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专题2
语言学

考点1 语言系统论

1 语言学中所说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答: 语言学中所说的“语言”的特点有:

(1)无限性与生成性

语言具有无限性和生成性,我们可以用有限的语言符号生成无限多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人们无限的思维。

(2)社会性

语言具有社会性,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约定俗成的,语言的语音形式、语义与语用等不同方面都要受到社会规约。

(3)稳固性与变异性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表达思想的工具,因此它需要保持其稳定性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同时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语言也不是一成不变,它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变异性。

(4)明确性与模糊性

语言具有明确性,不同的词语用于表达不同意义,以示区别。但是词语与词语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明确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2 什么是作为符号的必要条件?

答: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作为符号的必要条件。

(2)用甲事物来指代乙事物,甲、乙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我们称甲事物是乙事物的符号。作为符号的事物与具体实物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3 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答: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用什么样的符号来指代什么样的事物是任意的。比如汉语用[ma]这个语音形式表示“马”,而英语用horse[ho:rs]来表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人们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去标记客观事物,不是指人们对语义内容的任意解释。语义内容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赋予的,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如果语义内容也是任意性的,没有共同理解的基础,那么,人类社会中的思想交流就成为不可能的事了,语言也就丧失了交际工具的作用。

4 说明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答: (1)区别

组合关系是指由较小的语言单位组成较大语言单位之间的结构关系,是横向的。聚合关系是指具有相同组合关系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是纵向的。

(2)联系

①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同时存在于语言单位之中。

②聚合关系是按照组合关系相同的语言单位归纳出来的。

5 人的发音和记忆能力有限,为什么能够随时创造和理解以前从来没有说过或听过的话语?

答: 因为人的发音能力和记忆能力有限,而且语言符号也是有限的,但是人具有思维,语言具有生成性。我们可以用有限的语言单位,通过递归与生成,形成无限多的句子。这些句子只要符合语法规则与语用环境,都能够为人理解与创造。

考点2 音 系

1 音位与音素有哪些不同?怎样确定一种语言有哪些音位?

答: (1)音位与音素的不同

①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是最小的能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

②音素是所有语言共同的,不同的民族与社会有不同的音位,音位具有社会性与地域性。

③音素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人们发出一个音即一个音素,因此音素是无限的,而音位是有限的。

(2)确定音位主要根据音位的分布

根据音位的对立、互补与自由替换来确定音位。

①相互对立的音位,不能相互替换,替换之后意义会发生改变,应当归为不同音位。

②互补的音位处于互补分布状态,应当归为不同音位。

③有的音位之间可以自由替换而不会引起意义的改变,应当归为同一个音位。

2 如何从组合、聚合的角度描写一种语言的音节结构?

答: (1)组合角度:音节可容纳几个组合位置。各语言的音节都有最大音节和最小音节的限制。普通话的最大音节有五个组合位置:声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最小音节只有两个组合位置:韵腹、声调。

(2)聚合角度:每个组合位置上可以出现哪些类的成员。如普通话的声母位置上可出现除ŋ外的所有辅音音位,韵头位置上可出现所有高元音音位,韵腹位置上可出现所有的元音音位,韵尾位置上可出现i、u、n、ŋ。

3 举例说明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哪几类。

答: 常见的语流音变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类型。

(1)同化:指两个不同的音相邻,其中一个影响另一个使其变成与之相同或相近的音,比如南蛮[nan man]变成[nam man]。

(2)异化:指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联结在一起,其中一个音变成与另一个不相同或者不相近的音,比如上升的变调就属于这种情况。

(3)弱化:指某些音在发音过程中变弱,比如汉语的轻声。

(4)脱落:指某些音在发音过程中脱落,比如声调的脱落。

考点3 语 法

1 形态变化有哪些主要方式?

答: 形态变化主要有附加词缀、元音交替、异干交替等方式。

(1)附加词尾或词头,如英语的book——books。

(2)元音等语音成分交替,如英语的foot——feet。

(3)异干交替,如英语的be——is——are——was——were。

2 构词法包括哪些主要类型?

答: 构词法主要包括形态变化构词、复合构词与派生构词三类。

(1)形态变化构词法:词与词组合进入短语或句子时要根据一定语法意义或所搭配的词发生词形的变化。

(2)复合构词法: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根语素构词。

(3)派生构词法:词根语素与词缀语素派生而成。

3 划分词类的根据是什么?词类在语法描写中有什么用处?

答: (1)划分词类主要可以依据语义、形态变化以及语法。其中语法是划分词类的最主要依据。

①语义

早期的语言学家划分词类主要依据语义,现代汉语词类划分也较多参考语义,但是语义划分词类具有其不科学的地方。

②形态变化

对于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来说,形态变化可以作为其划分词类的依据,但是对于像汉语这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来说,形态变化不能作为其划分词类的依据。

③语法

语法是划分词类最有效的最根本的依据。不同的语言都有其语法特征,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也需要依据语法划分词类。如果形态变化与语法划分一致,那么可以依据两者中的任意一个,如果语法划分与形态变化不一致,那么要以语法优先。

(2)词类在语法描写中的作用

①划分词类是概括句法格式、发现组合规则的基础。

②能够更好地表现由于词性不同而带来的组合功能的区别。

4 短语结构的异同可以主要从哪些方面观察?

答: 短语结构的异同主要从定中、状中、联合、述宾、主谓、述补这几方面观察。

(1)定中短语是由定语与中心语构成,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为修饰与被修饰关系。

(2)状中短语是由状语与中心语构成,状语在前,中心语一般为动词性结构。

(3)联合短语是由两个并列关系的词语组成,包括动动联合,名名联合等等。如:今天星期天。

(4)述宾短语是由动词中心语与宾语构成,述语在前,宾语在后。

(5)主谓短语由主语加谓语构成。

(6)述补短语由述语加补语构成,补语部分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5 按照词法上的区别,世界上的语言可分为哪些类型,各类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按照词法上的区别,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为: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复综语。

(1)孤立语:缺乏词的形态变化,词法主要用复合构词法,句法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手段。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

(2)屈折语:有丰富的词的形态变化,且形态变化多用元音交替等内部屈折方式。形态变化的附加成分大多同时表示两个以上的语法意义。句法成分间有形态的一致关系。俄语是典型的屈折语。德、法、西班牙、英等语言也是屈折语。

(3)黏着语:广泛使用专门的黏着性附加成分表示语法意义。每种语法意义只用一个附加成分表示,一个附加成分也只表示一个语法意义。如果要同时表示几种语法意义,就把几个附加成分依次黏附到词根上。日语、土耳其语、朝鲜语是典型的黏着语。

(4)复综语:通常以一个词根为基础,在它的前、后、中位置上插入各种表达词汇义或语法义的小成分直接形成句子。这些小成分的长度常常只有一个音位。不少印第安语是典型的复综语。

考点4 词 义

1 根据词义,词有哪些重要的类聚关系?

答: 依据词义,词主要有上下位词聚、局部整体词聚、同义词聚、反义词聚等类聚关系。

(1)上下位词聚:有类与成员关系的词构成上下位词聚。上下位关系常常是多层级的。如“鲤鱼”属于“鱼”类,“鱼”属于“动物”类,“动物”属于“有生物”类,等等。

(2)局部整体词聚:有局部与整体关系的词构成局部整体词聚。如“袖子”“领子”“前襟”“后襟”都是“上衣”的组成部分,同是“上衣”的局部。“上衣”则是由这些部分组成的整体。

(3)同义词聚:由词的理性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同义词聚。同义词在感情色彩、风格色彩、形象色彩、理性义强调的侧面或搭配能力上必有不同。大同而小异,为准确地表达说话人的意图提供了可能的选择。

(4)反义词聚:由词义具有相互对立的等位关系的词构成反义词聚。反义词的上位概念必须相同,如“快”“慢”的上位概念都是“速度”。对立指在同一个上位概念之下,反义词或者穷尽二分该上位概念义(如“男”“女”与“性别”),或者处于等位关系义的两端(如“大——中——小”的“大小”)。反义词的“异”中有“同”,除共有一个上位概念外,附加色彩也必须一致。

2 为什么说同义词是同中有异,反义词是异中有同?

答: 一般说同义词是同中有异,反义词是异中有同的原因在于:

(1)同义词由词的理性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同义词只是表示概念意义的相同或者相近,其在感情色彩、风格色彩、形象色彩、理性义强调的侧面或搭配能力上必有不同。大同而小异,为准确地表达说话人的意图提供了可能的选择。

(2)反义词由词义具有相互对立的等位关系的词构成。反义词包括两极反义词与正反反义词,虽然表示的概念相反或者相对,但是它们的上位概念必须相同,如“快”“慢”的上位概念都是“速度”。对立指在同一个上位概念之下,反义词或者穷尽二分该上位概念义(如“男”“女”与“性别”),或者处于等位关系义的两端(如“大——中——小”的“大小”)。反义词的“异”中有“同”,除共有一个上位概念外,附加色彩也必须一致。

考点5 语言的演变

1 从语言演变的角度看,亲属语言和方言有哪些共同点?它们的不同取决于哪方面的因素?

答: (1)共同点

①都是从共同语言分化出来的。

②它们的核心词根都有“语音对应”关系。

(2)它们的不同除了取决于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语言本身因素外,还取决于语言外部的社会心理因素。

2 什么叫“语音对应”?为什么同源语言之间会存有语音对应现象?

答: (1)语音对应关系是指A语言的a音与B语言的b音在词中的出现平行对应。也就是说,在A语言与B语言意义相同或相关的一系列词中,凡A语言出现a音,B语言都出现b音。对于语音对应规律来说,a音与b音的音值是相同、相似,还是完全不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a音与b音的出现位置在两地要有成系列的对应。

如北京话的核心根词“二、耳、儿”读音/ɚ/,广州话的“二、耳、儿”则读音/ji/;两地的音值虽然并不相似,但却形成了一系列的平行对应,这就说明这两种话有语音对应关系。

(2)语音对应关系是由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和不平衡性造成的。

3 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伊朗语、土耳其语、日语属于什么语系?中国境内语言有哪些语系分布?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满语、壮语、傣语、彝语属于什么语系?

答: (1)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伊朗语属于印欧语系;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土耳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日语的语系归属存在争议,有的观点认为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2)中国境内有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

(3)藏语、壮语、傣语、泰语、侗语属于汉藏语系;蒙古语、维吾尔语、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4 语言接触有哪几种主要类型?与社会条件是什么关系?

答: (1)类型:语言接触包括词语的借用与系统的借用吸收,其中系统的借用吸收包括:共同语与方言的统一、语言融合、语言混合。

(2)关系:语言接触是在社会交际中发生的,彼此之间的交际融合形成语言接触现象。民族或方言区之间的贸易、文化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社会接触,都会引发语言的接触。语言接触可在非同源语言、亲属语言或已分化的方言间发生。

5 简述语言融合的社会条件、过程和结果。

答: (1)社会条件:哪一方在经济文化上处于先进地位,政治地位的高低不起作用。比如,我国历史上曾有许多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如鲜卑、契丹、女真、满等),但他们最终都换用了汉语。在同一社会共同体中混居是必要条件。

(2)过程:语言融合都要经过“双语共用”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一种语言的使用场合、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另一种语言的使用场合和范围逐渐缩小,直至只在家庭内使用。

(3)结果:在优势语言急剧扩展的情况下,“双语”终将导致劣势语言完全无人使用,全社团只使用优势语言。这时,语言融合就最终完成了。

考点6 语言与文字

1 文字和图画有哪些本质上的不同?

答: 记事图画和文字都可以传达信息,但性质截然不同。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字通过语言表达意义,而图画通过对现实的直接摹画表达意义。能否看懂一篇文字取决于看者是否懂得文字所写的语言;能否看懂图画则与语言无关,只取决于看者是否对画者所摹画的内容有所了解。

2 “汉文是意音文字”和“汉文是语素-音节文字”是依据什么标准的分类?

答: (1)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意音文字。汉字属意音文字,因为它既表意(象形、会意、指事),又表音(大量的形声字)。

(2)根据字符跟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为:词语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位文字。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汉文的基本单位——汉字,大多对应一个语素,同时也大多对应一个音节。

3 世界上独立产生的、成熟的古文字系统有哪几种?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 (1)成熟的、独立产生的古文字系统为数不多,有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古文字、埃及的古文字、中国的甲骨文、美洲的玛雅文等少数几种。

(2)共同特点:

①文字形体的象形度高;

②由单个表意字符组成的独体表意字数量较大;

③有相当数量的独体字只是借用做表音之用(假借字);

④有相当数量由表音字符与表意字符组成的合体形声字。

4 简述字母文字的产生历程。

答: (1)语言发展过程中借用表音的比例大大增加,表音符号的总数量却逐渐减少,向着一种声音(辅音)只用一个表音符号表示的方向发展,如中东地区的文字。

(2)进入公元前13世纪后,腓尼基城邦逐渐走向繁荣。腓尼基人在贸易活动中,吸收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的特点,创造了一批共包含22个字母(无元音)的文字,后人称为“腓尼基文字”。不少学者认为,“腓尼基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字母文字的源头。

(3)中东的辅音文字后来传到了欧洲,希腊人首先将之改造为元音也由专门字母表示的音位文字,形成了更为完备的字母文字系统。

(4)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居住在意大利的厄脱鲁斯根人引进了希腊字母,经过修改增补形成厄脱鲁斯根字母。公元前7世纪,罗马人又将厄脱鲁斯根字母加以更动,用来书写拉丁语,于是出现了拉丁字母。

(5)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拉丁字母传遍了他们征服的广袤地区,持续使用了1000多年。虽然后来这些地区、民族先后宣告独立,但依然采用传统的拉丁字母来拼写和创制本国的文字。

(6)到20世纪,拉丁字母已传播到世界各大洲,整个大洋洲、美洲,以及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都先后采用了拉丁字母。现在,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使用拉丁字母作为书写本国民族语言的符号,可以说,拉丁字母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字符号。

5 说明文字类型与语言类型的关系。

答: 文字类型与语言类型的关系体现在:

(1)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因此两者可以是完全约定的关系。人类历史上,同一种语言先后使用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语言使用同一种文字的例子并不罕见。如越南语、朝鲜语、日语都曾使用汉字,后来又各自制定了自己的文字。这反映了文字与语言相对独立的一面。

(2)从独立产生的几种古文字的发展来看,从借用其他民族文字的几种语言后来又制定的自己的文字系统来看,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类型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中东地区的语言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词根义用辅音表达,数、人称、时态等语法义用元音表达;辅音文字系统有利于一目了然地表示出词根基本义。而欧洲语言的许多形态变化是用附加词尾或元音交替的方式表达的,词根和词尾都既有辅音又有元音,用辅音文字就很不方便。属于孤立语的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在各种组合环境下语素的语音形式都基本相同,加上绝大多数语素都对应一个音节,用语素-音节文字自有特别方便之处。而在属于黏着语的日语、朝鲜语中,词根与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结合时语音常常有调整变化,许多语素是多音节的,用汉字就不那么有效率。日语的音节结构特别简单,音节的总数相当少,选择音节文字是可行的;朝鲜语音节结构复杂、音节总数很多,用音节文字记忆很难承负。 k1JqAwOoZPudkKBgDjvhxQ5lS1Y6h7gf1C3oDx6Hl9S8ZmoMtx/CQQ8HjFFAeaO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