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诗》:“作于楚宫
,揆
之以日,作于楚室。”
《礼》:“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
《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皆所以通古今之异语,明同实而两名。)
室有东、西厢曰庙
(夹室前堂)
;无东、西厢有室曰寝
(但有大室)
。西南隅谓之奥
(室中有隐奥处)
,西北隅谓之屋漏
(《诗》曰,尚不愧于屋漏,其义未详)
。东北隅谓之宧
(宧,见《礼》,亦未详)
,东南隅谓之窔
(《礼》曰:‘归室聚窔,窔亦隐暗’)
。”
《墨子》:“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
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之法,曰:宫高足以辟
润湿,旁足以圉
风寒,上足以待霜雪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
《白虎通义》:“黄帝作宫。”
《世本》:“禹作宫。”
《说文》:“宅,所托也。”
《释名》:“宫,穹也。屋见于垣上,穹崇然也。室,实也;言人物实满其中也。寝,侵 (寝) 也,所寝息也。舍,于中舍息也。屋,奥也;其中温奥也。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
《风俗通义》:“自古宫室一也。汉来尊者以为号,下乃避之也。”
《义训》:“小屋谓之廑
(音近)
。深屋谓之庝
(音同)
。偏舍谓之
(音亶)
。
谓之
(音次)
。宫室相连谓之謻
(直移切)
。因岩成室谓之广
(音俨)
。壞室谓之庘
(音压)
。夹室谓之厢,塔下室谓之龛,龛谓之椌
(音空)
。空室谓之
(上音康,下音郎)
。深谓之
(音躭)
。颓谓之
(上音批,下音甫)
。不平谓之庯庩
(上音逋,下音途)
。”
【译文】 《易·系辞下》上说:“上古时期,人们居住山洞里,并在野外生活,后来圣贤之士建造了房屋来改变这种居住方式,这种房屋上面有梁檩,下面有屋檐,能够遮风挡雨。”
《诗经》上说:“ (当定星,即营室星位于中天时,宜定方位,造宫室) 这时正是修建楚宫的吉时。凭借着日影变换来测量方位,正好是修建楚室的风水宝地。”
《礼记》上说:“儒者有一亩地的宅院,他居住在四周环绕土墙、一丈见方的房间 (以表清廉奉公之心) 。”
《尔雅》上说:“
(先秦及之前)
宫也叫室,室也叫宫。
(这只是因为古今不同的叫法而已,实际是同一种物体的两个名字。)
建有东、西厢房的室叫庙
(也就是夹室前堂)
;没有东西厢房的室叫寝
(有一间大室)
。室的西南角叫作奥
(宫室之中隐奥的地方)
,西北角叫做屋漏
(《诗经》上说:尚不愧于屋漏,具体含义不详)
。东北角叫做宧
(宧字见于《礼记》,具体含义也不详)
,而东南角叫做
(《礼记》上说:‘回家后就聚集在
,
就是幽深的场所’)
。”
《墨子》上说:“先师墨子说:上古民众还不知道建造宫室之时,就靠近山陵居住,或者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伤人身体。所以圣人和君王就开始营造宫室,其营造法度是:宫室地基高度要确保防止潮湿,四周的围墙要足以抵御风寒,屋顶足以防备雪霜雨露;宫墙的高度要确保男女有别,礼节不乱。”
《白虎通义》上说:“黄帝建造了宫室 (以抵御寒暑) 。”
《世本》上说:“大禹建造了宫室。”
《说文》上说:“宅,就是用来居住的地方。”
《释名》上说:“宫就是穹,房顶耸立在围墙之上,形成中间隆起,四面下垂的穹庐,显得高大宽敞。室,充实之意,或者说里面住满了人和填满了粮食财物等。寝,也写作侵,就是人们睡觉休息的地方。舍,就是人休养生息之处。屋,即室内深幽之处,温暖而隐秘。宅,即选择之意,指选择吉利之处营造房屋。”
《风俗通义》上说:“自古以来,宫和室就是一回事,皆是代指房屋。汉代以来,那些地位尊贵的人逐渐把自己的住所称为宫,而那些地位低贱的人为避尊者讳,就逐渐把自己居住的房屋称作室。”
《义训》上说:“小屋叫做廑
(读近音,今读jǐn)
。住宅最里边的深屋叫做庝
(读同音)
。偏房叫做
(读亶音,今读dǎn)
。
就是
(读次音)
。房屋相连叫做謻
(读直、移的切音,今读yí)
。傍着山石而建的房屋叫广
(读俨音,今读广)
。坏掉的屋子叫
(读压音)
。宗庙内堂东西厢的夹室叫做厢,塔下供奉佛像或神位的石室或小阁叫做龛,龛也叫
(读空音)
。空房子叫做
(上音康,下音郎)
。里屋叫做
(读躭音,今读dǎn)
。倒塌崩坏的房屋叫做
(上音批,下音甫)
。不平坦的房屋叫做
(上音逋,下音途,今读bū t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