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结构是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重要内容。论证结构可以告诉我们,前提是怎样支持结论的,不同的论证结构支持的强度各自不同,可能存在的论证谬误也各有特点。所以,论证结构分析是论证分析的重要步骤。
所有论证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主张、理由和支持。论证最简单的模式是:
论证由一组(至少两个)陈述组成。其中一个陈述是欲使他人相信的意见、观点、建议、决定等,另一些陈述作为支持该陈述的根据或理由而出现。前者统称为“主张”,后者统称为“理由”,而其中的论证方式称为“支持”。
论证分析的目的就是评价论证的质量高低,也就是分析该论证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如何,前提自身是否妥当,结论是否可靠,恰当程度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前提首先是一种解释,即对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特定结论的解释。只有恰当的前提才能保证论证的恰当性,才能作出合理的推理,使我们因此相信其推出的结论。最简单的论证,可能只包含一个前提和由此得出的结论。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结论往往是需要多条前提来支撑的。因此,大多数论证可能不只包含一个推理,复杂的论证往往包含多个相同形式的推理或者几个不同类型的推理。
为了充分认识一个论证的结构,首先要从论证的基本要素来进行分析。
(一)主张
找出主张是分析一篇文章或语段的关键,在阅读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或者作者想要表明的看法是什么。
分析主张包括找出论题和找出论点两个方面。
1.论题是什么?
论题,即论证涉及的某个特定话题,往往可以表达为一个问句,如“是否应该禁止吸烟?”“是否应该给公务员涨薪?”等。论题出现在标题中常是一个短语,如《想和做》《谈骨气》《说谦虚》等。
在标题中,往往只明确作者的论点,而不会明确指出论题,对于这种隐含的论题,我们要学会从作者的论点中反推出论题来。
对于论题的要求:首先,论题应当清楚明白、简明扼要。其次,在论证中论题应始终保持同一。当文章作者或演讲者对论题把握不准或缺乏论题意识时,他们可能会游移于论题之外,从而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2.论点是什么?
论点即主张,是作者对论题的观点或论点,也就是作者要在论证中证明的东西。论点是论证的最终目标,一个论证的论点具有唯一性。主张及对主张的怀疑产生对理由的需求。若对一个主张没有疑问,就不必形成对它的论证。
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如文章的标题《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文章中的“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就是论点。论点与论题的区别见表3-3。
表3-3 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论点可以出现在讲话或文章的开头,一般使用论断性的表述,在开头提出论点,后面论证该论点。论点也可以出现在一段话或文章的结尾,前面论证该论点。论点有时并不是出现在开头或结尾,而是夹杂在一段叙述的中间位置。论点是找出论题的关键线索。论点的标志词主要有:“因此(因而、故而)”“所以”“可见”“那么”“这就是说”“这就表明”“总之”“可以断言”“显然”“我们认为”“我们可以相信”“显然”“于是”等。
(二)理由
尽管形成论证的根本是主张,但一个论证发挥其功用的关键却是理由。任何命题和论断,如果缺乏理由以及合理有效的论证,那么是很难取信于人的。
找到主张,还必须辨别和考虑主张的观点和意见是否获得了合理或者有充分的支持,否则,人们就很难轻易地接受,至少人们要问为什么。如果作者或发言者能对自己的主张作出解释,说明其中的原因,那么他主张的根据就是理由。
理由应具备若干基本性质,显然,对论点有支持作用的前提多多益善。由于人们的怀疑可能是连续的,即不仅对主张产生怀疑,而且可能对支持主张的理由也产生疑问。由于出现疑问就需要解释或理由,因此理由具有层级性,即主张的理由,理由的理由,理由之理由的理由……一个前提或理由本身不需要论据再加以支持,它就是“基本前提(理由)”或“基本论据”。基本前提使得论证系列成为有穷的,使论证有可能完成。
关于理由必须指出两条“公理”。第一,理由不能与论点相同。如果违反论证的这条基本禁令,就犯了“同语反复”的谬误。第二,理由不能比论点更可疑。提出理由是为了打消人们对主张的疑虑。显然,只能用更可接受的陈述来说明乍看起来不那么令人信服的主张的可接受性。如果理由的可疑性比主张的可疑性更大,那么,这与我们欲消除或削弱主张的可疑性的意图完全背道而驰。违反了这条禁令,就犯了“乞题”(begging question)的谬误。
理由,或者说论证中使用的论据,通常是一些已经被证实为真的论断。理由是使主张成立并使人信服的根据,它所回答的是“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理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实理由,即事实性描述,指已被确认的关于事实的判断。另一类是理论理由,即原则性的论断,包括表述科学原理的陈述(如定义、公理、定律、原理等),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理由,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还可以是法规与道德方面的行为准则、经验事实的总结概括、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恰当的比喻和类比,以及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等。
理由是用来证明主张的,论证的力量来自理由。以充分或者合理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用理性的态度对各种意见和说法作出评价与选择,是理性人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论据的真实性是论证有效的一个基础性保证。我们需要区分,哪些论据是可靠的,哪些论据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论据是无效的,这些是判断论证是否有效、强度如何的重要依据。下列两种理由使得论证不可靠或者不可信:一种是不正当的理由,如果在论证中使用真实性悬而未决或者以假乱真的理由进行论证,这种理由的应用就是不正当的;另一种是不充分的理由,由于缺乏充分的理由支持而使主张不能成立。理由的标志词主要有“因为”“如果”“假设”“假如”“有鉴于”“正如”“由于”“根据”等。
(三)支持
支持是指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理由论证主张”的问题。对主张的论证是否成功,取决于理由对主张的支持力。支持是指接受前提有利于接受结论,或者说,那些能够有助于从前提推出结论的前提对结论有支持关系。
当然,支持有程度之别——完全充分的支持、较大的支持、微弱的支持等。支持关系不同,论证方式就不同。这种支持关系总是依靠推理来维系,论证方式本质上是推理关系。而支持程度的不同也是通过各种推理形式来实现的,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合情推理对主张得到的支持力予以不同的担保。
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复杂一些的论证是分层次的,在确定某一主张真实性的过程中,如果引用的理由(第一层论据)本身还不够明显真实时,就要引用其他论据(第二层论据)对这些论据进行支持。如此类推,还可以有第三层论据、第四层论据等。在一个论证中,只能有一个主张,理由(论据)往往有多个。由于论证的理由可以有多个,而每一个理由对论点的支持关系可能都不同。所以,在一个论证中可能有多种推理形式。
一个批判性思维者要把握论证的结构,不仅要解析已经明确表达出的前提和结论,更要发现论证背后的假设。前者是论证的表层结构,后者是论证的深层结构。
(一)假设的类型
在分析论证结构时,我们还须考虑论证的提议者所默认或认为理所当然的假设。假设是发言者或作者显然接受或理所当然的信念但没有被明确陈述出来的,因而是隐含的,需要我们揭示和分析。与论证密切相关的假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背景假设;另一种是论证的隐含前提。
1.背景假设
论证总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作出的。有一些论证者预先假定的东西,它们并不在论证中以明显的形式出现,但论证的成功却离不开它们。这种背景假设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被论证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观点或理念与推论规则集。背景假设往往涉及价值观或价值优先性的选择。
2.隐含前提
在大多数语境中,论证基于它所涉及的双方具有共同的知识背景,而在陈述中省略了对某些信息的表达。当然,不能排除某些论证者为了掩盖他所使用的前提的可疑性而有意不明确陈述该前提。当我们发现了从已表达出的前提向结论的有效过渡还缺乏某些环节时,就应分析该论证的隐含前提。
隐含前提的特点是:第一,隐含性,即作为论证前提的陈述没有被明确陈述出来。第二,论证者先行承认或视为理所当然。第三,影响论证的结构与论点的确立。如果隐含前提为假或似真度不高,则整个论证的效力就会降低,结论的可接受性也会受到影响。第四,它可能具有可争辩性,也可能有潜在的欺骗性。第五,摧毁论证往往要揭露隐含前提 并予以批判。
一个论证经常会隐含地利用在论证段落中未陈述的前提假设,相应地也会隐含地使用某些推理形式。也就是说,有些作为推理链条上重要环节的话语,没有明确地在论证中表达出来。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这类题目的一个难点,就是找出这些隐含前提,分析其可靠性。
(二)论证的重构
被评估的论证应是一个结构完整的论证,因此,在评估之前,应对论证补充隐含前提,即进行重构。一般说来,判断论证者视为理所当然的是哪些陈述,可依据论证本身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对论证语境的了解以及我们在该论证之外对作者信念的了解。
1.论证重构的规范
如何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首先要弄清陈述集中的前提和结论,接着仔细考虑理由和结论之间的“缝隙”或差距,然后寻找填补这一缝隙的前提或信念。
(1)补充省略前提的规范
在补充省略前提时,要坚持以下三个规范。
①充分性——未表达前提必定能使前提充分支持结论或至少有力支持结论;
②保存性——应该尽力保存已陈述前提的角色;
③似真性——在两个可接受的前提之间进行选择时,慈善原则要求我们选择补充更似真的前提。“慈善原则”的核心是,我们应尽可能对被分析的论证作出有利于支持结论的解释,即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解释时,要“慈悲为怀”:当其他因素,如语境、逻辑模式、明言的意图等同样允许几个不同前提作为候选者时,应该选取产生最强论证的那个前提作为省略前提补充到论证中。
(2)重构的规则
论证的重构依据以下规则进行。
①补充的前提应与先前的条件一致。
②补充的前提应是论证者接受的或承诺的。这种承认的证据可在文本的措辞中发现;或基于这样的事实:它是常识、几乎人人接受的信念;或者基于推理的方向,表明论证者只有凭借如此的承诺才能从已陈述的前提达至结论。
③补充那些能够增强论证的陈述,避免补充与论证不相干的假设。
④不能补充仅仅使已陈述的推论具体化的前提。如“张三是个吹毛求疵的人,李四讨厌他”,这一论证的隐含前提不能是“如果张三是个吹毛求疵的人,那么李四就讨厌他”。
⑤假如有若干满足①~③条规则的前提,则应补充使论证成为最强的那种前提。如考虑上述论证的隐含前提,“李四讨厌某些吹毛求疵的人”就不如“李四讨厌吹毛求疵的人”。而当多个满足①~③条规则的前提都能使得论证合理时,应补以最弱的前提。如“李四讨厌吹毛求疵的人”“李四讨厌任何人”“李四讨厌世上的任何东西”等,都可以给结论“李四讨厌张三”以强支持,但断定越强的命题越容易成为假的或不可接受的,因此,应该选取断定较弱的“李四讨厌吹毛求疵的人”作为补充前提。
⑥若结论带有“可能”等类似限定词的话,则补充的前提会减弱。但无论如何,应该首先保证补充的隐含前提是真的或可接受的。
2.补充隐含前提的步骤
①描述已被表达的论证。
②若是演绎论证(无论主论证还是子论证),则确定使其有效所需要的前提。归纳论证中的全部证据必须被论证者陈述,再确定需补充哪些信息才能使归纳论证成为可靠的。合情论证中省略的一般是可废止的推论规则。
③给论证加上隐含前提。
④检验重构的论证是否符合原意。
3.案例分析
请分析下列论证的主张、理由和假设。
心脏的搏动引起血液循环。对同一个人,心率越快,单位时间进入循环的血液量越多。血液中的红细胞运输氧气。一般来说,一个人单位时间通过血液循环获得的氧气越多,他的体能及其发挥就越佳。因此,为了提高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的竞技水平,应该加强他们在高海拔地区的训练,因为在高海拔地区,人体内每单位体积血液中含有的红细胞数量要高于在低海拔地区。
论证过程分析:
先识别出上述论证的主张(结论)和理由(前提),再提炼出其推理过程,找出假设(隐含前提),最后,重构出其完整的论证。
主张:
为了提高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的竞技水平,应该加强他们在高海拔地区的训练。
理由:
①在高海拔地区,人体内每单位体积血液中含有的红细胞数量,要高于低海拔地区。
②血液中的红细胞运输氧气。
③一个人单位时间内通过血液循环获得的氧气越多,他的体能及其发挥就越佳。
④心率越快,单位时间内进入血液循环的血液量越多。(即“单位时间内进入血液循环的血液量”取决于“心率”)
推理过程:
竞技水平取决于体能,体能取决于血液含氧量,而在同样的环境下,血液含氧量取决于“每单位体积血液中的含氧量”和“单位时间内进入血液循环的血液量”。“单位时间内进入血液循环的血液量”取决于“心率”。“每单位体积血液中的含氧量”又取决于“每单位体积血液中含有的红细胞数量”和“平均每个红细胞的含氧量”。而“每单位体积血液中含有的红细胞数量”与“海拔高度”有关。
假设:
①运动员在高海拔地区的心率不低于低海拔地区。
②人体在高海拔地区的“平均每个红细胞的含氧量”不低于低海拔地区。
③竞技水平取决于体能。
重构论证:
第一步推理:
假设①:运动员在高海拔地区的心率不低于低海拔地区。
理由④:“单位时间内进入血液循环的血液量”取决于“心率”。
中间结论①:运动员在高海拔地区的单位时间内进入血液循环的血液量不低于低海拔地区。
第二步推理:
理由①:在高海拔地区,人体内每单位体积血液中含有的红细胞数量,要高于低海拔地区。
理由②:血液中的红细胞运输氧气。
假设②:人体在高海拔地区的“平均每个红细胞的含氧量”不低于低海拔地区。
中间结论②:在高海拔地区,人体内每单位体积血液中的含氧量要高于低海拔地区。
第三步推理:
中间结论①:运动员在高海拔地区的单位时间内进入血液循环的血液量不低于低海拔地区。
中间结论②:在高海拔地区,人体内每单位体积血液中的含氧量要高于低海拔地区。
中间结论③:在高海拔地区,单位时间内进入血液循环的含氧量,要高于低海拔地区。
第四步推理:
中间结论③:在高海拔地区,单位时间内进入血液血液循环的含氧量,要高于低海拔地区。
理由③:一个人单位时间内通过血液血液循环获得的氧气越多,他的体能及其发挥就越佳。
中间结论④:在高海拔地区训练后,运动员的体能要高于低海拔地区。
第五步推理:
中间结论④:在高海拔地区训练后,运动员的体能要高于低海拔地区。
假设③:竞技水平取决于体能。
主张:在高海拔地区训练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要高于低海拔地区。
展示论证的结构不仅对理解论证者如何证明他们的观点是必要的,而且也是评估这些论证的先决条件。
(一)论证的标准化
在分析论证结构的时候,标准化论证往往是必要的。标准化的作用是,辨识前提和结论,搞清推理路线,使论证变成清楚、完整的陈述。标准化论证需要进行以下四种转换。
(1)删除。在将文本解释为一个或若干个论证时,将那些与确立或反驳一个主张不相干的部分、重复的信息去掉;属于交际性的内容、其他话题的插入、无关的枝节、顺便说的话等都可以忽略,它们不进入论证结构的描写。
(2)补充。被评估的论证应是一个结构完整的论证,因此,在评估之前,应对论证补充隐含前提,即把论证未表达出来的预设、假设或省略的前提明确化,同时也要把隐含的论点明确化。
(3)替换。用清楚、确切的表达方式来替代含糊或者间接的表达方式,同义的所有表 达式用唯一的表达方式代换。正确理解的基础是“换句话说”,即将论证拆分成前提和结论,接着用自己的话来复述。
(4)排列组合。将有支持关系的陈述放在一起,按有利于对论证开展评估的方式排列组合。
(二)标识扩展论证的术语
从传统观点看,一个论证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前提(理由或根据)、结论(主张、论题或论点)和支持关系。然而,从实际论证的情形和更广的视野来看,这些只不过是“原子论证”的要素而已。实际语境中的论证远不像基本模式那样单纯。如果考虑到论证的情境和宏观结构,那么需要考虑的论证要素就会大大扩充。
为此,需要引入一些术语来标识扩展论证的不同部分。
(1)论证链。论证中各个前提与结论构成的整个支持关系。
(2)子论证。论证链中的任何单个的推论或论证链中的一个支持关系。
(3)主结论。即一个论证链中的最终结论。主结论可能出现于语段的开头、结尾或中间。主结论可能有不同的范围和确定性。这些不同强度的结论,所需的证据及支持强度不同。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论证所需要的证据强度,随所希望达到的结论的范围和确定性而变化。
(4)主论证。由主结论及其直接前提构成的论证。
(5)主论据。直接支持主结论的理由。
(6)子结论。论证链中除主结论之外的任何一个子论证的结论。
(7)基本前提。论证中不再被其他陈述支持的前提。基本前提也可能不是绝对真的,而只是似真的,关键在于它是否受到进一步的质疑。
(8)非基本前提。即子结论,论证中被其他陈述支持的前提。
在进行论证分析时,一般可使用如下符号来表示论证中的各种元素(见表3-4)。
表3-4 论证分析中常用的符号
有些论证结构比较简单,类型较为单一,但是大多数论证会表现为各种论证结构的复合。我们在平时阅读中见到的论证大多都是这样的复杂论证。
(三)论证结构的分析
论证结构的分析步骤如下。
(2)对论证中的元素符号化。
(3)根据论证关系绘制论证图示。
论证结构分析是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项基本功,需要勤加练习。在平时阅读报纸杂志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多做一些论证结构分析,这样有助于大家在阅读中迅速把握论证的主题,准确快速地找到前提和结论,尤其是切实厘清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 逻辑案例 ]分析以下论证的结构。
泥盆纪直虾是现代昆虫的祖先,抚仙湖虫化石与直虾类化石类似,这间接表明了抚仙湖虫是昆虫的远祖。研究者还发现,抚仙湖虫的消化道充满泥沙,这表明它是食泥动物。
首先概括出上述论证中包括的命题:
(1)抚仙湖虫是昆虫的远祖。
(2)抚仙湖虫化石与直虾类化石类似。
(3)泥盆纪直虾是现代昆虫的祖先。
(4)抚仙湖虫的消化道充满泥沙。
在这个论证中,即用(2)(3)支持(1)。(4)支持(1)的时候,有隐含前提hp:“昆虫的祖先是食泥动物”。
(四)论证图解
论证图解是分析论证文本结构的技术,而且,论证的评估在某种程度上也依赖于论证图解。论证图解技术是把握论证结构的有效方法,掌握论证图解技术将有助于掌握批判性思维的一般技巧。
论证图解的一般程序如下。
(1)确定将要处理的语段确实包含论证,且该论证试图提出一些理由支持某个主张。
(2)通过论证指示词或论证支持关系识别主结论。
(3)将语段中支持主结论的那些陈述(理由)识别出来。
(4)忽略只是背景信息的那些材料,如导言或编者按。
(5)整理和归并材料。首先,忽略那些早已分析过的材料,比如,同一结论或前提以不同的表述形式重复出现,起同样作用的,只在图解中出现一次。但是,当这些不同表述的言语有不同作用时,比如第一次出现表达一个前提,之后出现的表达一个结论时,就应让它在标准形式中出现两次,因为此时可能有不同的推理路线。其次,剔除在论证中不起实质作用的语句。对包括多个断言的陈述进行分解,将其表示为几个陈述。
(6)对较长的论证语段,特别是对话式论证,可进行必要的压缩、编辑或概括。当然,前提是你得认真阅读或倾听,搞清作者或发言者为何这样讲,言语的核心含义是什么,对主张提供的理由是什么。
(8)检查每一个前提和结论自身是否都是完整的陈述,如用具体名称替代“这”“他”等代词。同时,把用问句、祈使句或感叹句形式表达的前提和结论,统统改换成陈述句形式。
(9)用箭头表示支持关系。
(10)检查标准化的论证是否遗漏了任何实质性的东西或加入了原本不包括的东西。
[ 逻辑案例 ]图解以下论证。
某报评论:H市的空气质量本来应该已经得到改善。五年来,市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花了很大气力,包括耗资600多亿元将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迁走。但是,H市仍没有摆脱空气污染的困扰,因为解决空气污染问题面临着许多不利条件,其中,一个是机动车辆的增加,另一个是由于全球石油价格的上升,在国际市场上一些价格偏低的劣质高硫石油进入了H市。
首先概括出上述论证中包括的命题。
(1) H市仍没有摆脱空气污染的困扰。
(2)机动车辆增加。
(3)全球石油价格上升。
(4)在国际市场上一些价格偏低的劣质高硫石油进入了H市。
它的论证结构如下图所示。
上例中,论证链由(2)支持(1)、(4)支持(1)和(3)支持(4)三个子论证组成;主结论是(1);主论证是(2)支持(1)和(4)支持(1);主论据是(2)和(4);子结论是(4);基本前提是(2)和(3);非基本前提是(4)。
用(2)支持(1)的时候,有隐含前提hp1:“机动车辆增加导致尾气排放增加”。
用(4)支持(1)的时候,有隐含前提hp2:“劣质高硫石油导致尾气排放增加”。
补充隐含前提后,使用符号来表示上述论证的结构如下。
结论c:H市仍没有摆脱空气污染的困扰。
p1:机动车辆增加。
p2:全球石油价格上升。
p3:在国际市场上一些价格偏低的劣质高硫石油进入了H市。
人体在晚上分泌的镇痛荷尔蒙比白天多,因此,在晚上进行手术的外科病人需要较少的麻醉剂。既然较大量的麻醉剂对病人的风险更大,那么,如果经常在晚上做手术,手术的风险也就可以降低了。
分析:概括上述论证中包括的命题,补充隐含前提,并使用符号来表示如下。
c:如果经常在晚上做手术,手术的风险也就可以降低了。
p1:人体在晚上分泌的镇痛荷尔蒙比白天多。
p2:在晚上进行手术的外科病人需要较少的麻醉剂。
p3:较大量的麻醉剂对病人的风险更大。
隐含前提hp:在晚上做手术不会增加其他的手术风险(比如在晚上做手术,医生和护士的手的灵巧和脑的警觉度不比白天低)。
补充隐含前提后,使用符号来表示上述论证的结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