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民国时期针灸医籍分类及内容特点

张建兰 张树剑

民国处于历史的特殊时期,彼时政府在税收、邮资等方面给予出版业一定的扶持,并重视著作权保护与图书馆事业,饬令邮局开展代购书籍及代订刊物业务等措施,均为出版业的兴旺提供了有利条件,书刊出版的数量逐年攀升 。虽然频受战争影响,但就整体而言民国时期出版业仍是繁荣的局面,多种医籍亦于此时期得以出版。邱崇丙《民国时期图书出版调查》一文对《民国时期总书目》收录的中文图书124040种(不包括线装书、外文和少数民族文字的图书)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医药卫生类收书3859种,占3.11%,中国医学有885种,占医药卫生类的22.93%

关于针灸医籍的数量,谭源生综合《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针灸荟萃·第二分册·现存针灸医籍》和《民国时期总书目·自然科学》三大工具书和部分学者的研究,认为现存民国时期针灸著作共有212种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录民国时期针灸著作有182种,笔者又通过各地图书馆检索、数据库搜索和实地考察等途径,查到《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未收录的针灸医籍60种,计242种。排除部分医籍虽有目录书收录但实际已亡佚,笔者认为实际现存的著作为180余种,与谭源生考察结果有所出入。本文试将民国时期针灸医籍分类整理,并分析其特点。

1 理论性著作

如前所述,由于出版业的兴盛,民国时期出版了相当数量的针灸医籍,其主体部分为理论性著作,其中又以立足经典的整理发挥性著作为主,并有部分以西学立论,会通中西的著作 。故笔者将理论性著作分为古典考订发挥类和会通中西类。

1.1 古典考订发挥类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以考释发挥古典为主体的医籍见表1。

表1 民国时期考释发挥古典为主体的医籍

表1 民国时期考释发挥古典为主体的医籍-续表

上述医籍中《针灸灵法》《针灸便用》《针灸指髓》《针灸菁华》《俞穴指髓》《经穴图考》《针灸易知》《针石之宝》《针灸秘法》《针灸问答》《中国医药汇海·针灸门》等医籍均为古典医籍的整理著作,其内容较为传统,著者少有解读发挥。如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针灸门》,其内容多录自《针灸大成》。其余医籍在整理经典的同时,著者又根据自身临床经验或者参合近世生理学和解剖学内容作了一定发挥:如赵熙《针灸传真》在针灸手法、治疗等方面作了较大的临床延伸;赵佩瑶《针灸精华》卷一叙述了仲景鼻目法、望色法及望色相绝知舌法、脉象脉法等,内容与一般的针灸著作相比颇具新意;《针灸经穴歌赋读本》上卷所载十二经及奇经八脉循行、主病、经穴次序部位等歌诀则参以近世生理、解剖之说,可见当时已出现中西会通的萌芽。

1.2 会通中西类

早在明清时期,传教士通过翻译著作将西学带到中国,部分学者著作受到一定的西学影响,如王宏翰《医学原始》。至清末民初,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中医学界有一批学者主动将西医知识纳入自己的著作中,如杨如侯《灵素生理新论》和恽铁樵《十二经穴病候撮要》。在针灸学术领域,一批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医家积极吸纳西学,会通中西,著书立说。笔者考察民国时期具有明显中西会通特点的针灸医籍有如下9种(见表2)。

表2 民国时期具有明显中西会通特点的医籍

该部分医籍的中西会通思想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用西学理论来解读经典概念。如刘野樵《奇经直指》 ,将解剖尸体观察所见与传统理论对照后对冲脉、任脉和督脉的本质作了解读:“冲脉之本体与器质,古今绝少正确之发明,考之西法解剖,则全身之淋巴系统是也。”“《针经》曰:任脉起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以此推之,可知任脉为胸中大血管。”“可见督脉为脊髓神经,了无疑义。”刘氏认为,冲脉即淋巴系统,任脉是胸中大血管,督脉为脊髓神经。这一传统理论和西学对比得出的结论虽然略失于死板,但彰显了中西会通的积极意义,特别是“督脉为脊髓神经系统”这一观点在民国时期被不少医家所认同 。其二,经穴描述中引入解剖学内容。曾天治是民国时期岭南一带著名的针灸医家,其思想新潮,有明显的针灸科学化的倾向,《科学针灸治疗学》是其代表作。此书系曾天治综合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理论而著,书中对穴位解剖的描述十分详尽,如迎香穴“在上颚骨犬齿窝之上方。鼻翼下挚筋中,循下眼窝动脉,分布颜面神经麻痹及三叉神经之枝别,下眼窝神经”。该描述中“上颚骨”“下眼窝动脉”“三叉神经”等解剖学名词在其他穴位的描述中也多处出现,而传统医籍,如《针灸大成》对于迎香穴的定位为“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两者相比较可见引入解剖学后的定位描述更为准确。其三,以西医病名替代传统病候描述。张世镳《温灸学讲义》是参考日本相关资料著作而成,呈现出显著的西学特点。在第六编治疗学介绍临床各科疾病时,对病名的描述使用西医病名,如在呼吸器病中有喉头加达尔、百日咳、加达尔性肺炎、慢性气管枝炎、急性气管枝炎等 。《科学针灸治疗学》更为系统,各篇目以西医系统分类,将疾病分为十九编,分别为呼吸系统病、传染病、循环器病、神经系统病、妇科病、儿科疾患、维他命缺乏病、外科疾患、消化器疾患、泌尿器疾患、生殖器疾患、花柳病、运动器病、眼疾患、耳疾患、皮肤病、内分泌病、产科病、新陈代谢病。该书对于病名的阐述也完全西化,如呼吸系统病中鼻的病变有急性鼻黏膜炎、慢性肥厚性鼻炎、萎缩性慢性鼻炎、鼻衄和黏液性息肉等

2 绘图考订经穴类

《太平圣惠方》曰:“穴点以差讹,治病全然以谬”,腧穴定位一直被针灸医生所重视。骨度分寸设定的改变、文献传抄的失误、文本的理解差异均可使经穴的定位产生分歧 ,所以历代医家都致力于经穴考订。民国时期经穴考订类医籍有以下18种(见表3)。

表3 民国时期绘图考订经穴类医籍

相比之前的经穴学医籍,民国时期的相关医籍绘图精细,标穴清晰,姚若琴《十四经穴分布图》描绘出了胸骨、肋骨和椎骨等,定位细致;杨医亚所绘《针灸经穴挂图(四幅)》甚至以不同色彩和符号将经脉、禁针穴、禁灸穴标示。

除了在绘图表现上有较大的进步之外,此时期的绘图经穴考订类著作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引入西方医学解剖图。在余天岸《百廿孔穴灸治图说》、赤城医庐《铜人经络图骨度部位说明书》、杨医亚《针灸经穴挂图(四幅)》中采用解剖图来说明腧穴定位。

姚若琴《十四经穴分布图》 手太阴肺经穴图(左侧),简要绘制了胸骨、肋骨,标示了骨度分寸,经穴的定位渐趋精确化。

余天岸《百廿孔穴灸治图说》 上肢孔穴和肩部孔穴,除了有上肢30穴、肩部2穴,另外可见如“第一掌骨、第二掌骨、尺骨、桡骨、尺骨鹰嘴、上膊骨”等解剖名词的标注。

除了采用解剖图之外,在文字描述上,此时期的著作对穴位考订也采用解剖语言。以张寿颐撰《经脉腧穴新考证(二卷)》中对脊柱邻近腧穴的描述看,“《针灸甲乙经》所谓在第一空腰髁下、第二空夹脊陷、第三空夹脊陷、第四空夹脊陷。寿颐按:此小骨即接连尾骶骨下,以成尖锐者,合信氏[注:英国传教士,1816年生,1939年来华,医学传教的先驱者,译述了《全体新论》(1851年,1卷,与陈修堂合撰),该书是一部主要阐述解剖生理学的著作,与德贞的《全体通考》及柯为良的《全体阐微》构筑了近代中国解剖生理学说之基础]谓此三小骨为尾闾骨,又谓此尾骶骨及尾闾骨,至中年以后,则总连为一骨。其兜弯之内,即直肠依附之处,有八孔,平分四对,以出脑气筋之尾派云云,则两行八孔,每行各有四孔,即此四髎之穴无疑”

3 译作类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期医学飞速发展,我国学者主要通过留学日本、翻译日本著作的方式来接纳新学。以翻译日本医书闻名的东方针灸学研究社(注:宁波东方针灸学研究社成立于1930年,曾编译多本针灸医籍,《高等针灸学讲义》和《针灸医学大纲》都为此社编写,用于当时的函授教育,对针灸学发展有广泛影响)社长张世镳在《针灸医学大纲》“序言”中说:“本局所以印科学的针灸书者,其所负之使命有二:(1)搜集国外之针灸书,流传我国,以谋学术之改进;(2)提倡科学的针灸术,以造成无数科学的针灸专家,以谋学术之统一,而应时代之潮流” 。在这一时代潮流下,多种日本针灸医籍被推介到国内。目前笔者考察日本著作有16种,另有朝鲜译著1种(见表4)。

表4 民国时期翻译他国的医籍

日本受荷兰及其他西方国家医学影响巨大,其医学发展后期甚至全盘西化。表4所列的17种针灸译著中能见到明显的西学痕迹。《最新实习西法针灸》是最早传入我国的日本针灸医籍,书中第一章为针术之沿革,第二章为经穴解剖学,第三章针灸治病分消化、全身、呼吸、循环、泌尿、神经等系统疾病及传染病,并附插图多幅,录有冈本氏之实验谈。是书对早期的中医学教材广东中医药学校编《针灸学讲义》以及民国代表医家承淡安著《中国针灸治疗学》和曾天治著《科学针灸治疗学》均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高等针灸学讲义》被认为是当时影响较大的针灸译著,共6种。内容包括《诊断学、消毒学》《经穴学、孔穴学》《针治学、灸治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其中《经穴学、孔穴学》和《针治学、灸治学》与针灸学关系最大。承淡安的《中国针灸学讲义》《中国针灸治疗学》和朱琏的《新针灸学》都受到《高等针灸学讲义》的影响。

4 教材和医案类

4.1 教材

近代中医教育经历了北洋政府“漏列中医”案、南京政府“废止中医”案等波折,在各方中医人士的努力下,中医教育发展斗折蛇行,不同时期的中医院校也在各地得以创办。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17~1947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24~1955年)、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1917~1937年)和承淡安所创办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1931~1937年)。各地院校的创办促进了针灸类教材的编撰,初期各个院校以自编教材为主,1928年、1929年先后举行两次全国中医教材编辑会议,决定编撰课本统一教学,这一举措对近代乃至现代的中医教育均产生深远影响。民国时期的主要针灸类教材见表5

表5 民国时期主要针灸类教材

检梳以上针灸学教材,发现呈现出两个特点。

首先,融会西医学说。表5所列大部分教材从疾病分类、描述,到腧穴的主治、定位,刺灸原理阐述等,都渗透了西医学说。以北平国医学院《实用针灸学》为例,著者焦宝堃认为刺灸是对神经起一定刺激作用的疗法,针的治疗作用在于直接刺激神经,使之兴奋或镇静,从而徐徐达到治疗的目的;腧穴定位主治则直接应用解剖学和西医病名,如云门穴的解剖部位:在锁骨肩峰端之下缘,肩胛骨喙突内侧,胸大肌之上部,皮下通过头静脉,深部为腋动脉起点及臂丛与胸肩峰动脉,分布胸前神经、肋间神经和锁骨下神经,主治支气管炎、喘息、颜面及四肢浮肿;疾病分类则依据脑神经、消化、呼吸、循环、泌尿和生殖系统、运动、妇科、小儿科和一般全身病等分为十大类别,并提供或针或灸的治疗方法 。《高等针灸学讲义》是宁波东方针灸学社的系列函授教材,因其内容较为全面,被广泛引用。其中《针治学、灸治学》和《经穴学、孔穴学》详述了针术、灸术、经穴和治疗各方面的内容,并以解剖生理学对针灸效应机制做出相应解释,更单独成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诊断学、消毒学》,直接以西学授课。该教材对针灸科学化有较大的影响。

其次,初步呈现出针灸学科框架。承淡安是近代针灸学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对针灸教育有巨大贡献,承淡安著《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讲义》不仅用作研究社的面授教材,而且通过函授等方式,共培养了针灸专业人士3000余人。其中《中国针灸学讲义》,第一编针科学讲义,第二编灸科学讲义,第三编经穴学讲义,第四编针灸治疗学,有学者认为是书初步构建了以针法、灸法、腧穴、治疗等为核心内涵的现代针灸学科体系和框架 。其他教材如《针灸薪传集》《实用针灸学》章节的分布也有类似特点。

4.2 医案

针灸医案在民国医籍中所占据的比例不大。具体书目见表6。

这一时期的针灸医案普遍记载较为详尽。如曾天治《针灸治验百〇八种》详细论述了多种疾病的针灸验穴,是个人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历代验案的总结,如周复初在《针灸秘授全书》中自述,是其集历代医家治疗数万人临床经验而成,载各科病症百余种,每病症列主症,主治穴及随症加减。从以上医案类著作,基本能窥见彼时针灸医家临证思路及用针经验,部分对现代临床仍有借鉴意义,值得进一步考察。

表6 民国时期针灸医案类书籍

5 内容特点评述

以上四类针灸著作中,理论性著作所占比例最大,某种程度上说明民国时期针灸医家的学术创作热情与研究精神,其中又以整理发挥古典医籍为主,说明部分医家注重传统理论的传承,又有一部分的著作呈现出显著的中西会通的特点。绘图考订经穴类著作显要特点是解剖图的出现,且绘图精细,图像印刷较为精致。译作以翻译日本医著为主,反映了当时日本医界对中国针灸学界的影响。学校的创办促进了教材的编写,此时的针灸教材已经有了针灸学科体系的框架雏形,同时有明显的科学化倾向。医案所载内容详尽,实为不可多得的临床资料。总的说来,彼时针灸医籍呈现出显著的中西会通或者科学化倾向,应该与当时的科学化社会背景以及医生积极探索不断求新、力求针灸理论突破有关。

另外白话文的推广对针灸医籍的编写和针灸学术的传承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较之明清时期的针灸医籍,白话文所记载的针灸学著作更为浅显易懂。专门性医籍之外,针灸杂志在民国时期扮演着学术传承与交流互动之重要角色,笔者将另文论述。

参考文献

[1]罗执廷.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民国出版机制[J].文艺争鸣,2012(11):49~56.

[2]叶再生.出版史研究第五辑[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163~171.

[3]谭源生.民国时期针灸学之演变[D].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4]黄兴涛.论民国文化的时代精神[J].教学与研究,1998,10:15~22,63.

[5]刘野樵.奇经直指[M].宜昌:国医针灸学社,1937:1~2.

[6]李素云.西医东传与针灸理论认识之演变[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90.

[7]张世镳.温灸学讲义[M].上海:上海东方医学书局,1930:35~44.

[8]曾天治.科学针灸治疗学[M].科学针灸医学院,1944.

[9]王勇,黄龙祥.经穴定位分歧的基本因素[J].针刺研究,2008,33(2):139~141.

[10]姚若琴.十四经穴分布图[M].上海:姚若琴和李乃煌印行,1935:2.

[11]余天岸.百廿孔穴灸治图说[M].上海:上海理疗器械行,1935:5.

[12]浙江省中医管理局《张山雷医集》编委会.张山雷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05.

[13]张世镳.针灸医学大纲[M].宁波:东方医学书局,1936:33.

[14]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13~218.

[15]焦宝堃.实用针灸学[M].北京:北平国医学院,1940.

[16]夏有兵.承淡安研究[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04. IBgIBb3HBsIPRiCPTgq5bKbj6Y6ZOWXMod3f2vgoyqRZcy7PWTwP3SF25mwvURd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