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近现代汉译日本针灸医籍述要

刘科辰 张树剑

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期,我国针灸学者为谋求学术进步翻译了一批日本针灸医籍。这部分医籍对我国近现代针灸理论、临床、教育等方面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已有学者对此类医籍有所关注,如张建兰、张树剑 对民国时期针灸医籍进行了分类整理,其中收录汉译日本针灸医籍16种,并对部分医籍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王勇、黄龙祥 以腧穴解剖为线索,阐述了民国早期针灸医籍与汉译日本针灸医籍之间的联系;李素云的《解读的异化——西学影响下的针灸理论演变》 以及《近代针灸理论演变中的西医影响研究》 两文则涉及汉译日本针灸医籍对我国针灸理论的影响。不过,至今少有汉译日本针灸医籍的专门整理研究。笔者系统梳理了近现代(1912~1960年)汉译日本针灸医籍,并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分类考察。

1 汉译日本针灸医籍种类及版本

笔者查阅《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并通过各地图书馆检索,共考察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25种,见表1。

表1 汉译日本针灸医籍25种

表1 汉译日本针灸医籍25种-续表

2 汉译日本针灸医籍内容述要

上述医籍中《高等针灸学讲义·解剖学》《高等针灸学讲义·生理学》为西学教材,分别论述了西医的解剖学与生理学。其余医籍内容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其一,阐述针灸机制,主要介绍针灸实验及研究成果;其二,阐释基础理论,侧重讨论“经络”“腧穴”理论;其三,论述针灸临床,着重介绍诊断法、刺灸法与病症治疗。

2.1 针灸机制研究

汉译日本针灸医籍中《温灸学讲义》《高等针灸学讲义·针治学、灸治学》《灸法医学研究》《灸科学》《针术的近代研究》等医籍涉及针灸机制相关内容。

2.1.1 针术机制研究

对于针术机制的论述主要见于《高等针灸学讲义·针治学》与《针术的近代研究》。《高等针灸学讲义·针治学》主要从神经生理角度阐述了对针术的认识。书中介绍了冈本爱雄的“刺激电气说”、大久保适斋的“电气刺激说”和三浦谨之助的“刺激变质说”;将针的生理作用归为“兴奋作用”“制止作用(镇静或镇痛作用)”“诱导作用”;讨论了针刺对于身体的影响,并从神经生理的角度着重介绍了针刺的介达作用(反射作用)。书中认为“气”为“神经”颇有新意。相比之下,《针术的近代研究》有关针术的论述更为详细,本书将日本明治至昭和年间有关针术的实验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别介绍了大久保适斋、三浦谨之助、藤井秀二、水野重原、石川日出鹤丸等人的研究成果。书中阐述了针刺与神经生理、血液等的联系,认为针刺效应是基于对神经系统(尤其是“植物神经”)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讨论了针术对于肠蠕动、神经兴奋性、血管、肌肉等的影响,并着重论述了与针术有关的神经生理学研究,如“内脏的感觉”研究、“传入性内脏感觉的传导径路”研究、“皮肤压、植物性神经反射”研究等。

2.1.2 灸术原理研究

有关灸术原理的阐述可见于《灸法医学研究》、《灸科学》、《高等针灸学讲义·灸治学》和《温灸学讲义》。原志免太郎著的《灸法医学研究》是一本灸法实验集。书中分别论述了施灸后局部组织、血管、细胞的变化;施灸对于白血球、红血球、血糖浓度、血液凝固时间等的影响;施灸对于结核动物的治疗倾向,并单独讨论了对“火伤毒素”的研究,发现施灸后,局部蛋白会发生异常分解,产生一种“火伤毒素”,继而引起人体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提出“灸法之本态”,认为灸是一种蛋白体疗法。原志氏的研究在当时应是受到关注的,《灸科学》《高等针灸学讲义·灸治学》等医籍均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引用。坂本贡的《灸科学》为灸学专论,书中提出了“灸之医治作用”与“灸之健体作用”,并将有关灸术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总结,分别论述了“灸”对于“血管”“血压”“肠蠕动”“疲劳曲线”“赤血球及血色素”“白血球”“血清”“补体作用”“免疫体发生”“血液凝固时间”“血糖”“局部组织”“结核动物”等的影响,其中包括樫田十次郎、原田重雄、后藤道雄、青地正皓、时枝薰、原志免太郎等人的研究成果。《高等针灸学讲义·灸治学》则将上述研究进行了概括,提出“灸之生理作用”“灸之刺激作用”“灸之体健及病体作用”,分别讨论了“灸”对于“血液”“血管”“血压”“肠蠕动”“吸收作用”“神经系统”的影响,“灸”与“蛋白体”疗法,并将灸的作用归为“诱导刺激”、“直接刺激”与“反射刺激(又名介达刺激)”三种。类似的,《温灸学讲义》亦从神经生理的角度对灸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讨论,但是该书将灸作用归为“诱导”“兴奋”“镇静”“食菌”四个方面,与《高等针灸学讲义·针治学、灸治学》稍有区别。

总体来说,汉译日本针灸医籍有关针灸原理的论述,已打破应用传统“气血”“经络”等学说进行阐释的方式,书中多以西医医理解读针灸机制,较少运用传统理论进行解读。这种提法引起了彼时我国针灸学者的广泛关注,诸如针的生理作用之“兴奋作用”“制止作用(镇静或镇痛作用)”“诱导作用”,灸的刺激作用之“诱导刺激”、“直接刺激”与“反射刺激(又名介达刺激)”等内容被屡次引用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期针灸著作之中。

2.2 基础理论阐释

“经络腧穴”作为针灸理论的经典概念历来为针灸学者们所重视,汉译日本针灸医籍中不乏与其有关的论著,如《经络之研究》《经络治疗讲话》主要论述了经络相关知识,《高等针灸学讲义·经穴学、孔穴学》《十四经经穴图谱》《经穴主治症的研究》《针灸经穴概要》则为腧穴专著,其他医籍如《最新实习西法针灸》《高等针灸学讲义·针治学、灸治学》《针灸秘开》《针灸临床治疗学》《针灸真髓·泽田派见闻录》《针术的近代研究》等亦对经络腧穴理论有所涉及。

2.2.1 论经络

长浜善夫、丸山昌郎著的《经络之研究》系统论述了针刺人体某些部位后产生的感觉传导研究,并阐述了其对“经络”的理解。书中分别记录了在人体“井穴”“背俞穴”“募穴”“五输穴”等处进行针刺刺激后产生的异常感觉及其传导路径,发现这种感觉传导路径与经络循行基本一致。该书把这种异常感觉称为“针响”,将“针响”的轨迹称为“感觉圈”,并把这种感觉传导现象称为“循经感传现象”,认为“感觉圈”的发生即是“经络”。在对“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中,还找到一些“新经络”“新经穴”,如“膈腧经”“八俞经”“第二阳池”“中泽”等。其研究成果被赤羽幸兵卫继承,与之相关的研究可见于赤羽氏著的《知热感度测定法针灸治疗学》。

间中喜雄等的《针术的近代研究》亦对“经络”概念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经络’就是见于植物神经系紧张力分布状态的‘机能曲线’”,“(中国古代的)‘经络’概念把事实的记载与说明的抒述混淆在一起”,所以不利于从科学上来解决“经络”是否实有其物的问题,于是提出“经络现象”以强调“经络”是客观存在的。书中将当时有关“经络现象”的报告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长浜氏等的“循经感传现象”与赤羽氏的“赤羽氏现象”。该书还着重介绍了石井陶白的观点,石井陶白认为经络是“综合发生系统”,即“肌、骨、内脏、循环系、神经系等一切系统都以浑然一体的姿态,在营着生命、生活活动的。经络就是综合这一切解剖系统来经营生活的综合系统”。

《经络之研究》《针术的近代研究》,或以“经络现象”论证“经络”确实存在,或将“经络”与神经等西学比附,试图运用较为科学的方法以剖析“经络”内涵。

相比之下,《经络治疗讲话》对“经络”的论述则显得较为传统。本书主要介绍了与“经络”相关的基础知识,译者自序中将本书内容进行了总结:“此编所述,盖其用古井先生与T君假名,就经络治疗作问难之讲录,举凡经络、脏腑、营卫、气血、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要旨,以及五行之生克,四诊之精微,治证之大纲,补泻之要点,诸有关经络问题之基本学识,均有所概述无遗”。该书多从“气血”“营卫”等角度阐释“经络”,对“经络”的论述偏于传统。

2.2.2 论腧穴

《高等针灸学讲义·经穴学、孔穴学》为腧穴专著,全书分为“经穴学”和“孔穴学”两部分,“经穴学”主要按照部位(如头部、胸部、背部等)介绍了十四经穴的“位置”、“解剖的部位”、“疗法(刺灸法)”和“主治”;“孔穴学”将原有经穴进行了删除,只保留了十四经穴约三分之一的内容(从354穴中选出120穴定为“改正孔穴”),并按照部位介绍了各腧穴的定位;书末阐述了有关“海氏带”的内容:“海氏带者,言其人体内之疾病,关联身体某部分,而来神经过敏之现象,因感其部之疼痛,而起痉挛等而作也。于内脏疾病起时,其脏器相当于一定之皮肤面,而生知觉过敏。”提出经穴的部位与“海氏带”最高过敏点一致。

本间祥白的《经穴主治症的研究》主要讨论了十四经经穴的主治,其另一部著作《十四经经穴图谱》属于腧穴图谱,在勾勒腧穴时加入了精细的解剖。同为腧穴专论的《针灸经穴概要》,其内容就显得比较全面。本书首论“穴”的分类、位置与取穴方法,将“穴”称为“刺激点”,并将“穴”与神经、血管、“海氏带”最高过敏点进行了比附。在各论中按照十四经顺序详细论述了十四经经穴的“部位”、“取穴法”“主治症”、“刺灸”、“解剖”和“备考”(注:“备考”主要将各个医家或一些经典著作对该腧穴的认识进行了总结),并将“解剖”再分为“肌肉”“血管”“神经”三方面介绍,内容翔实。

此外,还有一部分医籍亦对“腧穴”进行了讨论,且颇具特点。《最新实习西法针灸》是目前已知最早翻译出版的汉译日本针灸医籍,该书在论述腧穴时单独列“解剖”一项,较早将解剖知识引入腧穴描述。

《高等针灸学讲义·针治学、灸治学》论述腧穴时将其描述为“中枢点”,强调了腧穴部位的神经解剖,将头部、胸腹部、上肢、下肢各处与神经解剖对应的腧穴进行了逐一论述。玉森贞助的《针灸秘开》将十四经经穴进行了删除,选取其中一部分定为“玉森天心派使用十四经经穴”,介绍各经穴的定位。代田文志的《针灸临床治疗学》和《针灸真髓·泽田派见闻录》论述了代田氏师父泽田健先生的用穴感悟,书中详细论述了泽田氏常用穴位的主治,提出“经穴移动”的观点,强调穴位处的触诊,并介绍了泽田氏创立的新穴,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2.3 针灸临床治疗

汉译日本针灸医籍中涉及临床的著作颇多,如《温灸学讲义》《最新实习西法针灸》《高等针灸学讲义·病理学》《高等针灸学讲义·诊断学、消毒学》《高等针灸学讲义·针治学、灸治学》《百法针术》《中风预防名灸》《灸科学》《针灸秘开》《针灸处方集》《(最新)针灸治疗医典》《灸点新疗法》《知热感度测定法针灸治疗学》《针灸临床治疗学》《针灸真髓·泽田派见闻录》《针术的近代研究》等,主要论述了诊断法、刺灸法与病症治疗。

2.3.1 述诊断方法

《温灸学讲义》主要介绍了“问诊”、“望诊”(望体格、肤色、步态等)、“接诊”三种,其中“接诊”又分为“视诊”(视皮肤“黏膜”溃疡发疹之有无)、“触诊”、“打诊”、“听诊”、“查血查尿”等,以西医的内容为主。与之相似,《高等针灸学讲义·诊断学、消毒学》论述了9种诊断方法,分别为“问诊法”、“望诊法”、“检温法”、“检脉法”、“检尿法”、“腹部诊断法”、“打诊法”、“听诊法”与“皮肤诊断法”。《知热感度测定法针灸治疗学》系统论述了赤羽氏发明的“知热感度测定法”,该方法主要通过测定并对比患者四肢末端的热觉敏钝以指导疾病诊断与治疗。代田文志著的《针灸临床治疗学》结合“泽田派”的临床经验,讨论了望、闻、问、切四诊,其中较有特色的是切诊里的“腹诊”、“经络诊”和“压诊”。《针术的近代研究》在其“针术的诊断学”中将诊法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述有“海氏带”“压诊法、撮诊法”等内容,阐释了“海氏带”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并分别介绍了“胸部压诊”“腹部压诊”“臀底部压诊”“胸部的撮诊”“腹部的撮诊”等诊断方法,注重对患者触压觉的考察,将其敏感点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3.2 述刺灸法

杉山和一著的《百法针术》为针法针术专著,书中述有“管针法”与112种“杉山流”术式(如“雀啄针术”“随针术”“散针术”“发散针术”等)。《高等针灸学讲义·针治学》论述了针术的种类、针刺的“适应症”“禁忌症”等内容,述有“捻针法”、“打针法”、“管针法”和“小儿针法(皮肤针法)”,讨论了16种“押手”、7种“基本针刺手法”,并引用了部分《百法针术》的内容,介绍了“雀啄术”“随针术”“发散针术”“细捐针术(又名诱导术)”等5种针术。《针灸秘开》则介绍了“捻针法”、“管针法”、“打针法”、“皮肤针法”和“散针法”。赤羽幸兵卫著的《知热感度测定法针灸治疗学》介绍有“皮内针法”。《针术的近代研究》在其“针的用法”一节中介绍了“管针”、“小儿针”、“鍉针”、“燔针”(灸温针)、“行针”(置针)等内容。

有关灸法的讨论主要见于下列医籍。《温灸学讲义》主要介绍了无瘢痕灸法,讨论了无瘢痕灸的“目的”“适应症”“禁忌症”等内容。《高等针灸学讲义·灸治学》论述了灸的种类,介绍了“有瘢痕灸”、“无瘢痕灸”与“特殊灸”,并讨论了灸术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艾炷的大小等问题。《灸科学》在总论里分别介绍了艾叶的“起源”“性状”“制法”“保存法”,“艾炷的大小”与“壮数的多少”;在各论中论述了灸术的“适应症”“禁忌症”等内容。

2.3.3 述病症治疗

《中风预防名灸》专门讨论了与中风病相关的艾灸治疗,该书主要论述了中风发作时的应对措施与中风预防之灸法运用,在其“附录”部分还讨论“肋膜炎”“肺病”“寝而小便”“慢性淋病及膀胱病”“睾丸炎”“齿痛”“瘰疬”“头痛”等8种疾病艾灸疗法,并介绍了“长寿”与“孕子”的灸疗处方。《灸点新疗法》主要论述了与灸疗相关的知识,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讨论了“子宫内膜炎”“癔病”“神经痛”“神经性胃痛”等74种疾病,在每种疾病下分别论述了该病的“病因”、“病状”、“护理”和“灸点”(灸疗方法);第二编以小论文的形式探讨了一些医学问题,如“精神对于疾病的影响”“土地与健康”等;第三编单独论述了“水治疗法”相关内容。《最新实习西法针灸》亦对临床治疗进行了讨论,本书按“消化器病”“传染病”“全身病”“呼吸器病”等将疾病分为七类,讨论了各种疾病的“原因”、“诊断及证候”、“预后”和“治法”。与之相似,《温灸学讲义》按“脑神经系病”“消化器病”“呼吸器病”“血行器病”等分为九类,载有疾病101种,讨论了各个疾病的“原因”、“证候”、“经过”、“预后”和“取穴”;《高等针灸学讲义·病理学》将疾病分为“呼吸器病”“消化器病”“泌尿器及生殖器病”“血行器病及心脏病”等十一类,载有疾病166种,讨论了各种疾病的“原因”、“症候”、“预后”和“主治要穴”。另外,《高等针灸学讲义·消毒学》在书末对10种传染病进行了讨论,如“肠窒扶斯”“拍拉窒扶斯”“发疹窒扶斯”“赤痢”等。

与上述医籍相比,代田文志的《针灸真髓·泽田派见闻录》与《针灸临床治疗学》和赤羽幸兵卫的《知热感度测定法针灸治疗学》的特色更为突出。《针灸真髓·泽田派见闻录》为代田氏将十几年来于日本针灸名家泽田健先生日常治疗时的所见所闻随时笔录,以见习笔记的形式整理而成,书中详细记载了泽田健先生独特的临床诊疗思想。《针灸临床治疗学》分为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系统介绍了“泽田派”的整体疗法、腧穴应用、穴位诊断、常见病对症取穴、治疗方法等内容;各论收录了著者本人自1927年至1942年间所医治的数万患者中疗效显著的病案,按“循环器病”“呼吸器病”“消化器病”“泌尿器病”等西医的分类方式论述了各个病案的诊疗过程。

《知热感度测定法针灸治疗学》主要介绍了赤羽幸兵卫发明的知热感度测定法与皮内针法,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平衡作用”“天平现象”等理论,并载有诸多图表说明与详细的病案内容。

还有一部分医籍论述治疗时仅有疾病名称与针灸处方,未讨论其他内容,如《针灸处方集》和《(最新)针灸治疗医典》。《针灸处方集》是合译日本松原四郎平的《针灸临床治方录》与代田文志的《临床治疗要穴》而成。《针灸临床治方录》按西医系统分为“呼吸器病”“消化器病”“泌尿生殖器病”“神经系病”等,共记载约429种疾病的针灸处方;《临床治疗要穴》同样采取了西医系统的分类方法,共记载约106种疾病的针灸处方。相比之下,《(最新)针灸治疗医典》所列举的疾病种类更加丰富,并将当时许多针灸著作的针灸处方进行了汇总。该书将“病”易为“门”,述有“消化器门”156种病、“呼吸器门”50种病、“神经系门”127种病、“循环器门”22种病等共计约862种疾病的针灸处方,在书末讨论了15种“重要针灸法”,如“去湿针法”“去热针法”“去风针法”“下气针法”等,将一些针灸处方以中医功效进行了命名。

3 小结

本文梳理近现代汉译日本针灸医籍25种,并从三个方面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考察。针灸原理方面,如《灸法医学研究》《灸科学》《针术的近代研究》等医籍,介绍了针灸实验及研究成果,书中多以西医医理解读针灸机制,较少运用传统理论进行解读;基础理论方面,如《经络之研究》《高等针灸学讲义·经穴学、孔穴学》《针灸经穴概要》《针灸临床治疗学》等医籍,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提出了“经络现象”的研究,于“经络”“腧穴”的阐释中引入了解剖等西学知识,并提出了“经穴移动”等颇为新颖的观点;临床治疗方面,如《百法针术》《针灸真髓·泽田派见闻录》《知热感度测定法针灸治疗学》《(最新)针灸治疗医典》等医籍,介绍了多种诊断法,如“压诊法”“撮诊法”“知热敏度测定法”等,论述了新的“针法针术”,如“打针”“管针”“皮内针”等,采用了西医系统及西医病名的分类方式论述针灸治疗,并将诸如“泽田派”针灸等较有特点的内容进行了介绍。

总体而言,该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中吸纳了大量的西学内容,且在理论、临床等方面均有鲜明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部分日本针灸学术特点。

从日本针灸的发展来看,针灸学术经历了由传统到中西折中再到明显西化的演变过程。以明治维新为节点,明治以前,针灸学术仍偏于传统,针灸名家辈出,针灸流派纷繁活跃,针灸医籍大量涌现 ;明治维新以后,针灸医学开始会通西医知识及其研究方法,发生了变革与更新 。反观上述汉译日本针灸医籍的内容,不难发现,其学术特点偏向于后者,医籍中较少涉及传统针灸理论。可见,彼时我国针灸学者对于日本近代以来针灸的“科学化”走向与实用性特点较为关注,将目光放在了一些具有西化特点或介绍新颖技术的针灸医籍上,这种取向与彼时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民国时期崇尚“科学”,面对以生理、病理、解剖为基础,以实验医学为其研究方法的西医学体系,传统学术理论显得相对质朴。我国学者选译此类日本针灸医籍,一方面是欲借鉴其中的“科学化”成分,以图针灸实现其科学的表达;另一方面参考日本针灸家的诊疗经验,引进日本特有的刺灸方法,以丰富我国针灸之临床。汉译日本针灸医籍引入后对我国针灸理论、临床、教育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影响,笔者将另文论述。

参考文献

[1]张建兰,张树剑.民国时期针灸医籍分类及内容特点[J].中国针灸,2015,35(7):731~736.

[2]王勇,黄龙祥.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版本及引用文献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5):375~376.

[3]李素云.解读的异化——西学影响下的针灸理论演变//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针灸学会,2011.

[4]李素云.近代针灸理论演变中的西医影响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6):1019~1021.

[5]肖永芝.日本江户时代的针灸医学成就与特色[J].中华医史杂志,1998,28(4):193~197.

[6]李素云.西医东传后的日本针灸学近代转型[J].中国针灸,2014,34(4):392~394. LOKLvF+w3hsBkHS4kX9ubxl3fpzHPUebtkeM8EaOQtuzWjf/NVUTiOH9IjyAJG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