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周官·考工记》:“匠人为沟洫,墙厚三尺,崇三之。” (高厚以是为率,足以相胜。)
《尚书》:“既勤垣墉。”
《诗》:“崇墉圪圪。”
《春秋左氏传》:“有墙以蔽恶。”
《尔雅》:“墙谓之墉。”
《淮南子》:“舜作室,筑墙茨屋,令人皆知去岩穴,各有室家,此其始也。”
《说文》:“堵,垣也。五版为一堵。
,周垣也。埒,卑垣也。壁,垣也。垣蔽曰墙。栽,筑墙长版也。”
(今谓之“膊版”。)
“干,筑墙端木也。”
(今谓之“墙师”。)
《尚书·大传》:“天子贲墉,诸侯疏杼。” (贲,大也,言大墙正道直也。疏,犹衰也。杼亦墙也。言衰杀其上,不得正直。)
《释名》:“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垣,援也,人所依止以为援卫也。墉,容也,所以隐蔽形容也。壁,辟也,所以辟御风寒也。”
《博雅》:“
(力雕切)
、
(音篆)
、墉、院
(音桓)
也。廦
(音壁,又即壁反)
,墙垣也。”
《义训》:“
(音乇)
,楼墙也。穿垣谓之
(音空)
。为垣谓之厽
(音累)
,周谓之
(音了)
,
谓之
(音垣)
。”
【译文】 《周官·考工记》上说:“工匠设计田间的水渠等农田设施,夯土墙厚三尺,高是厚度的三倍。” (高度和厚度按这样的比例,可以互相支撑。)
《尚书》上说:“ (如果建造房屋) 就要勤于修筑墙壁。”
《诗经》上说:“城墙高耸。”
《春秋左氏传》上说:“墙可以遮掩过错和隐私。”
《尔雅》上说:“墙叫做墉。”
《淮南子》上说:“舜帝建造房屋,用土筑墙,用茅草、芦苇盖屋顶,让臣民都知道要离开岩洞,各自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屋和家庭,这是建造房屋的开始。”
《说文》上说:“堵,就是墙的意思。五块筑墙的夹板为一堵。
,就是围墙的意思。埒,矮墙。壁,也被称为墙。垣蔽也叫墙。栽,筑墙所用的长板。”
(如今叫做“膊板”。)
“干,筑墙时用在两端的木头。”
(如今叫做“墙师”。)
《尚书·大传》上说:“天子筑方正气派的高墙,诸侯只能用衰墙。” (贲,大的意思,是说墙修筑得方正气派。疏即衰之意。杼也是墙的意思。是说诸侯的墙不方正、不气派。)
《释名》上说:“墙,即障碍之意,所以墙有阻挡、遮蔽之功效。垣,支援之意,人们依靠垣来保卫、支援家室。墉,容纳的意思,可以用来隐蔽身形。壁,庇护的意思,可以用来抵御风霜寒雪。”
《博雅》上说:“
(读力、雕切音)
、
(读篆音)
、墉、院
(读桓音)
。廦
(读壁音,或读即、壁反音)
,都是墙垣的意思。”
《义训》上说:“
(读乇音)
,就是楼墙。穿垣称为
(读空音)
。为垣称为厽
(读累音)
,周称之为
(读了音)
,
称之为寏
(读垣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