词汇意义主要可以区分为哪两种意义。

答: 人类主要是通过对词所反映的事物、现象进行分析来建立词汇意义。词汇意义主要可以区分为:

(1)理性意义

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称为理性义,又称概念义、主要意义。理性义是词义中的主要部分,理性义的作用就在于给词所联系的事物划一个范围,凡是该词所指的事物都包括在内,凡不是该词所指的事物都不包括在内。例如“花茶”的理性义就在于说明该词所指的是经过用香花熏制过的绿茶,因此,红茶以及其他绿茶都不在“花茶”之列。

(2)色彩意义

词还有附属于理性意义的色彩意义,又称附属意义。它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色彩意义又具体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

①感情色彩

词汇的感情色彩是指词汇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感情,它分为褒义色彩和贬义色彩两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赞许、褒扬的感情是词义中的褒义色彩,如“美丽”“勇敢”等。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厌恶、贬斥的感情是词义中的贬义色彩,如“勾结”“肮脏”。

②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又称文体色彩,有些词语由于经常用在某种语体中,便带上了该语体所特有的色彩。有的具有书面语色彩,如“父亲”“眷念”等;有的具有口语色彩,如“身子”“白搭”等。

③形象色彩

有些表示具体事物的词给人一种形象感,这种形象感来自对该事物的形象的概括。一些具有形象色彩的词,它们除了理性义之外,还使人有某种生动具体的感觉,即形象感。具有形象色彩的词不限于“形态”方面,还可包括“动态、颜色、声音”等。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和“青”具有形象色彩。

5 谈谈《七略》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答: (1)地位

《七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由西汉刘歆在其父刘向《别录》的基础上写成。“七略”是指按性质把书的内容分成七类,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概述性的学术简史,实际上只有六大类。七略习惯上又称“七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刘向父子也是我国图书分类和目录学的奠基人和开山鼻祖,是我国最早的古籍校勘专家。

(2)影响

《七略》自从编成以后,它不但影响着并推进着当时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对于我国图书目录事业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都起着典型的作用。这一成就,固然是由于刘向、刘歆善于总结和利用从孔子以来所创造的校书编目经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分类著录了当时所有的重要文化典籍,系统地表达了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对其后图书分类学、目录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k1JqAwOoZPudkKBgDjvhxQ5lS1Y6h7gf1C3oDx6Hl9S8ZmoMtx/CQQ8HjFFAeaO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