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与发展步伐,可借鉴欧盟经验,编制大湾区旅游发展规划。第一,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统一组织编制高标准、可持续、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实际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旅游发展规划》,并将重点旅游项目、乡村旅游景点、休闲旅游区建设规划落实到线、细化到点,充分发挥规划在大湾区旅游合作与发展的引领作用。第二,加强已出台旅游规划的协调衔接,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旅游业深度和梯度的开发,促进各市旅游业错位化、联动化发展,形成步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大湾区旅游发展局面,发挥强大合力。第三,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各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现状水平,根据不同城市对比调整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方向和规划。第四,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重点景区、核心旅游项目治理规划的出台落地,明确景区开发主体,以稳定客流为目的,规范市场运营,实现资本与资源整合。同时,加强景区旅游项目规划储备,并把规划转化为年度计划,扎实推进,确保规划落实到位。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特殊的体制机制,在利用体制差异所产生互补优势的同时,必须突破这种差异对大湾区旅游业合作与发展的阻碍,建立联结三地的合作机制,加快旅游合作步伐。
第一,决策共商,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一体化合作机制。首先,建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旅游统筹协调机制
,鼓励三地积极行使旅游发展的管理职能,打破各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分割状态,消除要素流动壁垒和不正当竞争,从制度上保障大湾区旅游发展的合力。其次,建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企业战略联盟和旅游协会的成立,为大湾区旅游合作与发展提供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旅游政策咨询建议,实现多维创新突破。
第二,联合制定适用于粤港澳三地的行业标准。在三地旅行社执业资质和旅游从业人员专业资格跨区域互认方面,可借鉴欧盟经验,建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探索三地都可接受的、切实可行的认证标准,保证三地旅游从业人员自由流动,实现旅游人才优势互补以及旅游资源信息共享,保障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第三,促进人员往来便利化。一方面,扩大合作口岸综合通过能力,利用信息化、电子化等手段增设通关渠道,推进诚信快捷通关平台和自助查验通道建设。同时,加快推进口岸设施设备优化升级,提高口岸服务品质。另一方面,进一步简化三地出入境签证手续,优化“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大湾区内地九市“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扩大合作口岸“一地两检”和24小时通关适用范围,推广“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模式
,实施更快捷的通关流程,不断提高游客出入境便利化水平。
广东自贸区于2014年底正式获批。2018年,国务院发布《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要求广东自贸区到2020年实现“两区一枢纽”
的定位。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与发展要将广东自贸区作为重要创新试验平台,加快大湾区旅游业的开放进度。
首先,积极响应国务院提出的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港澳资旅行社,经营内地居民出国(境)(不包括台湾地区)团队旅游业务,进一步扩大对港澳旅游业的开放程度。其次,可率先在自贸区启动粤港澳三地电子支票联合结算试点,便捷化游客跨境消费支付方式,实现三地支付结算系统顺利对接。
最后,支持自贸区建设国际旅游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开放,带动旅游业发展。积极复制推广珠海横琴与澳门两地旅游业在客源互送、旅游信息规划合作、人才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借鉴横琴口岸与澳门24小时通关、粤港澳游艇在横琴自贸区先行先试的自由行、澳门单牌车便利进出横琴等加强珠澳旅游合作开放的措施。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的城市都有着各具地方特色的丰富资源,要明确不同城市在大湾区旅游合作与发展中的定位,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文化因素为依托,以交通设施为纽带,充分利用各市旅游优势推进大湾区全域旅游,加强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内部联系。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态势下,将优质资源进行高密性整合,形成各具特色的三大城市群旅游路线。
第一,形成香港—深圳—东莞—惠州城市群旅游线路。结合香港的中西合璧、深圳的滨海资源、惠州的山林温泉、东莞的人文旅游资源等旅游产品,打造国际化都市旅游主题公园、商务综合游、村落文化旅游、海滨休闲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同时,充分发挥深圳、香港对东莞、惠州旅游的辐射作用,带动东莞、惠州的旅游业发展,形成联动效应,合力打造世界级海滨旅游湾区和世界级商务休闲度假中心。
第二,形成广州—佛山—肇庆城市群旅游线路。广佛肇是广东著名革命老区之一,深入挖掘整合广佛肇红色旅游资源,包括革命遗迹和名人故居等,加大红色旅游路线开发力度,打造红色旅游品牌。首先,挖掘整理红色旅游资源,建立红色旅游项目库,健全红色旅游产品体系。
其次,广佛肇三市旅游局合作牵头,规划以岭南风情文化为依托的红色旅游路线,建立以广州为中心,辐射佛山、肇庆的旅游格局。最后,加大红色旅游宣传力度。深刻解读红色文化新时代内涵,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模式设计推广活动,提升广佛肇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第三,形成澳门—珠海—中山—江门城市群旅游线路。首先,澳门是旅游娱乐休闲之都,珠海是澳门游客出入集散地,应以珠澳旅游合作为支撑,借助横琴自贸区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岛的政策优势,发展海岛游、海岸度假休闲区等旅游项目,打造澳珠世界休闲游乐中心。其次,打造联合旅游路线。中山拥有“孙中山故居”的著名历史景点,江门以“小鸟天堂”著称,有着丰富的碉楼、温泉等优质资源。利用澳珠中江旅游资源互补优势,打造“澳门博彩娱乐游+大香山文化游+珠江海岛休闲游+历史村落游”的联合旅游路线
,将娱乐、民俗、生态、历史结合,推进澳珠中江旅游资源整合。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大数据平台,依托大数据进行理性决策,可借鉴亚太地区在推行“智慧旅游”模式方面的经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加强大湾区旅游资源共享。一是加强顶层引领。建立大湾区各城市政府旅游数据共享的统一标准和规范,优化治理机制,完善智慧旅游大数据标准管理平台,并对数据管理流程、应用效果评估、数据应用安全、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做出规定。二是夯实基础工程。各城市共同召开大湾区旅游数据采集工作推进会,建立旅游基础数据采集工作分组,负责各市旅游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筛选,以及与各市公安、旅游、交通等相关部门按时对接、协同合作。根据需求构建大数据共享平台和数据监测分析系统,包括旅游数据交互采集平台、游客数据分析系统、景区客流监测系统、景区智能自助系统等,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大数据平台基础工程建设。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大数据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加强与著名院校、权威机构、实力企业的合作,建立健全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型大数据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大数据高端应用型人才,推进大湾区旅游大数据人才智库建设。四是打造旅游新模式。以“大数据+大旅游”模式提高旅游服务精准度。在创建智慧景区试点基础上,配套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等智慧旅游应用,创新游客体验及消费模式,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大数据+文化”模式拓展旅游合作空间。寻找粤港澳大湾区风俗文化的精准契合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活化串联各市旅游特色民俗和历史典故,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感受。
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快速发展,可借鉴亚太地区加强旅游联合推广促销的经验,加大大湾区联合营销宣传力度,提高大湾区旅游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打造城市群旅游名片。
第一,促进旅游营销推广一体化。一是成立涵盖大湾区各市旅游、交通、互联网等多个行业的“粤港澳大湾区旅游联合推广营销联盟”,整合各城市旅游宣传资源和平台,形成营销推广合力,推动大湾区旅游由分散、独立的旅游营销逐步向城市群、全湾区旅游宣传推广转变,加强旅游信息的有效整合。二是实行“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首席信息员”制度,在各市旅游局、重点旅游景区等旅游单位聘用首席信息员,发挥首席信息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形成旅游信息宣传合力,实现信息互通共享,营造大湾区旅游宣传营销的浓厚氛围。
第二,拓宽渠道强化旅游宣传推介。一是组织参加宣传推介会。加强与国家级景区、各市旅行社、旅游商品大企业的对接合作,积极组织各市旅游部门、旅游企业报名参加各类博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等宣传推介会,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宣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品牌。二是依托网络宣传推介。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叉使用,加大大湾区旅游宣传广告的投放力度,充分利用旅游网络营销平台发布大湾区最新旅游动态、旅游画册、旅游宣传片,做到旅游宣传有空间、广覆盖。
第三,丰富大湾区节会宣传。充分挖掘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旅游产品和民间民俗文化,举办以“食在广东”为主题的美食文化节,以“岭南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等为主题的民俗文化节。同时,精心策划推广具有标志性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品牌,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媒体推广的方式,实现宣传的聚合效应和放大效应,提升大湾区旅游品牌知名度。
多中心空间布局模式与点轴空间布局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开发模式,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的大湾区旅游发展格局,促进全域旅游快速发展。
第一,针对极点带动。强调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的四大核心城市,带动其余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一是强调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旅游枢纽作用,利用香港在海陆空和铁路方面跨境联系优势,加强与深圳、东莞、惠州的旅游合作,推广“一程多站”行程,打造多元化的旅游目的地。二是打造澳门成为世界休闲旅游中心。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在落实国家旅游规划过程中,争取为澳门量身定制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政策。其次,推进澳门与内地的全方位合作,发挥澳门旅游优势作用,利用推进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和珠海国际商务休闲区建设的新契机,探索粤澳旅游合作新模式。三是强调广州作为国际都市的引领作用,拓展广州市旅游功能区,利用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交通枢纽优势,发挥“旅游+”强大的渗透力,发展具有多功能、多层次、全领域特点的旅游业。四是强调深圳作为创新创意之都的引领作用。鼓励深圳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文化创意、艺术体验等新兴旅游业态,利用国家旅游局海外办事处平台扶持深圳继续开拓欧美和日、俄、印等重点市场,扩大深圳旅游业规模。
第二,针对轴带支撑。依托快速交通网络以及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大湾区旅游业发展轴带。完善港深莞穗核心轴建设以加强东西联动,带动西岸次轴大湾区联通空间重构,并在核心发展轴和珠江西岸次轴的融合发展下扩大大湾区辐射范围,统筹协作推动空间由多中心转向网络化。发挥港珠澳大桥与南沙大桥作用,加快建设深(圳)惠(州)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优化完善港深、澳珠的路网规划衔接,促进东西两岸旅游业协同发展。
第三,针对辐射周边。强化惠州、珠海、东莞等七市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在旅游业上的互动合作,充分利用市场推动力,促进中心城市更多旅游资源和要素向大湾区其余七市的流动,加强对周边城市特色旅游小镇、滨海旅游、农村旅游等旅游项目的带动作用,引领珠江东西两岸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新业态,可借鉴环渤海地区在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方面的经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品结构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等复合型方向转变,构建全面化、多样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第一,海洋旅游,加快开发“海洋—海岛—海岸”立体旅游格局。一是海岛旅游,挖掘丰富多样的海岛资源,探索开发以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无居民海岛,突出生态资源优势,在利用海岛自然生态资源基础上发展生态体验、自然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二是邮轮旅游,加快香港、深圳、广州国际邮轮港建设,增加国际邮轮航线,打造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探索澳门与大湾区周边城市国际游艇旅游路线,创新跨境旅游产品。三是海上旅游路线,推进粤港澳近海旅游圈建设,增设海上精品旅游路线。
第二,文化创意旅游。发挥港澳中西文化交会、广东广府、岭南等传统文化的优势,开展文化创意游。详细梳理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历史社会价值,开展文化资源调研,强化各市文化资源的关联性和故事性,设计历史文化街区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等文化旅游线路。同时,加强建设文化主题公园、文化创意园区、旅游影视基地等新型业态,丰富大湾区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第三,乡村旅游。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美丽乡村治理行动,挖掘肇庆、江门、东莞等乡村民俗文化,保留地域特色,创新旅游体验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观光旅游休闲相结合,开发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模式。
第四,研学旅游。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存建设、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等建设主题鲜明、体验丰富的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推动研学旅游产品研发,创新研学旅游品牌培育,规范研学旅游服务管理。
旅游业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具有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优点,是拉动大湾区内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以旅游业为中心,加强与农业、工业、商贸、互联网等相关产业行业的横向融合,延长旅游业链条,激活大湾区旅游发展活力,释放旅游经济发展红利,开辟旅游发展新空间。
第一,旅游与农业融合。强化大湾区内农村旅游规划引领,加大交通、住宿、餐饮等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休闲游、生态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创新特色民宿、民俗活动设计,打造粤港澳绿色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和集散观光基地,发展不同类型的农村农业旅游综合体。同时,支持和引导当地农民、返乡农民工、专业技术人员等开展乡村旅游项目,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带动农村发展、农业升级、农民增收。
第二,旅游与工业融合。积极打造大湾区“观光工厂”旅游模式,开发工业科普旅游、工业科技体验旅游等工业旅游线路,展示工业发展文明成果,促进工业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研究开发休闲游、户外游等旅游用品,加快培育大湾区旅游装备制造业;依托大湾区各城市的知名工业企业,优化旅游工业园区和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布局,积极延伸“旅游+工业”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做大旅游业规模。
第三,旅游与商贸融合。培育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水平企业,加大对特色旅游商品、老字号商品的营销推广力度;弘扬广东美食文化,打响名食品牌,加快建设具有餐饮、购物、娱乐功能的综合性旅游聚集区;鼓励特色优质旅游商品进驻大湾区沿线旅游购物区,增加免税商品购物店的设立,提高游客旅游消费意愿。
第四,旅游与互联网融合。积极拓展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管理、旅游营销和旅游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旅游城市、景区和企业;培育以智慧旅游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利用互联网服务与管理手段提高经营效率,通过网络宣传、网络营销促进旅游商品销售,实现企业增收,提高大湾区智慧旅游知名度。同时,借鉴成功经验整合大湾区上下游及平行旅游企业资源,壮大在线旅游平台企业数量规模,扩大旅游业新业态圈,推动“旅游+互联网”跨产业融合。
在粤港澳大湾区游客数量增长、出游时间更加集中、出游形式更趋多元的形势下,为促进大湾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可借鉴环渤海地区在净化旅游市场环境方面的经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湾区旅游设施配套能力,规范大湾区旅游市场秩序,营造和谐、有序、安全的旅游环境。
第一,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一是构建高标准旅游服务体系。提高大湾区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体验中心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建设集旅游咨询、旅游购物、快捷餐饮、旅游体验等服务于一体的大湾区旅游服务区,完善信息咨询、产品营销、综合服务等功能,推动全域旅游服务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二是加快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大湾区星级酒店和地方旅游餐饮设施,加强大湾区旅行社间的业务联系能力,全面提高大湾区旅游承载能力和服务质量。三是完善“快行慢游”的路网体系。结合大湾区滨海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等旅游模式,设计旅游专线、乡村绿道、自行车慢道,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第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一是规范旅游市场,以“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为主
,净化大湾区旅游市场环境。将大湾区十一个城市纳入诚信企业“红名单”制度范围
,加强对大湾区旅游市场的联合监管,加大对“不合理低价游”“非法港澳游”等存在消费欺诈、强迫购物、擅自变更旅游行程等违法行为的执法检查力度。同时,提高联合处置旅游突发事件和旅游投诉的工作效率,完善旅游纠纷处置机制。二是要加强对景区、旅行社等相关行业从业者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杜绝资质不够的企业、从业人员进入旅游市场。同时引进国际高水平旅游人才、带动大湾区旅游人才“走出去”“引进来”,学习旅游业发达国家先进的运营管理理念和经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1]
粤港澳入境基尼系数
,其中,
y
i
是
i
城市入境过夜游客数占粤港澳大湾区入境过夜游客总数的比重,按照升序排列,即
y
1
<y
2
<…<y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