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了高速的增长,但是2012年以来,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结构性减速,经济增速开始变缓。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扶贫工作也开始由大规模的粗放模式转入精准扶贫模式。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做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首次被提出。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这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重要思想。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在内容上包括从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诊断致贫原因,到精准安排扶贫项目、精准计划和使用资金、精准选择到户扶贫措施、因人因村精准选派帮扶人员,最后精准考核和认定脱贫成效的过程。这是针对中国脱贫攻坚时期脱贫时间紧、任务重的特殊需要,利用中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采取集中资源、瞄准扶贫对象、实现扶贫对象精准脱贫的一整套战略和实施安排。

本课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的子项目之一。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100个贫困村作为调查对象,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跟踪调研,通过深入了解这100个贫困村的现状、造成贫困的原因、扶贫的主要措施和所取得的成效,提取出具有广泛性的、可推广的扶贫经验,并基于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课题组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关注贵州省黎平县八列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并先后在2016年12月和2017年11月实地调研了八列村。与其他省份相比,贵州省在扶贫工作方面走得比较快,探索出了独特的贫困识别方法和与之相适应的脱贫手段。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对八列村产业扶贫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当地实际对村、镇和县三级的工作展开调研,力图对其实践进行归纳,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课题组在调研中随机选取了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33户非贫困户,通过两次问卷调查,对八列村的自然地理条件、基础设施、农田水利情况、村民生活水平、村容村貌等诸多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

通过跟踪调查和实体走访,课题组认为八列村特有的自然条件为其开展特色产业扶贫提供了保障,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在农业带头人的积极配合和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八列村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布局,分别将黄桃、福猪、百香果、茶叶、蔬菜五大产业作为脱贫重点产业,并将五大脱贫产业合理分布于全村。如黄桃种植为粗放发展且无污染产业,在保障集中规模种植的情况下,可适当进行分散种植;而福猪养殖具有一定污染,选址主要安排在远离水源地和村寨处,防止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百香果、茶叶、蔬菜产业对土壤要求较高,则主要分布在土壤优质的区域。如此设计安排,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换来了金山银山。 xLSTl6YSXFix6JR1NKWq007xvmrBd6/F5q11xYYg2/CME6GvYXTbATsGdG6mHG+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