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正念”的真相

你可以质疑:这样的静修能得到激动人心而影响深远的成果吗?那一次静修从广义上讲采用的是“正念冥想”,这种冥想方式近些年开始在西方流行并逐渐成为主流。通常描述中的“正念”——正念冥想要实现的目标——并非深奥、奇异的概念。所谓“正念生活”就是留心、注意当下发生的事情,用清晰、直接的方式体验,不要被各种精神困惑蒙蔽。停下来,闻闻玫瑰花香。

目前来讲,这样描述“正念”,虽准确,但不够深刻。这种普遍认知中的“正念”,其实只是正念的开端。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误导性的开端。你如果钻研过古代佛学著作,就会发现,那里面其实没有太多让世人停下来闻玫瑰花香的劝诫,即使你钻研的是以“sati”(正是这个词被翻译成“正念”)为主题的著作,也同样如此。事实上,有时这些著作似乎还传递出很不同于当前流行说法的信息。作为正念圈里最接近《圣经》的一本佛经,古代佛经《四念处经》(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提醒我们,人类的身体里“种种不净充满”,指导我们冥想身体的各种组成成分,即“屎、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唾、涕、滑液、尿”。经文还要求我们想象身体“或死一日,或死二日,或死三日,膨胀瘀黑,脓烂充满”。

我没听说过哪本关于正念冥想的畅销书用过“停下来,闻闻粪”之类的书名,也从没有听过哪位冥想老师建议冥想胆汁、痰、脓,或者我们终将成为的腐尸。如今我们接触到的所谓冥想传统,其实是对古代冥想传统有选择的继承,甚至是经过精心修饰的。

其中也没什么可谴责的。现代解读者对佛教的选择性甚至创造性的呈现,也没有任何问题。所有的精神传统都在随时代和空间发生演化,做着调整,佛教教义能在当今美国和欧洲拥有信众,也是这种演化的功劳。

从本书的角度来看,关键点在于这种演化(演化出了独具一格的21世纪西方佛教)并没有切断现行方法和古代思想之间的联系。现代正念冥想和古代正念冥想并非完全相同,但二者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如果你深究二者的内在逻辑,就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打个比方来讲就是,我们都生活在“母体”中。 虽然有时正念冥想听起来很平常,但是在现实中,如果孜孜不倦地探寻,你将看到墨菲斯口中红色药丸带你见识的世界,也就是看到“兔子洞到底有多深”

在第一次冥想静修期间,我有过一些震撼的体验。它们真的足够震撼,使我想要看看兔子洞到底有多深。于是我阅读了更多关于佛教哲学的书籍,跟佛学专家交流,最终又参与了更多的冥想静修,养成了每日冥想的习惯。

所有这些经历,使我更清晰地理解了《黑客帝国》被看作“达摩电影”的原因。尽管我已经通过进化心理学认识到,人类生来便陷入了很深的幻觉,岂知佛教描绘的图景反而更加夸张。佛教认为,幻觉以微妙、更为普遍的方式渗透到日常的感知和思考中,其发挥影响力的方式远超我们的想象,且看起来合情合理。换言之,在我看来,这种幻觉可以解释为,在自然选择设计下的大脑的自然产物。我越深入研究佛学,就越觉得它激进;但是当我越多地以现代心理学视角审视佛学,又越觉得它合情合理。现实生活中的“母体”,也就是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真实世界,看起来越发像电影里的“母体”——或许没有电影中的那么离奇古怪,但也充满误导性,令人极度压抑,是人类迫切需要逃离的。

好消息恰是我相信的另外一件事:如果你想逃离“母体”,佛法修行和佛教哲学给了我们巨大的希望。给人期许的并非只有佛教。其他信仰系统的传统也有解决人类苦难的洞见和智慧。但是佛教冥想及其暗含的哲学思想,以一种惊人的直接且全面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佛学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直白无误的诊断,并给出了疗法。这种疗法一旦生效,不仅能带来幸福,还能带来清晰的远见:关于事物的切实真相,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比我们日常的观察更接近事物本质。

近年来开始冥想的人,主要以精神治疗为目的。他们修习正念,以此减压或专注于某个特定的个人问题。他们或许根本不曾意识到,自己所修习的冥想其实可以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修行,可以革新他们的世界观。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一种基本选择的门槛——一种只有他们可以做的选择。正如墨菲斯对尼奥所说的:“我只能给你指出门的所在。真正跨过那扇门的是你自己。”

本书旨在为人们指出那扇门的所在,概要讲述了门的另一侧是怎样的世界,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门另一侧的世界比我们熟悉的世界更为真实。 YM0vOdQKPZ7cJU0Yhkj0Z8r0VYPg1hXDiUjb9Pb2ZDBfi3G9zINv4DL+DedpJBZ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