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论语》:“山节藻棁
。”
(节,栭
也。)
《尔雅》:“栭谓之楶
。”
(即栌
也。)
《说文》:“栌,柱上柎
也。栭,枅上标也。”
《释名》:“栌在柱端。都卢
负屋之重也。枓在栾两头,如斗,负上檼
也。”
《博雅》:“楶谓之栌。” (节、楶,古文通用。)
《鲁灵光殿赋》:“层栌磥佹以岌峩。” (栌,枓也。)
《义训》:“柱斗谓之
[1]
(音沓)
。”
[1]
(tà):柱子上的木叫
。柱斗也就是
。
【译文】 《论语》上说:“刻着山形的斗拱,画着藻文的梁上短柱。” (节,就是栭。)
《尔雅》上说:“栭叫做楶。” (就是栌。)
《说文》上说:“栌,就是柱子上端的柎。栭,就是枅上的方檩。”
《释名》上说:“栌在柱子的顶端,就像是玩杂技的人爬杆顶碗一样,不可思议地承担着房屋的重量。斗在栾的两头,形状如斗,承担着上面脊檩的重量。”
《博雅》上说:“楶就叫做栌。” (节、楶在古文里通用。)
《鲁灵光殿赋》:“层层栌斗重叠高耸入危,一派巍峨雄伟的样子。” (栌,就是枓。)
《义训》上说:“柱斗叫做
(读沓音,今读t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