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跟王阳明学修心

初识王阳明,是2012年的事。我的好朋友贾天兵在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任行长,他请我去做个讲座。我讲完课后,他说:“你一定要去修文的阳明洞参拜一下王阳明。”那天下着小雨,我一个人在阳明洞整整待了一个下午。陈列馆前“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四句教”直指人性。君子亭处,一块“知行合一”的石刻,历经百年风雨磨难,依然熠熠生辉。1876年时任修文知县李崇畯为王文公祠所题“培养元气”四个大字,一语道出王学圣地之精髓。修文,一个培养元气、修养文化的地方。

2014年,我被派到贵阳挂职,有了更多接触“王阳明”的机会,对“王阳明”的认知也越来越深。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后人会封王阳明为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真三不朽呢”?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孔子、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曾国藩。为什么王阳明可以位居其一呢?

在我的认知里。王阳明立过志、悟过道,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学理论;带过兵、打过仗,征南赣、征宸濠、征思田,是兵部尚书级的“马上英雄”;讲过学、写过书,《传习录》《大学问》皆为传世之作。难道仅仅因为如此吗?中华文明五千年,历朝历代,文韬武略之人物,英才辈出,为什么王阳明又能位居其上呢?

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使我对“王阳明”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在贵阳的日子里,是“王阳明”伴随我度过的。我开始流连于他的文字,反观500年前他的时代和他的人生。忽然有一天,当重新翻阅《传习录》时,那些文字犹如一个思想的漩涡不由将我吸进一场穿越之旅,瞬间回到古圣先贤身边,用心底的好奇与他开展了一场场对话。

2016年,在市委主要领导的支持和推动下,由贵阳市政协发起,我们成立了阳明文化(贵阳)国际文献研究中心和北京阳明书院,开始了一段追寻王阳明馆藏典籍文献的难忘时光。

当时,国家文物局很重视和支持这件事。国家文物局还专门下发了两个文件,要求:一个是在全国文物系统全面开展王阳明文物文献普查;另一个是请国家图书馆协助普查和复制王阳明馆藏典籍文献。这两个文件对我们的工作是一个极大的利好。很快,贵阳市人民政府与国家图书馆签署了王阳明馆藏文献普查、复制和研究协议。我们派工作小组进驻国家图书馆,协助古籍馆的专家一同开展王阳明馆藏典籍,包括个人著述、年谱传记、后学资料等约计120种765册6.24万拍古籍和45种486拍拓片的普查、复制和研究工作,并建立了“数字王阳明资源库全球共享平台”。

古籍是历史的记录。尽管我们并不能完全读懂,但每一次与这些尘封数百年的文字相遇,都是一次心学之旅、心学之思、心学之辨。古籍馆的老师告诉我,这里有的文献已经500年没有人动过了。有人说,一个人的学问,源于两种东西:一是考古,二是训诂,我们算兼而得之吧。在中华文明浩瀚如烟的文字中,我与“王阳明”相识三年有余,虽然对“心学”还止于皮毛,但至少让我暂时找到一种“万花根源总在心”的精神体验。

日本人很崇拜王阳明。皇皇三卷本《王阳明大传》的作者就是日本的冈田武彦。我去过日本的山口县,这里是“明治维新胎动之地”。孙中山说,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觉醒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章炳麟又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王学岂有他长?亦曰自尊无畏而已。”日本的武士精神中特别强调阳明学的实践性,阳明学塑造了日本人的心性。日本崛起于明治维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人就是靠王阳明的一部《心学》推翻了500多年的封建幕府,成功实现明治维新,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最具维新派代表人物东乡平八郎的腰牌上写着七个大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王阳明的影响远不止于日本,也不拘泥于旧时代。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核武战、网络战、金融战、生物战、非主权力量威胁等暗流涌动,一个又一个的“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正吹响“警示的哨声”。一面天灾,一面人祸;一面科技的恐惧,一面内心的焦虑,人类的生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两面夹击”“四面楚歌”。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唯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良药。顾名思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的共同体,本质是心的共同体。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这便是王阳明一切心法之本真。用孟子的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人人将心里的良知推而广之,何愁世界不大同。良知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是没有国籍的。阳明心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必将登上世界舞台,并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文化意义,全球治理实乃良知之治。这就是为什么杜维明发出“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呐喊的根本原因。

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它有一种润物无声却能改天换地的力量。

看过郦波老师一段很有哲理的视频。他说,人生的困惑有三样东西,一为欲望,一为情绪,一为习性,人生终极如何在这三者中超越。在中国的文化里,儒释道分别解决一个问题。儒家解决习性问题,道家解决欲望问题,佛家解决情绪问题。而王阳明集儒释道于一体,这就是心学的神奇。

人的一生总是从原点走向归宿。王阳明说,心外无物,这是生命的原点,也就是“心即理”,构建内心强大的精神世界。致良知是终极归宿,心向光明,一颗赤子之心。知道了人生的出发点,也知道人生的终极归宿,那么,人生的道路上只需要一样东西:事上练,知行合一。这就是王阳明给予我们的人生启迪。

中国有三本大智慧的书:《金刚经》、《心经》和《阳明心学》。如果你慈悲为怀,要普度众生,那你就读《金刚经》。《金刚经》是佛陀修为的般若之学。如果你皈依佛门,有成佛之心,那你就读《心经》。《心经》是教菩萨如何修悟成佛之书。如果你属芸芸众生,既无修道之意,也无成佛之志,但愿保持精神澄澈,做一名生命的觉者,那你就读《阳明心学》,跟王阳明学修心。

在我贵阳的办公室,挂有三幅字:一幅为“此心光明”,一幅为“为学大病在好名”,一幅为“静心止语”。这是我最为喜欢的王阳明的三句箴言。

王阳明之真不朽,不朽在此心光明。1529年初的一天清晨,王阳明在赣江的一条船上,为弟子留下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说,我这颗心是光明的,别的就没什么可说啦!此心光明是王阳明一生的写照,也是王阳明心学的高度概括。王阳明少年立志学做圣贤,后龙场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心即理”塑造人生气象,“知行合一”培养人生智慧,“致良知”构建人生境界。阳明心学是一种人性的回归,也是一种前行的动力。1528年王阳明途经广东增城祭祖,在“忠孝祠”写下《书泉翁壁》:“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道通著形迹,期无负初心。”反观人生,“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为学大病在好名”是我的警示诤言。王阳明把“好名”与“好色”“好货(好财)”并列为人之三大私好,一言切中文人之要害处。阳明弟子薛侃说:“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此来精察,乃知全未,岂必务外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薛侃对“好名”病发症状的描述,不正是人性深处那根深蒂固的顽疾吗?

挂在我办公桌旁边的是一幅“静心止语”。我常常对着这幅字苦思冥想,怎么才能做到静心止语呢?有一天,我把这幅字从后往前念,便成“语止心静”。顿然联想起王阳明二三事:五岁前的王阳明一直不会说话,后一开口便出口成章。另一件事是中年时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驿,自己打造了一个石棺,每天躺在里边,静思己过,后终悟道成圣。原来,不说话,或许心自然会静下来。

我恍然大悟,如梦初醒。

2020年3月6日于北京

新华社刊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通稿

2019年3月6日,在十三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上 6r7NgvLtbIC88IPr0Exy+DZV1CsWNoq+SKP99Cje1GBXOlws69ev5kQ3kbnlhzv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