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有目标、干有方向、干有举措。水口镇把建立良性工作机制与示范带动紧密结合起来,既当好脱贫攻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又当好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实践者,通过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合力脱贫攻坚的良好工作局面。
一是建机制,强化保障。针对产业扶贫投入资金量大、涉及面广的实际,建立了省州总体调度、县级具体指挥、部门(镇)协作落实的工作机制。县级层面实行县委常委挂职负责制和部门定点包干责任制,委派一名县委常委担任水口镇党委第一书记,蹲点包干,不脱贫不脱钩;县、镇十余家部门(站所)500多名干部职工对全镇265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量化包保到人,实行周调度、旬督查、月推进,定期不定期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问题。
二是建台账,精准管理。水口镇建立村组产业发展总账,12个贫困村建立本村产业发展台账,摸清资源和产业家底,厘清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产业发展作战图,明确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产业名称、产业规模、项目资金、年收益、覆盖贫困户、实施进度等,确保2020年前各村贫困户都能实现产业脱贫。驻村帮扶干部建立贫困户产业增收明细账,每个结对帮扶干部负责对帮扶对象的产业情况进行登记,全面了解贫困户产业现状,提出帮扶措施,明确帮扶发展的产业名称、发展措施、收益和脱贫时限等。
三是建示范,引领带动。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培育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让其他贫困村、贫困户“有样学样”。现已建成标准化茶叶种植示范基地、生态猪养殖示范基地、海花草种植示范基地、劳动技能培训基地等4个基地。比如,2010年以来,在适宜茶叶种植的新光村建设标准化茶园,配套建设防护林、机耕道、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高起点、高标准发展生态茶叶产业,目前已发展为省级茶产业示范园,茶园面积1万余亩;引进龙头企业投入5000万元在洋方村建设生态猪养殖基地,圈舍建设和防疫达到国家标准,排放物实现零污染标准,品种上选择养殖黑毛猪,采取全熟食喂养方式,养殖周期在10个月以上,主打生态猪肉高端市场;引进龙头企业落户里中村建设海花草种植示范基地,建设规模为1万亩。
产有优势、产有特色、产有支撑。按照“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要求,水口镇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贫困户需求,从2016年起计划用3~5年时间,推进“五个一”行动计划,即建成1个10万亩省级茶产业示范园区、1个省级万亩海花草种植基地、1个10万头生态猪专供基地、1个5000亩中药材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每村有1个支柱产业,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产业发展广支撑,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
一是坡上有茶。水口镇常年云雾缭绕,气候、土壤等非常适宜茶叶种植,素有“高原茶乡·云上水口”美誉。全镇茶园面积从2007年的0.72万亩发展到10万余亩,其中可采茶园达5.2万亩,涉茶人口达1.1万余人。引进和创办茶企15家,培育涉茶农民专业合作社18个,其中,已建加工厂房10家,已取得“三品一标”涉茶企业、合作社8家,开通电子商务平台5家。在贵州省第四届斗茶大赛中荣获5金、3银、6铜、6优质20个奖项佳绩。
二是土中有药。引进龙头企业带动种植海花草和中草药,扩大种植面积,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目前,海花草种植初见成效,一期种植2000余亩已全面完成,第二期正有序推进。基地建成后,辐射带动12个村种植2万亩,带动贫困户786户3528人。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承包管理、合作分红等多种方式,贫困户人均年增收可达5000余元。引进药材公司发展白芪、白术等中药材种植,公司提供种苗、肥料,负责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群众负责栽种和管护,采用白芪、白术套种模式,以短养长(白芪三年才可收成,白术一年收成),收成后,公司按协议价统一回购。目前,种植面积3800亩,带动4个贫困村231户贫困户增收。
三是圈舍有猪。水口镇当地群众还保留着煮熟食喂养黑毛猪的生态养殖方式,出产的猪肉深受贵阳等城市居民的欢迎,近年来市场需求大幅提升,市场售价明显高于饲料猪的价格。黎平县对按要求生态喂养黑毛猪的贫困养殖户,按每个贫困人口补2头黑毛猪、每头猪补助1500元的标准给予养殖补助,2017年首期实施17个合作社5万头生猪产业扶贫项目,直接带动全镇2043户6877名贫困人口增收。
四是林下有鸡。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创建绿壳蛋鸡10万羽的茶园、林园饲养培训基地,按企业(公司)统一提供鸡苗、饲料、技术服务、疫苗药品、保价回收销售(五统一)管理模式“以养代训”,贫困户在养殖过程中通过学习培训成为养殖能手,实现脱贫致富。一年后养殖户离开基地自行发展,基地养殖户不断更新,使之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孵化园”,目前基地建设正有序推进。
五是棚里有菌。水口镇气候、土壤非常适宜食用菌的生长,水口普通野生菌在贵阳市场可卖到120元/公斤。2016年水口镇引进1家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农户(贫困户)+基地”的经营模式,由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产品由公司保价收购,带动贫困户发展。目前,在公司的带动下56户贫困户办起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湖南靖州、广西南宁、云南砚山等地。2017年产值近300万元,纯利润100余万元,户均产食用菌3300袋,每户增收达2万余元。
六是洞内有酒。水口镇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酿制泡糟酒的传统,其中苗族泡糟酒品位工艺独特,享有“苗家茅台”美誉,产品物美价廉,供不应求。2016年,水口镇扶持创办泡糟酒公司,采取“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村集体和农户(贫困户)通过水资源及土地入股,企业、农户(贫困户)、村集体按7∶2∶1比例分红。2017年预计产量10万公斤,年产值将达到760万元,年纯利润352.8万元。48户贫困户分红可达71.6万元,户均分红可达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