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文】 《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诗》:“作于楚宫 ,揆 之以日,作于楚室。”

《礼》:“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

《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皆所以通古今之异语,明同实而两名。) 室有东、西厢曰庙 (夹室前堂) ;无东、西厢有室曰寝 (但有大室) 。西南隅谓之奥 (室中有隐奥处) ,西北隅谓之屋漏 (《诗》曰,尚不愧于屋漏,其义未详) 。东北隅谓之宧 (宧,见《礼》,亦未详) ,东南隅谓之窔 (《礼》曰:‘归室聚窔,窔亦隐暗’) 。”

《墨子》:“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 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之法,曰:宫高足以辟 润湿,旁足以圉 风寒,上足以待霜雪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

《白虎通义》:“黄帝作宫。”

《世本》:“禹作宫。”

《说文》:“宅,所托也。”

《释名》:“宫,穹也。屋见于垣上,穹崇然也。室,实也;言人物实满其中也。寝,侵 (寝) 也,所寝息也。舍,于中舍息也。屋,奥也;其中温奥也。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

《风俗通义》:“自古宫室一也。汉来尊者以为号,下乃避之也。”

《义训》:“小屋谓之廑 (音近) 。深屋谓之庝 (音同) 。偏舍谓之 (音亶) 谓之 (音次) 。宫室相连谓之謻 (直移切) 。因岩成室谓之广 (音俨) 。壞室谓之庘 (音压) 。夹室谓之厢,塔下室谓之龛,龛谓之椌 (音空) 。空室谓之 (上音康,下音郎) 。深谓之 (音躭) 。颓谓之 (上音批,下音甫) 。不平谓之庯庩 (上音逋,下音途) 。”

【译文】 《易·系辞下》上说:“上古时期,人们居住山洞里,并在野外生活,后来圣贤之士建造了房屋来改变这种居住方式,这种房屋上面有梁檩,下面有屋檐,能够遮风挡雨。”

《诗经》上说:“ (当定星,即营室星位于中天时,宜定方位,造宫室) 这时正是修建楚宫的吉时。凭借着日影变换来测量方位,正好是修建楚室的风水宝地。”

《礼记》上说:“儒者有一亩地的宅院,他居住在四周环绕土墙、一丈见方的房间 (以表清廉奉公之心) 。”

《尔雅》上说:“ (先秦及之前) 宫也叫室,室也叫宫。 (这只是因为古今不同的叫法而已,实际是同一种物体的两个名字。) 建有东、西厢房的室叫庙 (也就是夹室前堂) ;没有东西厢房的室叫寝 (有一间大室) 。室的西南角叫作奥 (宫室之中隐奥的地方) ,西北角叫做屋漏 (《诗经》上说:尚不愧于屋漏,具体含义不详) 。东北角叫做宧 (宧字见于《礼记》,具体含义也不详) ,而东南角叫做 (《礼记》上说:‘回家后就聚集在 就是幽深的场所’) 。”

《墨子》上说:“先师墨子说:上古民众还不知道建造宫室之时,就靠近山陵居住,或者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伤人身体。所以圣人和君王就开始营造宫室,其营造法度是:宫室地基高度要确保防止潮湿,四周的围墙要足以抵御风寒,屋顶足以防备雪霜雨露;宫墙的高度要确保男女有别,礼节不乱。”

《白虎通义》上说:“黄帝建造了宫室 (以抵御寒暑) 。”

《世本》上说:“大禹建造了宫室。”

《说文》上说:“宅,就是用来居住的地方。”

《释名》上说:“宫就是穹,房顶耸立在围墙之上,形成中间隆起,四面下垂的穹庐,显得高大宽敞。室,充实之意,或者说里面住满了人和填满了粮食财物等。寝,也写作侵,就是人们睡觉休息的地方。舍,就是人休养生息之处。屋,即室内深幽之处,温暖而隐秘。宅,即选择之意,指选择吉利之处营造房屋。”

《风俗通义》上说:“自古以来,宫和室就是一回事,皆是代指房屋。汉代以来,那些地位尊贵的人逐渐把自己的住所称为宫,而那些地位低贱的人为避尊者讳,就逐渐把自己居住的房屋称作室。”

《义训》上说:“小屋叫做廑 (读近音,今读jǐn) 。住宅最里边的深屋叫做庝 (读同音) 。偏房叫做 (读亶音,今读dǎn) 就是 (读次音) 。房屋相连叫做謻 (读直、移的切音,今读yí) 。傍着山石而建的房屋叫广 (读俨音,今读广) 。坏掉的屋子叫 (读压音) 。宗庙内堂东西厢的夹室叫做厢,塔下供奉佛像或神位的石室或小阁叫做龛,龛也叫 (读空音) 。空房子叫做 (上音康,下音郎) 。里屋叫做 (读躭音,今读dǎn) 。倒塌崩坏的房屋叫做 (上音批,下音甫) 。不平坦的房屋叫做 (上音逋,下音途,今读bū tú) 。” AOG3/VMJWblrgxFIyNHu10f9pgrrdV7P774Tc9QQ3eBseXYTu6zVezjcPuXkv4xY



【原文】 《周官》:“太宰 以正月示治法于象魏 。”

《春秋公羊传》:“天子诸侯台门 ,天子外阙两观,诸侯内阙一观。”

《尔雅》:“观谓之阙。 (宫门双阙也。)

《白虎通义》:“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

《风俗通义》:“鲁昭公设两观于门,是谓之阙。”

《说文》:“阙,门观也。”

《释名》:“阙,阙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观,观也,于上观望也。”

《博雅》:“象魏,阙也。”

崔豹《古今注》:“阙,观也。古者每门树两观于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中可居,登之可远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其上皆垩 土,其下皆画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示四方,苍龙、白虎、玄武、朱雀,并画其形。”

《义训》:“观谓之阙,阙谓之皇。”

【译文】 《周官》上说:“正月之时,太宰向各国诸侯和天下臣民宣布治典,并以文字的形式悬挂在象魏上。”

《春秋公羊传》上说:“天子和诸侯等可以修建有高台的门楼,天子的阙在外,上建两座楼观,诸侯阙在内,上建一座楼观。”

《尔雅》上说:“观也叫阙。 (皇宫门前两边用于观望的建筑。)

《白虎通义》上说:“宫门旁边为什么一定要建造阙呢?阙,是用来区别宫门的,以表示尊卑有别。”

《风俗通义》上说:“鲁昭公在宫门外建了两座楼观,这就叫阙。”

《说文》上说:“阙,就是在门上建造观的意思。”

《释名》上说:“阙,即缺之意,建造在宫门的两旁,中间缺口的地方是通道。观,就是楼观,可以用来观望。”

《博雅》上说:“象魏就是阙。”

崔豹《古今注》上说:“阙就是观。建在宫室前面,用以标明宫门所在。阙门里可以住人,登上去可以远观。大臣上朝时,走到此处要思考自己为人处世的不足之处,所以叫阙。阙上都经过粉刷,下部则画有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指示苍龙、白虎、玄武、朱雀等四个方位,并画着各自的形状。”

《义训》上说:“观叫做阙,阙也叫做皇 (登阙为皇帝特权,大臣只可行旁门) 。” +FbILZFjdTJBmjvrN3wlhBfMl2rxLQjfQNZrPfIt1EbBDoOvvZORMp5cg35Ym4EX



殿 (堂附)

【原文】 《苍颉篇》:“殿,大堂也。” (徐坚注云:商周以前其名不载,《秦本纪》始曰“作前殿”。)

《周官·考工记》:“夏后氏世室 ,堂修二七,广四修一;商 (殷) 人重屋 ,堂修七寻,堂崇 三尺;周人明堂 ,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 (郑司农注云:修,南北之深也。夏度以“步”,今堂修十四步,其广益四分修之一,则堂广十七步半。商度以“寻”,周度以“筵”,六尺曰步,八尺曰寻,九尺曰筵。)

《礼记》:“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墨子》:“尧舜堂高三尺。”

《说文》:“堂,殿也。”

《释名》:“堂,犹堂堂,高显貌也;殿,殿鄂 也。”

《尚书·大传》:“天子之堂高九雉 ,公侯七雉,子男 五雉。” (雉长三丈。)

《博雅》:“堂堭 ,殿也。”

《义训》:“汉曰殿,周曰寝。”

【译文】 《苍颉篇》上说:“殿,就是大堂。” (徐坚的注解说:商周之前的朝代并没有记载殿的名称,《秦本纪》上开始有“先作前殿阿房”的记载。)

《周官·考工记》上说:“夏代后氏修建的宗庙,堂南北深十四步,东西长十七步半;殷商人修建的天子用以宣明政教的大厅堂,南北深七寻,堂高三尺;周朝人修建的明堂,东西长九筵,南北宽七筵,堂高为一筵。” (郑司农注释说:修,是房屋南北进深的长度。夏朝时用“步”来度量距离,如今说堂修十四步,则它的宽度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十四步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堂的宽度为十七步半。商代用“寻”来作为度量距离远近的单位,周朝用“筵”来度量,六尺为一步,八尺为一寻,九尺为一筵。)

《礼记》上说:“天子所居朝堂高九尺,诸侯的为七尺,大夫的为五尺,士人的只有三尺。”

《墨子》上说:“帝尧、帝舜的殿堂高只有三尺。”

《说文》上说:“堂,就是殿。”

《释名》上说:“堂,犹如堂堂,高大显赫的样子;殿,是堂的结构高低不平之意。”

《尚书·大传》上说:“天子的殿堂高九雉,公侯的府堂高七雉,子爵和男爵的房屋高五雉。” (长三丈为一雉。)

《博雅》上说:“堂堭,就是殿的意思。”

《义训》上说:“汉朝称为殿,周朝称为寝。” +FbILZFjdTJBmjvrN3wlhBfMl2rxLQjfQNZrPfIt1EbBDoOvvZORMp5cg35Ym4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