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呼”是对______的分类。
【答案】 韵母
【解析】 四呼是按韵母开头的元音口形分的类。韵母开头的元音按唇形和舌位的不同,分为开、齐、合、撮四个呼。韵母开头不是i、u、ü的韵母属于开口呼,共15个韵母;韵母开头是i的韵母属于齐齿呼,共9个韵母;韵母开头是u的韵母属于合口呼,共10个韵母;韵母开头是ü的韵母属于撮口呼,共5个韵母。
2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是______。
【答案】 单纯词
【解析】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作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作合成词。单音节的如“天”“江”等,多音节的有联绵词、叠音词、音译的外来词和拟音词。
3 如果一个词只能做状语,那么这个词所属的词类是______。
【答案】 副词
【解析】 副词一般只作状语,区别词一般只作定语,两类词因只有作修饰语(附加成分)的功能,所以可以合称“加词”。作状语的副词和形容词中,凡是能作谓语、谓语中心,又能作定语或补语的是形容词,否则就是副词。
4 西晋秘书监荀勖,在魏秘书郎郑默所制《中经》的基础上编制了______。
【答案】 《中经新簿》
【解析】 《中经新簿》为西晋荀勖所著,此书以郑默《中经》为依据,是一部综合性的国家藏书目录。《新簿》分甲乙丙丁四部,依次对应后来的经子史集,与后来的经史子集次序略异。此书的体制是登录书名、卷数和撰人,并有简略的说明。其可取之处是记录了图书的存亡,这对查考图书存佚流传和借此进行图书真伪的考辨都起到了资料依据的作用,且也开了后来目录书著存亡的先例。
5 《诗经》为风、雅、颂,其中“颂”也为“周颂”“______”和“商颂”。
【答案】 鲁颂
【解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6 鲁迅《汉字学史纲要》称赞《史记》是“______”。
【答案】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解析】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7 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南朝的______。
【答案】 谢灵运
【解析】 谢灵运,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人,出身陈郡谢氏。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旅行家。谢灵运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其现存诗近百首,其中38首可称得上是较为完整的山水诗。山水诗在晋宋勃然而兴,其功首推谢灵运。
8 陆游、杨万里、尤袤和范成大被称为“______”。
【答案】 中兴四大诗人
【解析】 中兴四大诗人,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又称南宋四大家。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影响很大,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
9 《四声猿》是剧作家______所作。
【答案】 徐渭
【解析】 《四声猿》是由明代才子徐渭所作的四部短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简称《狂鼓史》)、《玉禅师翠乡一梦》(简称《玉禅师》)、《雌木兰替父从军》(简称《雌木兰》)、《女状元辞凰得凤》(简称《女状元》)。徐渭的杂剧,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了明代中叶资本主义经济萌芽阶段反抗封建压迫与礼教束缚的民主主义精神。
10 《三寸金莲》是当代作家______的“津门系列”中的一部中篇小说。
【答案】 冯骥才
【解析】 《三寸金莲》是冯骥才创作的小说,首发于1986年第三期《收获》。《三寸金莲》讲述了贫家女子香莲幼年缠足,后来因“三寸金莲”之美而嫁入富家,又在两次“赛脚”中从失宠到得宠,继而成为缠足习俗捍卫者的故事。小说通过病态的“三寸金莲”文化写出了扭曲的人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之所以能够深植于中国人头脑中,甚至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的根源。
1 语法格
答: 语法格是名词的语法范畴之一,是名词和代词等的一种变化形式,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即该成分在句子中承担的语法功能。它的意义是直接和句法相关的,一个名词变格后就带有了语法功能。比如一个名词变为宾格后无论放在句中什么地方都表示宾语。原始印欧语有8个格:主格、属格、与格、宾格、离格、工具格、位格、呼格。欧洲语言的变格都是由此发展而来的。汉语属于分析语,这类语言的特点在于其一般不是通过词形变化来表达语法的作用,而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且一般而言,分析语缺乏多数的格变化,但却有丰富的意境变化。
2 上下位关系
答: 上下位关系指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比下位义更多。而下位义比上位义的概念义内涵属性更丰富,除了继承上位义的所有属性外,还有自己特有的属性。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是可以有层次的,作为下位词的词语还可以有下一级的下位词。
3 书口
答: 书口,也称版口、版心,指书籍上跟脊相对的一边。线装书通常在这地方标注书名、卷数、页数等。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就印纸折叠装订成册,尤其是包背装、线装而言,就成了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所以称为书口。
4 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答: 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广泛团结抗日力量而成立的全国性文艺团体,简称“文协”。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汉口,郭沫若、茅盾等任理事,周恩来等任名誉理事,老舍主持日常工作。它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提倡抗战文艺的通俗化,鼓励作家投入现实战斗;曾创办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抗日战争时期的惟一的文艺刊物。抗战胜利以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5 《三家巷》
答: 《三家巷》是欧阳山总题为“一代风流”的五卷本长篇小说的第一卷,出版于1959年。故事发生在“五四”运动后和“大革命”时期的广州,是对于革命“起源”的叙述。小说特点体现在: ①选择从侧面的角度描述重大历史事变; ②人物创造上,周炳、陈文雄、陈文婷等人物性格复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总之,《三家巷》是十七年文学中独具风貌的一部作品。
6 新歌剧
答: 新歌剧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五四”时期以后,中国的一些音乐家开始尝试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来创作中国歌剧。代表剧作有《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赤叶河》(阮章竞)、《刘胡兰》(魏风等)等,而《白毛女》更成为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
7 报告文学
答: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散文的一种,介乎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也就是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散文。报告文学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其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8 文学典型
答: 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文学典型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文学典型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9 《古诗十九首》
答: 《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的十九首五言诗,编入了《昭明文选》,冠以“古诗十九首”之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作组诗看待。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其艺术成就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0 苏门四学士
答: 苏门四学士是北宋文学家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他们都得到过当时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苏轼的培养和荐拔。他们的创作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的影响,同时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艺术风貌。最先将此四人并称加以宣传即苏轼本人。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答李昭玘书》)。此外,苏门四学士又和陈师道、李廌合称苏门六学士。
1 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标点。标点连同原文都必须写在答题纸上,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占一格。(6分)
答: 贤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豫让、公孙弘是矣。当是时也,智伯、孟尝君知之矣。世之人主,得地百里则喜,四境皆贺;得士则不喜,不知相贺:不通乎轻重也。汤、武,千乘也,而士皆归之。桀、纣,天子也,而士皆去之。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自此观之,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矣,必自知之然後可。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於智氏,而子必为之报,何故?”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至於智氏则不然,出则乘我以车,入则足我以养,众人广朝,而必加礼於吾所,是国士畜我也。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豫让,国士也,而犹以人之於己也为念,又况於中人乎?
2 解释上文中带点词的意义。(4分)
答: 去:离开。
来:通“徕”,招徕。
衣:使之衣。
畜:供养。
3 将上文画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答: 至于智氏就不是这样,出门就给我车坐,在家就供给我充足的衣食,在大庭广众之中,一定对我给予特殊的礼遇,这是像奉养国士那样的奉养我。那些像对待国士那样对待我的人,我也会像国士那样的报答他。
1 试论苏轼对词的革新。
答: 苏轼对词的革新,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1)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2)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他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3)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4)“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这主要体现在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2 简析沙汀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的叙事结构。
答: 《在其香居茶馆里》的叙事结构集中紧凑,极具特色,集中表现在:
(1)地点集中,矛盾冲突集中在茶馆里展开。
(2)矛盾冲突从展开到结束约在一个小时之内。
(3)情节安排集中紧凑,不是从头说起,而是从矛盾冲突已发展到尖锐化,由幺吵吵到茶馆内找方治国兴师问罪吃讲茶开始。
1 简述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和科学真实的关系。
答: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和科学真实的关系如下:
(1)艺术真实是指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格,是艺术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是作家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2)生活真实是文学理论概念、文学作品中“狭义的生活真实”,主要指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和事,即人物和事件合乎生活的常情常理,也就是合乎客观生活的规律和法则。广义的“生活真实”包括狭义的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和科学真实。
(3)文学作品中的科学性,即科学真实,指的是用自然规律来检验文学作品中的某些叙述和描写;科学真实要考虑作品中所写的景物、器物、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科学性,是否符合人与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史实。
(4)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和科学真实的区别
①生活真实是自然形态的、纯客观的东西,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主、客观的统一。
②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典型化和审美化的反映。
(5)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和科学真实的联系
①生活真实是基础,所有艺术都来源于生活。
②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它是典型化了的生活真实。
2 论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答: 《左传》的叙事艺术有:
(1)春秋笔法的继承与发展
《春秋》是以事件的简单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的,后人归结这一特点为“微言大义”。《左传》也继承了这一特点。《左传》突破了《春秋》“新闻标题式”的叙述给后人带来阅读障碍这一藩篱,主要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2)异彩纷呈的战争描写
不局限于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结果。并且《左传》在记叙战争矛盾时往往能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叙事井然有序。《左传》对战争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3)叙事手法的多样化
运用了倒叙、插叙和补叙的手法追叙事件的起因。还运用预叙,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情。
(4)想象和虚构等文学技巧的合理运用
《左传》虽然是记载历史,但作者喜欢把想象和虚构等文学性因素穿插其中,大大增强了其文学色彩。
3 在汉语拼音方案中,为了使零声母音节与前一音节的界限保持清楚,采用了哪些手段?使用的条件和规划如何?试举例说明。
答: (1)采用了添加声母和隔音符号的方式使零声母音节与前一音节的界限保持清楚。
(2) ①添加声母的使用条件是:凡是i、u、ü和i、u、ü开头的音节书写时要用y或w,如:移yí、五wǔ、遇yù。
②使用隔音符号的条件是:其他韵母独立或成音节与前一个音节连写时,要用隔音符号。如:超额chao’e。
4 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
答: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在于:
①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例如汉语、英语等都是这样一种系统。言语不同于语言,是指说话(或写作)和所说的话(包括写下来的话)。
②运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不见得有同样的言语。
(2)语言和言语的联系在于:
①言语是对特定语言的具体运用。
②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因为语言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言语当中。研究语言必须从观察言语着手,必须注意言语中表现的大量的普遍的语言事实。
5 简述《崇文总目》的特点。
答: 《崇文总目》为宋代官修书目,著录经籍共3445部,30669卷。在整理全部藏书之后,旨在登记著录,并注意切合实用。其体例具备如下特点:
(1)《崇文总目》是根据国家馆阁藏书编修的,三万多卷都是经过编校落实的现存馆阁图书,皆可按目查阅,其中没有著录亡书。
(2)为便于皇帝或大臣们查阅,在《崇文总目》中,恢复了书籍解题和部类后的小序。
(3)分类沿袭了《旧唐志》。分为四部,四十六类。类别与《旧唐志》相比,稍有损益。其中有些类别,如文史、医书、释书等,为后世官私目录著作的定型带来了深远影响。
(4)各家对《崇文总目》个别书籍不当的分类进行了纠正。黄伯思《东观余论》指出十七条,焦竑《国史经籍志》指出二十二条。
(5)关于《崇文总目》的版本问题,众说纷纭。宋人记录此书卷数,已有六○、六四、六六、六七等不同。又有绍兴改定本,只有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