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淮南子》:“山云蒸,柱础润。”
《说文》:“
[1]
(之日切)
,柎
也。柎,阑足也。榰
(章移切)
,柱砥也。古用木,今以石。”
《博雅》:“础、磶
(音昔)
、磌
(音真,徒年切)
,
[2]
也。镵
(音谗)
谓之铍
(音披)
。镌
(醉全切,又予兖切)
,谓之錾
(惭敢切)
。”
《义训》:“础谓之磩
(仄六切)
,磩谓之
,
谓之磶,磶谓之磉
(音颡,今谓之石锭,音顶)
。”
[1]
(zhì):钟鼓支架及其他器物的足,也指柱下木头。
[2]
(zhì):柱下的石礅子。
【译文】 《淮南子》上说:“山中云雾蒸腾,柱础石就会潮润。”
《说文》上说:“
(读之、日切音)
,就是
。
,就是栏杆的底部。榰
(读章、移切音)
,就是柱砥。古时用木质,现在用石质的。”
《博雅》上说:“础、磶
(读昔音)
、磌
(读真音)
,就是
。镵
(读馋音)
叫做铍
(读披音)
。镌
(读醉、全切音,也可读予、兖切音)
又叫做錾
(读惭、敢切音)
。”
《义训》上说:“础叫做磩
(读仄、六切音)
,磩叫做
,
叫做磶,磶叫做磉
(读颡音,现在叫做石锭,读顶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