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以______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答案】 北京语音
【解析】 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明确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2 “四呼”是对韵母的分类,其中______指以[u]开头的韵母。
【答案】 合口呼
【解析】 汉语音韵学家依据口、唇的形态将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用以指称近现代汉语的介音系统,合称“四呼”。凡是韵头不是i[i]、u[u]、ü[y]的韵母属于开口呼;韵母开头是i的,或者韵腹是i的韵母属于齐齿呼;单韵母u和以韵母u开头的全部复韵母、鼻韵母,称为合口呼韵母;凡韵头或韵母是ü的韵母叫“撮口呼”。
3 “船”这个字的形旁是______。
【答案】 舟
【解析】 形旁是指组成形声字的两个部分中表示字的意义的部分。《说文解字》:“船,舟也。从舟(即舟是形旁),铅省声。”
4 唐至清代各级政府及其附属机构刻印的书称为______。
【答案】 官刻书
【解析】 古书版本,根据刻印的时间、地区、出版者、工艺、内容等可以区分出诸多种类,相应地便产生了各式名称,官刻本指的是唐至清代各级政府及其附属机构刻印之书。
5 司马相如的散体赋以《______》和《子虚赋》最为著名。
【答案】 上林赋
【解析】 《上林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创作的一篇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此赋先写子虚、乌有二人之论不确来引出天子上林之事,再依次夸饰天子上林苑中的水势、水产、草木、走兽、台观、树木、猿类之胜,然后写天子猎余庆功,最后写天子悔过反思。全赋规模宏大,辞汇丰富,描绘尽致,渲染淋漓。《子虚赋》写楚国之子虚先生出使齐国,子虚向乌有先生讲述随齐王出猎,齐王问及楚国,极力铺排楚国之广大丰饶。
6 《招隐诗》的作者是______。
【答案】 左思
【解析】 左思创作的《招隐诗》两首,通过描写隐士的生活及居住环境,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全诗写景细致、真切,语言简洁,风格古朴。
7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名作《______》,被前人评为“以孤篇压倒全唐”。
【答案】 春江花月夜
【解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8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______。
【答案】 六一居士
【解析】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9 神魔小说《______》是采用商纣王时期的某些史实加以想象夸张创作而成的。
【答案】 封神演义
【解析】 《封神演义》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封神演义》采用商纣王时期的某些史实加以想象夸张创作而成,以历史观念、政治观念作为支撑全书的思想框架,掺杂了很多宏大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对于仁君贤主的拥护和赞颂以及对于无道昏君的不满和反抗。
10 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诗集是______的《尝试集》。
【答案】 胡适
【解析】 《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是胡适先生里程碑式的著作。问世以来引起文学界、理论界的广泛争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 复合构词法
答: 复合构词法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结合在一起构成新词的方法。用复合法构成的词被称作复合词,即由不同的不定位语素相互融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这类合成词是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最能产的构词格式,汉语的合成词绝大部分是由这一形式构成的。按照这类合成词中语素结合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它分为联合式、附加式、补充式、陈述式、支配式这五种类型。
2 书脑
答: 书脑是指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清孙从添《藏书纪要·装订》:“订书眼要细,打得正而小,草订眼亦然。又须少,多则伤书脑。”指出精装书串线订口处书眼要细,打得正而小。同时为确保不伤书脑,又须打得少。
3 《人的文学》
答: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于1918年1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章内容主要有: ①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 ②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③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4 创造社
答: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创立。最初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日》《洪水》等十余种刊物。提出的主张有: 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 ②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③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初期的创作如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都充分体现了“五四”反抗、革新的时代精神,表达了觉醒的青年一代的呼声,创造了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高峰。创造社为新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对现代文学不同流派的发展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5 文学创造的材料
答: 文学创造的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文学创造的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储备在作者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他记忆中的表象材料。作家的文学创造活动,主要以主体所积累的内在的东西作为基础和内容,通过加工与改造成为创造性产品。
6 创作个性
答: 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的并表现在他作品中的性格特征,与艺术家自身的个性有密切关系,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及其作品中表现出的特点和独特风格。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综合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方式的表现。
7 散曲
答: 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元人称之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散曲的基本特征有: ①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 ②语言风格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 ③审美取向明快显豁和自然酣畅。
1 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标点。标点连同原文都必须写在答题纸上,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占一格。(6分)
答: 燕王曰:“夫忠信,(可不加标点)又何罪之有也?”对曰:“足下不知也。(感叹号亦可)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感叹号亦可)’后二日,夫至,(句号亦可)妻使妾奉巵酒进之,(句号亦可)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感叹号、句号亦可)此以忠信得罪者也。(感叹号亦可)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感叹号亦可)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句号亦可)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感叹号亦可)
2 解释上文中带点词的意义。(4分)
答: 私:私通。
且:将要。
阳:通“佯”,假装。
适:恰逢。
3 将上文画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答: 所以妾一个(假装)扑倒而泼掉了酒的举动,既救了主父一条命,又保全主母不被赶走。忠诚到了这个地步,却仍旧不能逃过被鞭打,这就是满怀忠诚却获罪的例子啊。
1 分析《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
答: 猪八戒是天蓬元帅出身,长得长喙大耳,其貌不扬,但他更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的人,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他是《西游记》中最重要的陪衬人物,他的优缺点都在粗鲁憨直的形态下得到表现。
(1)优点
他本性憨厚、纯朴,在高老庄上干活勤快,帮高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在取经路上,在斩妖除怪的战斗中,他是悟空的得力助手。初入取经队伍,就一钉钯把虎怪的头颅筑了九个窟窿。大战流沙河时,他“虚晃一钯,佯输诈败”,在勇敢中也常耍一点聪明。在顽敌面前,从不示弱,即使被俘,也不屈服,虽受气而“还不倒了旗枪”,不失为英雄本色。八百里荆棘岭,仗他日夜兼程开道;七绝岭稀柿同,靠他顶着恶臭拱路。十万八千里取经道上,他有苦劳,也有功劳,最后理所当然地取得了正果。
(2)缺点
他的食、色两欲,一时难以泯灭;偷懒、贪小,又过多地计较个人的得失。看到美酒佳肴、馒头贡品,常常是流涎三尺,还多次因嘴馋而遭到妖怪的欺骗。遇见美色,就更是心痒难挠,出乖露丑。他偷懒贪睡,叫他去化斋、巡山,却一头钻进草丛里呼呼大睡。一事当前,不顾同伴的安危,先算计自己不要吃亏,有时因此而临阵逃脱。他还偷偷地积攒“私房”钱,有时还要说谎,撺掇师父念紧箍咒整治、赶走大师兄,或者自己嚷着“分行李”,散伙回高老庄。
(3)优缺点的分析
猪八戒性格上的缺点往往是出于人的本能欲求,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弱点。这无疑有落后、自私、狭隘的一面,但往往能获得人们的理解和同情。他不忘情于世俗的享受,却又执著地追求理想;他使乖弄巧,好占便宜,而又纯朴天真,呆得可爱;他贪图安逸,偷懒散漫,而又不畏艰难,勇敢坚强;他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西游记》用多角度、多色调描绘出来的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与《三国》中的帝王将相、《水浒》中的英雄豪杰相比,更贴近现实生活,因而也更具真实性。
2 简析曹禺剧作《北京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答: 《北京人》是通过对三个不同时代的代表三种截然不同文化的北京人的塑造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
(1)曾文清形象的塑造
在对曾文清从人变成生命的空壳的塑造中,作者转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观照。曹禺认为,曾文清是一个士大夫家庭的子弟,浸染了过度的腐烂的北平士大夫文化。作为一种没落的贵族文化,它悠闲、雅致,却带有浓厚的寄生性,最能消磨人的生存意志,曾文清就陷入了无可救药的怯懦、颓废与沉滞、懒散之中。而曾文清的堕落是人的真正“堕落”:人的生命的彻底浪费,人的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彻底丧失。曹禺就这样从一个相当独特的角度对没落士大夫的“北京文化”进行了历史的否定。
(2)袁任敢和袁圆形象的塑造
曹禺在剧作中让人类的祖先——“远古北京人”从天而降,同时又精心设置了人类学者袁任敢和他的女儿袁圆这样的“明日北京人”的形象——他(她)们代表了同样发源于北京的“科学、民主”的“五四”新文化。这样,三个不同时代的“北京人”,代表三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同时出现在《北京人》同一个舞台空间里,在历史的参照与对比中,更显出“今日北京人”的生存方式及其所代表的封建士大夫文化的全部荒谬性,同时将读者推到一定的距离之外,达到某种“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的超越。
1 怎样理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答: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并非空间地理概念而是性质概念,它们是分别从民族性和世界性视角对整个文学世界的把握。
(1)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存在着一般与特殊、整体与部分的逻辑关系
世界文学不是指任何一个民族文学之外,也不是所有民族文学之外独立存在的文学,而是指具有一定世界性的民族文学或由民族文学构成的互相关联的多边文学。民族文学也不是指与世界文学相对的文学,而是只在一个民族或国家内产生、存在,不对其他民族产生影响,具有原生地域意义的文学。二者没有必然的界限,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还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一方面,世界文学为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背景、动力和契机,民族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中引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特色的强化,并反过来以民族独特性和人类普遍性获得世界共鸣;另一方面,世界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学的构成和交流才更显丰富多彩。
2 试论李贺诗歌的艺术个性。
答: 李贺诗歌总体呈现出“怪奇”特点,奇特的造语、怪异的想象和幽奇冷艳的诗境的营造使读者宛如进入了一个别样的世界。
(1)意象的选择和描写
李贺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自铸奇语,表现其苦闷情怀。他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并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使其感情化,由此构成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
如“冷红泣露娇啼色”“露压烟啼千万枝”一类诗句,在其诗集中非常常见。对于物象的色彩和情态,李贺也极尽描绘渲染之能事:写红,有“冷红”“老红”“愁红”“笑红”;写绿,有“凝绿”“寒绿”“颓绿”“静绿”等等。
(2)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
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来创造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在李贺的笔下,风有“酸风”;雨有“香雨”;箫声可以“吹日色”;月光可以“刮露寒”。形容夏日之景色,是“老景沉重无惊飞”;表现将军之豪勇,是“独携大胆出秦门”等等。通过这些不同感官相互沟通转换所构成的意象,诗人的艺术直觉和细微感受倍加鲜明地展现出来。
(3)怪奇、畸形的审美形态
李贺多用质地锐利、脆硬、狞恶的物象,辅之以“剪”“斫”“古”“死”“瘦”“血”“狞”等字词,营造一种瘦硬、坚脆、狠透、刺目的意象。如“斫取青光写楚辞”“一双瞳人剪秋水”“荒沟古水光如刀”“青狸哭血寒狐死”“金虎蹙裘喷血斑”“花楼玉凤声娇狞”等等,或惊心刺目,或幽凄冷艳,大都是一种怪奇、畸形的审美形态。
(4)迥异于常人的与夸张并行的想象
例如,从一方端州紫砚,联想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的惊险,也可以由传说中的瑶台仙草,幻化出“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的奇景。他还能从箜篌的乐音想象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而这乐音的美妙动听竟使得“江娥啼竹素女愁”“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的想象不仅出人意表,而且跳跃性很大,有时完全听凭直觉的引导,一任自己的想象超时空地自由流动。
3 什么是歧义?举例说明现代汉语中造成歧义的句法原因。
答: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从句法平面上看,造成句法歧义现象,主要有三个因素:
(1)层次构造
句法结构在构造上有层次性,相同的词类序列,由于内部的层次构造不同,意思也就不同。如“咬死了猎人的狗”,这个词组既可以理解为“把猎人的狗咬死了”,也可以理解为“把猎人咬死了的那条狗”。
(2)句法结构关系
句法结构关系指的是主谓、述宾、述补、偏正等结构关系。有的语法结构,在内部层次构造相同的情况下,既可以理解为甲类结构,也可以理解成乙类结构,因此会有歧义。例如“出租汽车”,可以指一种事物(出租的汽车),也可以指一种行为(把汽车租给别人)。在前一种意义上是偏正结构,在后一种意义上是述宾结构。
(3)语义结构关系
语义结构是指施事(即动作者)和行为动作、行为动作和受事(即受动者)、事物和性状等这样的语义关系。语言里有些歧义结构正是由语义结构关系造成的。例如:“鸡不吃了”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鸡不吃食了”,也可以理解为“某人不吃鸡了”。产生歧义的原因在于语义结构关系不同:按前一种意思理解,“鸡”和“吃”之间是施事和动作的关系,与“他不吃了”相类同;按后一种意思理解,“鸡”和“吃”之间是受事和动作的关系。
4 举例说明文字与图画的根本区别。
答: 记事图画和文字都可以传达信息,但性质截然不同。它们的根本区别表现为:
(1)文字通过语言表达意义,而图画通过对现实的直接摹画表达意义。因此,能否看懂一篇文字取决于看者是否懂得文字所写的语言及是否掌握字形与语言的关联;能否看懂记事图画则与语言无关,只取决于看者是否对画者所摹画的现实经验有所了解。
(2)成为文字的必要条件
①文字文本可以分解为一个个离散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与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当。
②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表达的音义不变。
③小图形做线性排列,图形排列的次序能够表达语流中语言符号的出现次序。
5 试述《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特点。
答: 《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特点有:
(1)分类体系严密完善,条目清晰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也是规模最大的一部官修目录,是中国封建社会目录著作的集大成者。《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吸取并总结了自汉代以来历代目录分类的成果,形成了严密而完善的分类体系。它以四部分类法类分群书,类目之流派繁碎者,再分子目。整个分类体系周密完整,条理分明,眉目清晰。
(2)注重学术源流,提要具有总结性质
《四库全书总目》继承了中国古代注重学术源流的目录学的优良传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一部提要目录。它为著录各书包括存目都撰写了提要。通过总序、小序、按语及提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书籍进行评价,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的学术典籍作了一次总结。我们通过《四库全书总目》,可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学术的发展、演变,了解清代的学术水平及学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