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 政府领唱

全面推行脱贫攻坚“43216”扶贫工作模式,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核心,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确保扶贫产业对所有贫困户实现全覆盖。一是先后制定出台《黎平县产业扶贫实施方案》《黎平县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十三五”规划》《黎平县“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性文件,确定产业扶贫发展方向、思路、目标和具体措施。二是鼓励县域涉农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积极申报“三品一标”认证,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建立镇、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严把质量关,逐步实现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截至目前,全县5万亩蔬菜基地获贵州省“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番茄、菜豆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山羊、肉兔获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和贵州省“无公害产地”认证,“贵草”牌牛奶获“贵州省著名商品”“贵州省名牌产品”称号。三是抢抓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契机,依托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微商等新型商业模式,成功引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做强“互联网+”销售平台优势,探索建立“互联网+山地旅游观光+精准扶贫”“农户+公司”“电商+扶贫”模式,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触网、上网,转变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支持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参加农交会、农博会、茶博会等大型展会,全力推动特色农产品“黔货出山”。目前,全县共建电商服务站140家,2017年上半年全县交易额达5.6亿元。四是支持农业企业连锁超市、配送企业及流通企业与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引导形成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控的生产销售局面。目前,与广州四家大型超市达成蔬菜、绿壳蛋鸡销售合作协议。

二 贫困户主唱

充分调动贫困人口创业积极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一是做“三变”的实践者。各村至少成立村级合作社1个以上,发动贫困户以土地、劳务劳资、林地等入股合作社,再由合作社集中入股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各类经济组织,推动土地(林地)整组、整村股份化流转,实行土地连片集中开发,促进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二是做“扶智”的主导者。紧紧围绕“实现需要产业扶贫的各贫困户户均参与一个产业,掌握1~2项脱贫致富的技能,实现户均有一项稳定增收的种植养殖业或其他第二、第三经营门路”的要求,引导贫困户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掌握致富手段,从根本上拔“穷根”。三是做就业的受益者。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依托轴承产业园、水晶产业园、家居产业园等一批精准扶贫转移就业示范基地,鼓励贫困群众到园区(镇)、企业等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如高新区轴承园区和水晶产业园务工贫困户共计364人,占总工人人数的15%,工资稳定在2500~8000元/月不等,均实现了稳定脱贫。

三 社企合唱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合作社的桥梁作用,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创新,以多种利益联结模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一是“企业+四金”收入模式,即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来增加农户“四金”收入模式。如基长镇济生公司和绿健神农公司发展铁皮石斛种植5000余亩,辐射带动季节性用工超过1000人,增加农户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收入、以苗入股分红收入、务工薪金收入和“特惠贷”入股分红收入。二是“三方占股”模式,即“龙头企业+村委会(合作社)+农户”入股三方分红模式。如青龙无患子公司在上司镇发展无患子种植基地1万余亩,其中公司占股56%、农户占股40%、村委会(合作社)占股4%,扣除种植管理成本后的纯利润按三方占股比例进行分配。三是“领管领包”模式。如颍梵公司在上司发展茶叶种植基地1.9万亩,“领管”,即将茶园分割成块,分别交由贫困户管护,按管护面积给予服务费;“领包”,即通过土地置换把贫困户的土地整合到茶园,并让贫困户参与管理、养护、销售等全过程,赋予农户自主经营权,创造经营性收入。四是“三三三制”模式,即“公司+村委会+贫困户”的“三三三制”利益分配方式。如春禄公司按“三三三制”利益分配机制,保底收入的1/3是贫困户的土地入股和扶贫资金入股的固定分红,1/3是精准扶贫户投入劳动力的务工收入,1/3是公司的技术指导和收购成本、农户的奖励、村集体经济收入,贫困户在自家田地种植水薹,每亩收入超过4500元,远超水稻种植效益。

四 村(社区)联唱

一是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在“党建+扶贫”工作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形成“村级党建‘125工程’+扶贫”工作模式,重点发挥党支部核心作用,突出抓好“一村一特一景”和村级公共服务建设。“1”,即通过选好支部书记、配强领导班子、建强党员队伍从而强化一个领导核心;“2”,即围绕产业发展和载体建设培育一个富民产业、建好一个活动阵地;“5”,即建设“邻里富、邻里学、邻里乐、邻里美、邻里安”和谐“五邻”幸福家园。如大力培育轴承产业,通过村党支部和企业支部密切合作以及党员联系贫困户,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台账,切实搭建起贫困户入企就业桥梁,促进贫困群众实现就业脱贫。

二是发挥专业村带动作用。围绕“一村一特一品”,大力发展专业村,重点扶持茶叶、中药材、水果、蔬菜、烤烟、生态畜牧业六大主导产业,厚植长期稳定增收产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三是发挥村级产业平台的载体作用。依托村级工业园发展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企业入驻,为贫困劳动户提供就业平台,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务工收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贫困群众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目前,全县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共543家。 OAEJV7HqVOPO2qLxVoh14fERiaJGiFZCKygRTYT/W9KCcoopwYf+muT+pVY7IpK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