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民国针灸译著《最新实习西法针灸》内容及其影响

张建兰 张树剑

著名医史学家范行准先生尝言,“中国医学,在历史上有三变,一为五朝之变,一为金元之变,一为清季之变。五朝医学,一变江右以前虚玄守阙之医学,而成崇实灿备之医学……清季医学,一变以前守旧复古之医学,而成融会中西之医学,其变有因,以有外来医学也” 。清代晚期,西方思想与医学知识等先后传入,学界因此产生了一定的震动,此时部分学者对西洋医学的认识逐渐发生转变,开始乐于接受新思想,谋求学术改进,与中国比邻相望的日本也是西学传入的窗口之一。民国初期,在接受新思想的潮流推动之下,加之民国时期政府在税收、邮资等方面给予出版业大力扶持,大约16种日本针灸医籍被译介到中国 ,其中,一本对于国人而言内容十分新鲜的针灸学著作《最新实习西法针灸》,即在此背景下编译出版。

1 版本概况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全一册,由日本军医冈本爱雄编著,原书名《实习针灸科全书》,曾是日本针灸教本,于明治卅三年(1900年)印刷发行,明治卅五年(1902年)再版发行,明治卅七年(1904年)三版印刷发行。该书后由无锡医师顾鸣盛编译,于民国4年(1915年)12月初版,民国6年(1917年)9月再版,由上海进步书局发行。笔者将第三版《实习针灸科全书》与1917年版《最新实习西法针灸》比对发现,后者主要内容译自《实习针灸科全书》,未见明显变动,仅对序言、目录、图片顺序等略微调整。《实习针灸科全书》包含二版绪言、序,三版凡例;目录中,“针灸学治病”这章中7个治病系统及65种病名罗列较为详尽,图片附着在内页中各条经脉介绍之后。《最新实习西法针灸》前文为提要、弁言,目录中,“针灸学治病”这章按系统分类,未列出详细病名,图片统一置于目录之后,图序有所调整,以上为二书编排的不同之处。

2 编译者

《实习针灸科全书》著者日本军医冈本爱雄,其人背景记载较少,他在日本兴起对针灸原理的科学研究时建立了“电气”学说,认为“金属所制之针,带有积极性电气,当刺入组织后,即与组织所产生之消极电气互相交流,而发生电流,此种电流,成为针刺效果之决定因素”。 由此可知,冈本爱雄具备一定的近代科学思维。《实习针灸科全书》由无锡医师顾鸣盛于1915年编译介绍到国内,更名为《最新实习西法针灸》。除编译《最新实习西法针灸》外,顾氏另编著有《国民必读·防疫须知》(1918年)、《中西合纂外科、妇科、幼科大全》(1923年)、《简明配药法》(1924年)、《(实验)勿乐医药法》(1932年)等。顾鸣盛在弁言中说明他编译此书之目的:“谙经穴未知生理,夫生理乃理病之先导,而国工奏技之命脉也,此而不知,纵千百穴道亦何所附丽?余用兹故憾。憾十年行医,苦不解针术,犹幸于按摩途径略知一二,辄赖以助余药力之不逮,俾余于万分棘手中乍而神情飞越。此故余沾沾自喜者是编之译,盖本其旨,诵其书,则中西一贯也。”20世纪初的中国,面对西学的传入,各界认识尚处于混乱胶着的状态,并未有清晰的共识。从“夫生理乃理病之先导,而国工奏技之命脉也”可见,顾鸣盛颇具进步眼光,在社会潮流走向不明的情况下,顾氏预先发觉学习生理(解剖)的必要性,遂决定编译《最新实习西法针灸》,以期经穴与生理(解剖)相合,从而“中西一贯”,这一特点在书中有充分体现。

3 主要内容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的编写大纲为:第一章“针术之沿革”,第二章“经穴解剖学”,第三章“针灸学治病”,附录“医学士冈本爱雄之实验谈(医案)治病7则”。今人对《最新实习西法针灸》一书已有零星研究,如李素云在《近代针灸理论演变中的西医影响研究》一文中论及,腧穴定位中增加西医解剖内容最早见于该书 ;刘科辰等认为《最新实习西法针灸》是目前已知最早翻译出版的汉译日本针灸医籍 。然而,对于这本对中国针灸学有很大影响的译著,目前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笔者试从该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两个方面梳理,以探讨该书的学术价值。

3.1 针术之沿革

该章节内容以“针术本我国所发明,其由来颇邈远……日本之知针术,实出自我国所传”开篇,大致论述了日本针灸产生与发展的简要过程,包括各时代统治阶级对于针术的态度,如“大宝令中,载有针博士、针生云”,“文武帝时,定针灸为医生应研究之学科”,“嵯峨帝颇好唐令,于针术甚注重”等;还介绍了日本针灸史上较为著名的针灸名士及特色针法,如“一为和介氏(一作和气氏),一为丹波氏……定八处灸法,甚有神效”,“长崎有泽田氏……受技于我国人,擅捻针之巧”,“西京又有藤木等数辈,以善打针得为针博士”,“又有杉山和一者,亦德川时人,瞽者也,以管针鸣”,“鹿儿岛人西乡幽仙,石坂之及门也,亦长于运针”;“灸法”“捻针”“打针”“管针”“运针”等针灸术,在各自时代都具备一定影响力,甚至在现代社会,“管针法”仍然被广泛应用和不断改进。

3.2 经穴解剖学

该章分为四节,分别为“绪言”“骨度法”“经穴的名称”“经穴的定位”。在“经穴的定位”一节中,将经穴定位与解剖学相结合,是该书的一大特色与贡献。

(1)绪言

“经穴云者,不过于人身表面假定某某名称,使便于记忆而已,而其最要者,固莫如根本医学之系统解剖学,为近世针灸家所必修习者也,顾自来习是术者,大都以论穴道为便,进以解剖学,多茫然不辨,故以经穴解剖相提并论焉”。此节主要说明将解剖学引入经穴定位中的目的。

(2)骨度法

该书第一、二图为同身寸图,此二图均未有文字注解,依据手势判断应是“拇指同身寸”“中指同身寸”的指寸取穴法。在此节中记录有“横大指第一节度之作为一寸,多用为上肢之尺度,如第一图”,“男子以左手中指之中为一寸,女子则以右,如第二图”,正文中还记录有骨度分寸法,分别用于上肢、胸腹部、头盖、侧胁部、背部等,还有专用于灸治的寸法,即“足之外踝与外辅骨之间作为一尺三寸,用为足之尺度,腓骨之外踝与腓骨小头之间亦如之”,专供女子用的寸法,即“于手掌,则自中指之尖端至手纹横纹处其间作为八寸,用为手及躯干之尺度”,专供男子用的寸法,即“两乳房间作为八寸,用为躯干之尺度”。从论述可知,同身寸的取穴方法较为传统,而“专用于灸治”“专供女子用”“专供男子用”等则表明针与灸、男与女适用不同的取穴法,也说明同身寸法的使用存在一定局限。另,该节所记载的“……自腕头至中指之本节计长四寸,自中指本节至其尖端计长四寸半”,与现代临床所应用的骨度分寸法相比更为细致。

(3)经穴的名称

该节列举了同名异穴和异名同穴。同名异穴,指穴位不同而名称相同,如手之三里(足之三里),腹之通谷(足之通谷)。异名同穴者,穴位相同而名称不同,即一穴多名。一穴二名者,如神庭(发际);一穴三名者,如络却(强阳、脑盖);一穴四名者,如上星(鬼堂、明堂、神堂);一穴五名者,如上关(客主人、客主、容主、太阳)。分析一穴多名出现的原因,大约是“皆沿袭旧本之名,故生歧异,舛错讹谬,或不能免”。有学者 对穴位名称的思想内涵进行研究,认为穴位名称不仅仅是一个指示符号,还蕴藏该时代的思想。

(4)经穴的定位

该节主要包括定位的描述、解剖位置以及摘要(禁针、禁灸),其中对经穴解剖位置的描述最具特色。《最新实习西法针灸》在日本成书时,日本医学界对于解剖学的认识已趋于成熟,一些解剖学名词,如“神经”、“动脉”和“静脉”、“肌肉”已经被普遍运用,该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日本当时解剖学的发展水平。

以《最新实习西法针灸》中对手太阴肺经的11个腧穴的定位为例。该书详尽描述了每一个腧穴局部的肌肉、动静脉及神经分布,尤其是对神经十分侧重,从表1可见一斑。谭源生分析后认为,该时期神经在腧穴定位中占据主导地位,是针刺所以能起作用的根本所在

表1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中对穴位的深层解剖列表

该书共有32幅图片,其中2幅为同身寸图,前文已论述,其余30幅都与经穴的定位相关。这30幅中有一类图为经穴图,即将穴位与经脉循行线对应的关系一一标示;另一类图为解剖图,即描绘了穴位所在位置解剖结构。

经穴图并未按照传统的经脉循行顺序绘制,笔者认为此类图示是以解剖图为参照,而后绘制而成,以达到与解剖图相参照、精准定位的目的。该书的经穴定位图如图1所示。

图1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中的手太阴肺经图和手阳明大肠经图

资料来源:1917年版《最新实习西法针灸》。

从图1可以总结出如下特点:其一,以手太阴肺经图(图1左)为例,除了本经的穴位,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也有少量标示,直观展示各经脉、经穴的位置关系;其二,将前胸部的经脉走行与解剖位置大约相对应:任脉经(正中线),肾经(自副胸骨线稍偏向中央),胃经(乳腺);其三,以数字序号分别表示各筋肉及其神经支配,如手阳明大肠经图(图1右)所示:一、胸锁乳嘴筋(副神经头椎神经);二、三角筋(腋窝神经);三、二头膊筋(外膊皮下神经);四、三头膊筋(桡骨神经);五、膊桡骨筋(桡骨神经);六、长外桡骨筋(桡骨神经);七、短外桡骨筋(桡骨神经);八、总指伸筋(桡骨神经);九、固有小指伸筋(桡骨神经);十、外尺骨筋(桡骨神经);十一、小肘筋(桡骨神经)。《最新实习西法针灸》中的经穴定位图均具有如上特点,图中对肌肉和神经的标示非常清晰,这种绘图及标示方法在此后的多部著作中被使用,利于腧穴定位的精确化。

解剖图中主要包含的内容有:图次、部位、解剖层次与各解剖组织的名称。《最新实习西法针灸》对解剖学的关注点集中在“筋肉”“血管”“腺体”“神经”“动脉”“静脉”,对脏腑没有特意标示,对于骨骼名称标示很少,而在经穴图中对骨骼标注得较详细。该书第十六图中有腹部的肌肉:外斜腹筋、内斜腹筋;动静脉:下腹壁动脉、股动脉、股静脉;解剖部位:斯披氏半月状腺、朴氏韧带、卵圆窝、精索等。每一幅图中都有相应的标示,细致清晰,而且许多解剖名词(股静脉、卵圆窝、精索)在现代解剖学中依然被使用。对《最新实习西法针灸》中解剖图片(见图2)进行解读,总结出如下特点。

①部位。主要是对筋肉、神经、血管分布较为丰富部位的解剖。如颈项部、腹部和四肢部位。②系统。展示的主要解剖组织大多可归属于运动系统。从图中可见,对于筋肉的描绘原著者不惜笔墨,这一展现应是为适应当时针灸的实际需求。③层次。基本依据皮肤→筋肉→神经的顺序而来,层次感也较为明显。④解剖名词。对于解剖名词,“筋肉”和“神经”占据比例很大,虽是着重于对运动系统的解剖,无论是解剖层次还是解剖部位,都没有对骨骼名词做相关标示。另外,图2所示的10幅解剖图中,有2幅专门描绘身体前面、后面皮肤神经分布区域,可见作者对身体浅部“神经”的偏重,估计与当时重视神经在针灸治疗中的作用这一理念密切相关。

图2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中的解剖图

资料来源:1917年版《最新实习西法针灸》,此图由笔者自行拼接。

3.3 针灸学治病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针灸学治病”一章,分为7节,分别为消化器病、传染病、全身病、呼吸器病、循环器病、泌尿器病及神经系统病,共涉及65种病,皆按照原因、诊断及证候、预后、治法的体例记录。虽与目前通行的人体系统划分有差异,但在当时,这一分类方式的出现无疑是较大的进步。以“急性胃加答儿”为例,略窥该部分的特点。

原因:多由于食物不摄生,或食不良之物,或食冷热过度之物,或中鱼、蟹、菌及诸种药物之毒,或发热性病,皆以此为其前驱,更有波及肠管,同起加答儿者。诊断及证候:食欲不振,哕恶,呕吐,呃逆嗳气吞酸,嘈杂,拒食,胃痛。舌被厚苔,重症则体发热候,头痛不寐,大便秘结,或则泄下,小便减少。预后:佳良。治法:当注意食物而检查其原因,按摩腹部、背部、腰部,并与下列之部针之:中脘、上脘、巨阙、不容、承满、期门、肝俞、胆俞、意舍、大抒。在此段描述中,“急性胃加答儿”“菌”等现代西医名词已出现,全书中亦可见“神经痛”“肾脏炎”“肺结核”“脓胸”等名词,但对于疾病证候的描述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法等仍沿用传统中医术语。结合该书的成书背景,经历了传统至西化的过渡,书中所记录的较为传统的内容,符合针灸医学对东西两方医学学术的兼容性 。治疗方法注重从病因论治,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提及“食物摄生”,重视按摩以及灸法的运用,针刺取穴一般以经穴、局部穴为主。

3.4 附录

该书附录题为“医学士冈本爱雄之实验谈(医案)治病7则”,分别介绍了胃痉挛症、慢性胃加答儿、胃扩张、筋肉偻麻质斯、坐骨神经痛、四肢麻痹、颜面神经麻痹。这7则医案简要记录了患者的一般信息、现病史、治疗方法及结果。治疗方法以针刺配合按摩为主,以局部取穴、神经走行部位取穴为主,与现代临床医案相较,未见经穴的辨证论治以及对穴位性质的阐释。

4 讨论

按照日本政治史分期,日本的近世为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年)和江户时代(1603~1868年),近代为明治时代(1868~1912年) 。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日本的针灸医学在各个时期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安土桃山时代,日本针灸开始具有自身特色,主要表现为专门施行针术的医家出现、针灸流派孕育 。这一时期西方医学开始渗入日本(如1591年荷兰医学传入日本)。江户时代,因为社会稳定且受统治阶级扶持,针灸临床流派活跃,“打针”“捻针”“管针”等针灸术盛行 ,针灸交流亦异常频繁,针灸专著纷纷问世,尽管曾有闭关锁国政策,但西方科学技术还是有所传入 。明治时代,全面维新使日本的针灸医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求生存,针灸医学主动地进行自身革新,有识之士认识到以实验诠释机理,如医学博士三浦谨之助在明治卅五年(1902年)发表《针治的科学研究》,京都帝国大学教授青地正德氏发表《灸治的本体》。两书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疗法的治疗作用,在医学界引发震动,冈本爱雄的“电气”学说也是在此时期建立,由此日本针灸在医学变革的大环境之下做出了不少“科学化”的探索和尝试 ,开展以实验方法探究艾灸原理、以西方科学理论诠释针灸作用机制的各项研究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这一时期的针灸著作中,西学内容也在不断增加。《最新实习西法针灸》在“针术之沿革”章节的记叙,包括日本针灸的缘起、德川时代的针灸名士和特色针法,以及明治时代“泰西医学勃焉兴起,针灸遂有一落千丈之势,究之此等器械之疗法,实于医界中别开生面,而为文明国人必须研究者也”,实为对成书背景的论述。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译入中国之后,“经穴解剖学”、西医病名以及按西医系统进行疾病分类方法的出现,都给针灸学界注入全新理念。在经穴的定位这一方面,与解剖学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准确性,更使定位浅显直观。无论是图片还是经穴定位的解剖文字描述,对“肌肉”、“动脉”和“静脉”、“神经”等词汇都着了大量笔墨,特别是“神经”。谭源生认为从日本人关于针灸治病机理的论述来看,不难发现他们并没有探求经络的“物质结构”,意味着日本人没有将经络当作一个独立的新物质或者是解剖结构,而是将所有的作用都归结到“神经”中,潜台词即传统针灸中的“经络”功能是由现代解剖中的神经系统来实现的,所谓的经络,就是神经系统 ,虽然以神经比附经络一直被诟病,但从学术发展方面看,能以西医学理来阐释中医学中“虚幻”的问题,甚至能用针灸实验设计来予以证实,并得出一套相对有说服力的理论,在针灸学研究历史中确有一定价值。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的译入对中国针灸学最大的影响是将解剖学应用于经穴的定位,但绝非局限于此,其更深远的作用在于打破了中国传统针灸的僵局,融入新的元素。在此之前,1923年杨如侯编著的《灵素生理新论》被认为是我国较早出现腧穴解剖内容的著作,但有学者将两书中对部分穴位与经脉描绘作了对比,发现具有极高的相似度,所以该书的腧穴解剖的内容实际也参考了《最新实习西法针灸》的内容 。另有学者研究,该书所载的经穴解剖结构直接影响了1927年出版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教材《针灸学讲义》,后者作为民国时期较早的中医学教材,对承淡安编的《中国针灸治疗学》一书的经穴解剖结构又产生了直接影响 。《中国针灸治疗学》一书影响巨大,追本溯源,其经穴解剖学的部分则来自《最新实习西法针灸》。

顾鸣盛言:“预料此书一出,凡针灸能愈之神经系病、肠胃病、痛风病以及齿痛头痛定可一旦肃清矣。”此言实指《最新实习西法针灸》一书的“针灸学治病”章节,此章节内容也可看作该书的一大特点,其与我国当时传统的针灸治病医籍大相径庭。此章节虽为阐释针灸学的治病方法,但对于疾病的分类遵从西医的划分原则,疾病的名称亦是西医病名,疾病的诊治从原因、诊断及证候、预后、治法等方面论述,于当时的西学水平可见一斑。彼时我国大部分针灸医籍在体例和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上依然遵从传统,此后部分医家的医籍中逐渐可以发现援引此书内容的痕迹。何崇《日本近代针灸医学对承淡安学术思想的影响》一文论及承淡安先生旅日归来后在编写《中国针灸学讲义》时,在治疗各论中,完全采用西医病名 ,虽未完全取之于《最新实习西法针灸》,但体例相似;有人 将日本译入医籍与民国时期的针灸教材相比较,认为曾天治《针灸医学大纲》中有关疾病的讨论是引自日本译入医籍,其中有部分疾病的描述取自《最新实习西法针灸》,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该书对近现代针灸的影响之深。

如上,从《最新实习西法针灸》所展现的西学概念及其译入后对我国针灸产生的影响来看,此书在相当程度上助推了针灸理论从传统走向近现代。

参考文献

[1]范行准.明季西洋传入之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

[2]张建兰,张树剑.民国时期针灸医籍分类及内容特点[J].中国针灸,2015,35(7):731~736.

[3]王德雋.中医药进修手册第六辑[M].新中华医药学会,1954:17.

[4]李素云.近代针灸理论演变中的西医影响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6):1019~1021.

[5]刘科辰,张树剑.近现代汉译日本针灸医籍述要[J].中国针灸,2017,37(5):555~560.

[6]马新平.《针灸甲乙经》穴位名称中的五行思想探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2):53~55.

[7]谭源生.民国时期针灸学之演变[D].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8]廖育群.扶桑汉方的春晖秋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9]肖永芝.日本古代针灸医学源流概论[J].中国针灸,1999(5):53~56.

[10]吴章,张树剑.海外古典针灸流派述略[J].中华医史杂志,2017,47(3):156~159.

[11]李素云.西学东传与针灸理论认识之演变[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107~110.

[12]何崇.日本近代针灸医学对承淡安学术思想的影响[C].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国际针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针灸学会,1998:8.

[13]王勇.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 nfP05ddwO6Xb+1shvJyWuWall3B0goUdOIuQE0QZgZQ2ndZvZq9cgz8S4wCuqYC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