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也是全国28个重点林区县和国家11个退耕还林示范县之一;还是中国第十大少数民族侗族的发源地,是侗族人口最多的县,这里的侗族大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翘街、中国十大最美古村落肇兴侗寨、八舟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和长征黎平会议会址。但黎平县因为缺乏矿产资源、人多地少、生产结构单一(以传统农业为主)和教育文化科技发展滞后,受“先天不足”和“后天发育不良”等因素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至今仍然是国家级贫困县。
八列村属于黎平县水口镇,是非常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村,村民为苗族或侗族。八列村距黎平县县城110公里,距水口镇12公里。目前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按照自然村组成),共124户524人。全村共有劳动力304人,其中234人定期外出务工,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村域面积达到2.194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地为主,其中有耕地272亩、林地2010亩、园地(桑园、果园为主)400亩。农户的承包地有110亩,集体耕作土地180亩。由于缺乏劳动力,且山区土质不适宜生产粮食作物,没有进行流转的农地被大量抛荒。
近年来,贵州省黎平县将特色产业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特色产业扶贫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以“既要能脱贫,还要促生态,逐步能致富”的理念对八列村进行建设。采用现代化理念谋划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扶贫,强化技能培训,力促特色产业的发展,将当地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紧密结合,政策、项目和资金向特色产业项目倾斜,一直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增收为核心,大力探索发展带动村民致富的产业。2014年,八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223人(占总人口的42.56%)。此后几年,随着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八列村的贫困户逐渐脱贫。2014年底脱贫3户9人,2015年脱贫5户15人,2016年脱贫9户32人。至2017年11月,全村还有38户167人未脱贫,贫困率下降到31.87%,下降了10.67个百分点。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这是指导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纲要性文件。在这个文件中,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作为比较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八列村大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引进产业项目、加强对村民的技能培训等,做了大量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为全面了解八列村的扶贫工作,课题组2016年12月对八列村村干部和村里整体情况进行调研,2017年11月又通过随机抽样,对33户建档立卡户、33户非建档立卡户进行了深入的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