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淡安先生(1899~1957年)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针灸医学家和针灸教育家,曾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著有《针灸治疗实验集》《中国针灸学讲义》等数十种针灸书籍,创办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及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业杂志——《针灸杂志》。他以发扬祖国之针灸绝学为急务,为清末至民国备受摧残之针灸医学的复兴而呐喊,使湮没不彰之祖国文化遗产得以渐广流传,是一代针灸宗师。
承淡安先生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墅镇承门世医家庭,祖父凤岗公精于儿科,名驰遐迩;父乃盈公内、外、儿科并举,尤擅针灸。承淡安少从父学,尽得其传;又从同邑名医瞿简庄先生学习中医内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承淡安参加了上海中西医函授学校学习,初步掌握了西医的诊疗方法。1923年,承淡安由沪返乡,采用中西两法行医。当他目睹父亲针到病除、灸至病消,特别是父亲用针灸治好自己经年不愈的腰疼后,深感针灸治病简、便、验、廉,遂专心研究针灸医术。1925年独立挂牌行医后,先后在江阴、苏州等地行医,以针灸为主诊疗疾病,活人无数,享有盛名。
自1822年,清道光皇帝认为“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下令在太医院内永远废止针灸一科,针灸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包括针灸在内的祖国医学受到进一步冲击。承淡安目睹针灸疗法濒于湮灭,遂以复兴绝学为己任。面对当时针灸医师奇缺、学术空气停滞不前的现状,他以培养针灸人才为根本,于1931年6月出版了《中国针灸治疗学》。该书删繁就简,既遵循传统针灸理论,又大量引入近代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知识,并辅以腧穴定位的照片绘图,使得全书既浅显易学,又切合实用,一经刊出,即深得医界同行的赞许。由于申明凡购买此书者,即免费解答书中疑问,因而引起各地读者极大兴趣,要求跟随学习针灸者纷至沓来。在此基础上,承淡安创立了以研究针灸学术、推动针灸复兴为宗旨的针灸函授机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
随着要求入社参加学习人员的不断增加,承淡安感到亟须构建一条使各期、各地学员与研究社保持联系的公开渠道,以便就学员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难题作统一解答,并及时发布研究社的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一公开的联系渠道,向社会阐明研究社推广针灸、复兴绝学的鲜明宗旨;要通过这一公开的联系渠道,引导和帮助研究社社员交流学习心得和临床体会,逐步深化对针灸的研究和理解,不断增强振兴针灸的信心;要通过这一公开的联系渠道,向社会介绍针灸医术的科学性,使更多的社会民众能正确认识针灸、接受针灸。而要实现上述诸项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创办一份专门的杂志——《针灸杂志》。
创刊于1933年10月10日的《针灸杂志》,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业杂志。设论文、专载、杂著、社友成绩、问答、医讯(后改为“社讯新闻”)等栏目。其中“论文”栏登载关于针灸的言论;前人针灸遗著或近人针灸新作,往往篇幅较长,分期刊载于“专载”栏;短篇针灸论文或针灸治疗过程中的新发现,列入“杂著”栏;各地研究社成员提供的针灸验案报道,归入“社友成绩”栏;“问答”栏则主要回答学员关于针灸的各种疑问,以及答复病家有关治疗方法的咨询;“医讯”栏载录各地医界新闻,特别是关于中医界或研究社本身的新闻。除“医讯”外,其他各栏每期都有相应文章刊登。创刊之初,文稿以社友成绩栏所占比例最大,自第2卷第1期(1934年10月10日出版)起,逐步增加了论著专载及医学研究的内容,提高了杂志的医学理论水平。
创刊之初,《针灸杂志》为双月刊。随着研究社业务的快速发展,研究社社员人数迅速增加,加之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社员对《针灸杂志》认可度的不断提高,来稿量大增。同时,研究社业务的快速发展也要求能更加及时地把研究社的工作动态向社员乃至社会反映,因此,自第3卷第1期(1935年10月10日)起,《针灸杂志》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同时增设“秘术公开”栏,鼓励社员把大量隐藏于民间的针灸秘方公布于众,以此促进针灸疗效的普遍提高,扩大针灸的社会影响,加速针灸复兴进程。
《针灸杂志》在页码编排上颇费匠心,不以各期为编排单元,而以每卷同一栏目为编排单元。如某卷“专载”栏第1期编码至第10页,同卷第2期“专载”栏则从第11页开始。这种编排方法,可以方便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将同一栏目登载的内容单独装订成册。如将若干期“专载”栏内容单独装订,就是一本针灸专著。
《针灸杂志》最初由承淡安独力承担编辑工作。随着研究社经济状况的好转,加之承淡安萌生了东渡扶桑考察日本针灸发展情况的念头,所以,自第2卷第1期起,《针灸杂志》的编辑工作移交谢建明负责,直至1937年8月因日寇侵华战争爆发而停刊为止。停刊前夕,《针灸杂志》已在中医界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每期发行量接近4000册,这在当时国内医学杂志中算是相当可观的发行量了,且发行范围远及中国香港、南洋以及英、美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被不断摧残的风雨飘摇的环境里,在各种中医刊物层见叠出且绝大多数普遍“难以推广,难以久行,不到周年半载,便要寿终正寝” 的背景下,《针灸杂志》何以能取得如此引人注目的成绩呢?
鲜明的办刊宗旨是《针灸杂志》成功刊行的根本。作为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舆论阵地,《针灸杂志》的创办宗旨不是简单地为了赚取利润,而是通过“介绍针灸术的真理,和阐扬其学术,直接是谋针灸复兴,间接是解除民众疾苦” 。这样一份与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设立宗旨一脉相承的公心,这样一种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在20世纪前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针灸医术几近衰亡的特定历史事实面前,应该说是具有很强的号召性和现实意义的。
想读者之所想的办刊指导思想是《针灸杂志》成功刊行的关键。根据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的要求,凡有志于研究针灸学术、年龄在20岁以上、文字清通者,均可入社,这就使得社员成分既有市井百姓,也有官宦商贾、儒子世医,文化知识特别是医学知识参差不齐。各人学习目的也不尽相同:或为谋生而习一技之长;或为自我保健养生,防病治病;或为锦上添花,丰富临床医疗手段。《针灸杂志》尽量照顾各层次社员需求,文言、白话兼收,内容上既有对临床医疗极具指导价值的验案汇编、秘术公开栏目,也有具有一定理论色彩的论文、杂著。此外,将罗兆琚所著《实用针灸指要》《外科针灸学》、日本坂本贡所著《灸科学》,门人弟子根据承淡安及研究社其他教师的笔记、讲稿、心得合编而成的《针灸薪传集》等诸多针灸著作在《针灸杂志》中连载刊登,使杂志物超所值。特别是本着提倡学术、公开研究的思想,把承淡安从日本寻回、已在中国失传的《十四经发挥》,在第3卷第6期专刊全载,更赢得读者的齐声赞叹。此外,研究社还刊登广告,重金收购针灸古本名著,公之于世;设立读者服务社,推荐并代购研究社内外出版发行的各类医学书籍;等等。这些举措,无一不是设身处地为读者考虑的体现。
精益求精的编辑态度是《针灸杂志》成功刊行的动力。居安思危的编辑们总是努力寻求从形式到内容上的突破,希望以常办常新的面目、越办越精的文章赢得读者持续的认可。如在形式上从纯文字逐步发展到图文并茂,在内容上从以验案报道和阐释古意为主到关注从西医生理学、病理学角度研究针刺效果的进展情况,并报道针灸在国外发展状况。为提高文章质量,从1935年11月起,《针灸杂志》还特聘黄竹斋、周柳亭、杨华亭、沈波涵、卢觉愚、李健颐、祝春波等十余位针灸名家为特约撰述人,经常为杂志提供文稿。这十余位针灸名家,文章学理俱臻上乘,学贯中西而复精研针灸。他们的加入,无疑对提高《针灸杂志》的质量大有裨益。《针灸杂志》还主动征求读者们的批评意见,心意之诚正,语词之恳切,令读者为之所动。
拥有一支忠实的读者队伍是《针灸杂志》成功刊行的基础。《针灸杂志》的发行对象是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社员及关心、支持针灸发展的社会各界同人。在复兴针灸的旗帜下,这些志同道合的社会各界人士,如对待自己的赤子婴儿一样,给予《针灸杂志》以真诚的呵护,积极订阅,踊跃投稿,主动向他人介绍针灸、推荐《针灸杂志》,使《针灸杂志》的影响与日俱增。同时,无论函授社员还是面授社员,凡能按章缴纳社费(新入社缴费2元,以后每年1.5元)一律赠阅《针灸杂志》的规定,也较好地稳定了读者队伍。
蓬勃发展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社务是《针灸杂志》成功刊行的保证。在承淡安苦心经营下,研究社越来越为社会所认可,诸多学员在当地中医考试中折桂,更多学员被病人赠以锦旗匾额。特别是1935年底,研究社向中央国医馆申请注册备案获得成功,保证了此后研究社培养的学员都能顺利获得国医馆盖章认证的毕业证书,从而大大增强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使之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针灸人才培育机构,其规模和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中医教育机构中皆臻一流。研究社事业的顺利发展,不仅吸引了更多新学员入社,而且每位针灸从业人员都以曾参加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学习而自豪。最为典型的是南京学员王敷荣,1935年10月参加南京市第六届国医考试获针灸科首席后,仍以遗失研究社证章为憾,请求补发。学员对研究社的认同感由此可见一斑。而这份普遍的认同感又对稳定《针灸杂志》读者队伍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保证作用。
《针灸杂志》的创立,对于推动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工作的蓬勃开展,对于针灸医术在华夏大地的广泛传播,对于研究和弘扬针灸学术、培养针灸人才、促进针灸学术交流、振兴针灸事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推动作用。1951年,承淡安先生曾在苏州复刊《针灸杂志》,但时代变迁,复刊后的《针灸杂志》影响远不及当年。一年后,复刊的《针灸杂志》更名为《针灸医学》,直至1954年承淡安赴南京出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校长而最终停刊。
参考文献
[1]谢建明.编辑者言[J].针灸杂志,1936,3(12):2.
[2]承淡安.发刊词[J].针灸杂志,193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