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______。
【答案】 辅音
【解析】 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例如,在“好”(hǎo)这个音节里,辅音h就是它的辅音声母。有的音节,例如“爱”(ài)开头没有辅音,元音前头部分是零,习惯上叫作“零声母”,就算是零声母音节。
2 “电脑”属于______式复合词。
【答案】 偏正
【解析】 复合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相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词。这类合成词是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最能产的构词格式,汉语的合成词绝大部分是由这一形式构成的。词根和词根的组合方式不同,形成该种合成词内部结构方式的差异。主要有联合式、偏正式、中补式、动宾式和主谓式几种类型。“电脑”是计算机的俗称,可以简单理解为需要用电才能运行的类似于人脑的工具,因此,其属于偏正式复合词。
3 主谓谓语句是指______结构做谓语的句子。
【答案】 主谓
【解析】 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从全句的主语(称为大主语)和主谓短语里的主语(称为小主语)是施事还是受事以及其间的关系等方面来看,大体分为五种: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大主语和小主语有广义的领属关系;谓语里有复指大主语的复指成分;大主语前暗含介词“对、对于、关于”等介词变成句首状语。
4 东汉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其要”,编成《______》。
【答案】 汉书·艺文志
【解析】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最早的史志目录,属《汉书》十志之一。东汉班固在撰《汉书》时,为纪西汉一代藏书之盛,根据《七略》改编而成。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6略,共收书38种,596家,13269卷。班固自称对《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而成《汉书·艺文志》。
5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______关于《诗经》文学价值的重要认识。
【答案】 孔子
【解析】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其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6 南北朝成就最高的志人小说是《______》。
【答案】 世说新语
【解析】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组织的门客
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志人小说,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7 宋代诗人苏轼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评价______的诗歌艺术风格。
【答案】 陶渊明
【解析】 陶渊明的诗,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故而,宋代诗人苏轼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来评价其诗歌。
8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和______。
【答案】 岑参
【解析】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9 《卖柑者言》是明代初年______的散文名篇。
【答案】 刘基
【解析】 《卖柑者言》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刘基所写的一篇政治寓言,讲述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由此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以形象、贴切的比喻,揭示了当时盗贼蜂起、官吏贪污、法制败坏、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有力地讽刺了那些冠冕堂皇、声威显赫的达官贵人们,他们本质上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欺世盗名的人物,从而有力抨击了元末统治者及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展现社会当下的黑暗,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感。
10 李顺大是高晓声的小说《______》中的主人公。
【答案】 李顺大造屋
【解析】 《李顺大造屋》是当代作家高晓声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雨花》1979年7月号。小说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翻身农民李顺大立志要用“吃三年薄粥,买一头黄牛”的精神,造三间属于自己的瓦房。“造屋”熔铸了李顺大的人生理想,也是他乐观精神和韧性的源泉,他为造屋付出全部劳力、心力、智力,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但由于历史原因,他的梦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作品通过李顺大造屋的艰难历程反映了中国农村30多年的历史变化,阐释了“极左”思想和路线政策给中国农民带来的苦难与精神创伤。
1 屈折语
答: 屈折语是指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它的特点有: ①用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不太重视词序,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②一个屈折词缀可以同时表示多种语法范畴义,屈折语的词根和屈折词缀结合得很紧,脱离屈折词缀,词根一般不能独立存在。
2 混合语
答: 混合语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混杂成的一种不同于原有任何一种语言的新的语言。它不是个别语言要素的借用,而是几种语言原有的和借用的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果,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是语言发展中的支流。混合语没有自己的语言基础,随着与它相应的社会条件的消失,它便会消亡。
3 错简
答: 校勘术语。错简是指古书文字、句子甚至段落次序错乱颠倒。古书用竹简按次序串联编成,有时皮绳断绝,简牍散乱,后人整理重编时,就可能将次序错排,成为“错简”。如《战国策·楚策》:“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倏忽”句为错简,应该在“昼游”句之前。
4 《水经注》
答: 《水经注》是北朝时期郦道元为《水经》一书所作的一部注释,它既是古代中国的地理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水经注》叙述了一千多条水道的源流经历,以及沿岸的山川景物和故事传说,书中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少篇章成为被后人传诵的名篇。
5 江湖诗派
答: 江湖诗派是指南宋时期的一个诗歌流派,因陈起所刻《江湖集》等诗集而得名。江湖诗派诗人有布衣,也有官宦,生活年代不一样,其中因功名不就而浪迹江湖的下层文人的作品较有影响。作品或吟咏山川,或记述事件,或抒发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不满朝政、不愿与之合流的态度;也有的反映了厌恶仕途、仰慕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古体诗和七言绝句。诗风平直流畅,质实古朴。代表作家有刘过、姜夔、敖陶孙、戴复古、刘克庄等。
6 黄遵宪
答: 黄遵宪,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任驻日本公使馆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帮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擅长写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他的作品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7 《野草》
答: 《野草》是鲁迅写于“五四”后期惟一的一本散文诗集,写作于1925年1月24日。《野草》收入了鲁迅的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作品以隐晦的象征表达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在白色恐怖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同时表达出对“糊里糊涂生、乱七八糟死”的民众的失望与希望。此作品区别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最大特征在于它隐含着深邃的哲理性,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
8 寻根文学
答: 寻根文学是指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文化寻根”的热潮下,一些作家致力于挖掘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创作。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寻根文学的作品有很多。包括贾平凹从1982年起发表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小说”系列,阿城的《棋王》《遍地风流》,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王安忆的《小鲍庄》等等。
9 剧本
答: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0 叙述视角
答: 叙述视角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叙述视角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一般根据叙述人称将叙述视角划分为: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作为故事中人物从内在角度讲故事的叙述方式,第二人称是以“你”为故事中人物的一种特殊叙述方式,第三人称是叙述者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
1 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标点。标点连同原文都必须写在答题纸上,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占一格。(7分)。
   答: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2 解释上文中带点词的意义。(4分)。
答: 鬻:卖。
要:求得、获得。
信:真实。
相:做……的丞相。
3 将上文画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答: 百里奚知道虞公不会听从劝告,就离开虞国到了秦国,他当时已经七十岁了,竟然不知道靠替人喂牛求得秦穆公任用是污浊的行为,能说他聪明吗?
1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答: 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体现为:
(1)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
李清照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2)在创作上,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李清照的一生享受过幸福,也饱经苦难,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
①前期词作主要是对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以及大自然的描写
如《如梦令》描绘藕花深处的归舟和滩头惊飞的鸥鹭,活泼而富有生趣;又如《醉花阴》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词人在前期词作中所表现的情感世界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②后期词作主要表达个人的不幸遭遇
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人生命运的巨变引起词人心境和词境的变化。这一时期的词作表达的个人遭遇,也是表达南渡初期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散的人的共同感受。有一些词更含蓄而深沉地表现她对现实的不满和关心。后期的代表词作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
(3)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李清照词作的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她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如《添字丑奴儿》中“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出初到南方时不习惯夜雨霖霪的烦躁心理。而“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等动作细节,也典型地表现出年老寡居所独有的生活情态和寂寞心境。
(4)语言独具特色
①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如“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宠柳娇花”“柳眼梅腮”等,都是“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②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八字,传达出心理的曲折变化:收到丈夫的来信,顿感欣慰而喜上眉梢,然独居的寂寞毕竟难耐,相思之情又袭上心头。
(5)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
李清照的词作无论是写情绘景还是咏物,都不用华丽的色彩、富艳的词藻来装饰,而用白描手法,创造出水墨画般的清婉秀逸的意境,如《醉花阴》《怨王孙》《孤雁儿》等。
2 试论老舍小说的“京味”。
答: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1)取材上的“京味”
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这画卷所充溢着的北京味儿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2)风格上的“京味”
“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了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性格的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进了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描绘、气氛渲染之中。
(3)语言上的“京味”
老舍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这也是“京味”的重要表现。
1 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文学中的雅俗关系。
答: 文学中的雅俗关系具体体现为:
(1)文学有雅与俗之分
雅文学与俗文学是相对而言的,雅俗之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政教型雅俗观念和审美型雅俗观念影响着雅俗关系的生成。
(2)雅与俗的互动与转化
雅、俗本身是同源的,二者可以相互借鉴、互取所需。随着人们雅俗观念的改变,还会发生易位出现俗文学的雅化、雅文学的俗化,内俗外雅或内雅外俗等等。雅俗文学的相互转化伴随几种矛盾运动: ①接受者层面上,文人群体与大众群体的矛盾; ②创作层面上,作家与文本的双向互动; ③传播层面上,读者与文本间的双向互动。
(3)雅俗文学相互构成挑战,共同推动文学发展
文人群体将雅文学置于霸权地位,而俗文学却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体,随着读者群体的不断扩大,俗文化向雅文化发起挑战。例如,中国古代的诗词、戏曲、小说等都曾经历了从民间到正统的历史。
同时,雅俗文学的具体指向在不同阶段也有所差异:传统文学中的雅俗关系表现为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对立,以“雅”为中心、“俗”为边缘的观念贯穿了几乎整个中国传统文学的进程;而现代文学的雅俗关系表现为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对立;当代文学则形成了艺术之雅与商品之俗相对峙的新局面。
2 简析《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答: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有:
(1)擅长论辩
《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运用类比推理,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一文,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计问题,达到使对方信服的效果。
(2)擅长使用比喻
《孟子》一文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离娄上》中的“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此外,《孟子》中也有少数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如《离娄下》中的“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寓言故事,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成功地以齐人言行譬喻官场中那班钻营富贵利达之徒,讽刺他们的卑鄙无耻,揭露他们灵魂的丑恶。
(3)风格气势浩然
气势浩然的散文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同时,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得文气磅礴。
(4)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
《孟子》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3 下面这些音节中的韵母可以从哪三个角度进行分类?
(1)dao
(2)lü
(3)min
(4)xue
(5)tuan
(6)zi
(7)you
(8)weng
(9)er
(10)ti
答: 下面这些音节中的韵母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类:
(1)单韵母
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叫单韵母,又称单元音韵母。lü、zi、er、ti这些音节的韵母可以归类为单韵母。
(2)复韵母
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结合而成的韵母叫复韵母。dao、xue、you这些音节的韵母可以归类为复韵母。
(3)鼻韵母
由一个或两个元音后面带上鼻辅音构成的韵母叫鼻韵母。min、tuan、weng这些音节可以归为鼻韵母。
4 简述语言系统的特点。
答: 语言系统的特点体现在:
(1)语言有无限的生成能力
人的发音、辨音和记忆能力有限,因此语言中使用的语音材料(音位)、要一一记忆的音义结合体(语素和词)和规则的数量只能是有限的。仅使用有限的材料和规则,却可以生成无限多的话语,表达无限多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是语言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2)语言是个多层面的、各层面有多层级单位的系统
语言系统各层面上多级单位的数量翻番;音系层的最小单位(音位)不直接做语法层面单位的语音形式,由较大的音节和比音节更大的音系单位来满足语法层面对语音形式的需要。因此,音位的数量远比语素的数量小。这种多层面的、多层级单位的系统,为以有限的材料和规则生成无限多的话语提供了可能。
(3)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语言系统各个层面的各级单位都处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中。组合关系是小单位组织成大单位的关系。聚合关系是类聚关系。语言系统中最重要的类聚关系是根据能够在大单位的同一个组合位置上替换出现而形成类聚关系。组合与聚合的关联:组合规则体现为聚合类与聚合类的搭配限制;是否属于一个聚合类取决于能否在同一组合位置上替换。
5 略谈清代校勘学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 在清代,考据学获得极大发展,与此相关,校勘方面成就辉煌,校勘学形成独立学科。清代校勘学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专书校勘深入广泛,许多学者亲自校勘了大量古书,取得了丰富的实际经验,如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弨《群书拾补》、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
(2)随着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等专门学科的发展,从事校勘的学者具备了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因此,在涌现出大批优秀学者和高水平的校勘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卓越的校勘学理论观点。并且因校勘方法、校勘依据上的分歧而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派别;校勘通例的归纳也越来越严密,并大体形成体系。其中,《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经义述闻·通说》和《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是归纳校勘通例、探讨校勘学理论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