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兰家的风景,很不得了。河在窗外流过,河岸有一串绿地还有老树三两,空中有飞机升降,台北市在不远的面前一列排开;冬日的阳光暖了一室,叫周遭室内颜色更加踏实,连投影都格外深刻。怡兰和她的另一半都很强调自己是南部小孩,离不开阳光……她和他争取的,就是这样一个暖和明亮可以望得很远很远的家。”
——十数年前,好友欧阳应霁初次来我家做客后不久,在他的书《回家真好》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确实是这样没错。一直以来,我对光和景始终有着很深的依恋。
不管是居家、挑选旅馆,甚至只是在餐厅与咖啡馆吃顿饭喝杯茶,每一个相处或相遇的地方,我都希望能够傍着一扇可以朝外凝望的大窗,窗外有风景,有亮晃晃的天光。
年年唯冬季方偶尔上演,可遇不可求的最美一刻,我管它叫“奇幻时光”。
遂而早在二十年前,我们便决定无视房地产界朋友们的谆谆劝告不看好,自市中心渡河过桥来到其时还少有人闻问、两岸犹只见烂泥荒草、交通与生活功能俱皆匮乏的大直河畔落脚,缘由在此。
果然这些年,面河面光的这几扇窗,成为长年在家埋首工作的我忙碌之余最大的安慰与乐趣。
是的。即使镇日蜗居在这小天地里,只消转头朝外望便会发现,一年四季、日夕晨昏,景物虽似如一,然而时刻分秒都有不同风致:春日经常的薄雾与细雨与河畔草地分外青翠的绿;夏天总是照得全城金灿夺目的日光与午间仿佛可见的蒸腾热气;台风来前几日,天空简直泼彩般逼人的蓝;每年元旦跨年时分,虽说远了点,但101大楼烟火依旧辉煌;还有,晴日或雨后云开的夜晚,黑幕下都会灯火五颜六色如洗般闪闪发亮,在河面上映照成一线线粼粼波光……最美的季节则莫过于秋末到春初,此地坐向朝南,阳光会晒进屋来;从季初的窗边隐隐一小方,一点一点偷偷往前迈步;到得深冬时刻,便恣意遍照全室,把向来因怕冷而讨厌冬天的我一整天晒得暖暖的。
这时节最期盼的还有,每日黄昏时刻。只要天气够好,凭窗西望,便能见夕阳一整轮耀着金黄霞光,从弯弯的大直桥身与城市楼屋间冉冉落下……
所以对我而言,这些窗景和光之如何援引和融入,成为居家设计的最关键重心。
说来,当年欧阳所造访的,其实是改造前的首版原貌。那时,整体规划出自另位建筑师好友李玮珉之手,依照我们的需求,他大胆采用了“回”字形平面:将不需要采光的储藏室置于全宅正中,然后,玄关、厨房、书房、主卧、卫浴、起居室则依序围着储藏室排列一周,而我们最重视的生活场域如厨房、餐厅、卧房则大剌剌置于面河朝景这端,很有意思。
这样的配置优点,不仅在于间间朝外、都有窗光,且还四通八达、动线流畅——连我家猫咪小米生前还活泼淘气时,都喜欢一圈圈绕着奔跑,欢欣不已。
然而,一年年此中生活下来,对四季之光和风的动向越来越有深切的感受和了解后,渐渐开始萌生不同的思考。
原本位于朝南向阳区的卧室,每每一清早就晴阳朗朗,反而睡眠不安。
移到较阴暗且没有景观的北面后,安静隐秘多了。
首先是“回”字格局下,空间切分难免稍嫌零碎,虽间间有窗有光,但光以及随之穿窗而入的风,却无法开开阔阔流动顺畅。
且也是后来才终于领悟,不是每一个房间都适合晴光灿烂——尤其冬季南来的暖阳,从早到晚一整日热烈洒下,令直接就位于向阳区的卧室睡眠不安、厨房里珍藏的各色茶叶干货调味料很快变质变样。
于是决心从头大刀阔斧改造,和这回的设计师静敏细细谈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与愿望,以及最根本的,这房子里春夏秋冬晨昏日夕之光与风如何流转后,不多久,他给了我们一个截然不同的平面:将全宅依梁柱位置一刀切分为二,临河面景朝南这方全数划为公共区域,且除了书柜外不做隔间,书房、餐厅、起居室临窗连成一气、相互通透。我们视为全宅主角的中岛式厨房则往后略退至书房和起居室后方,稳占全宅中央核心位置,和各空间连通相望。
初版设计模型。和此刻相较,只扩充了厨房中岛的尺寸和架高地板的面积、调整浴缸位置、榻榻米区域缩小,并拿掉中岛后方门板与两方书柜间的隔板,其余差距不大。
较私密的卧室、主卧卫浴、储藏室和洗衣房兼客用洗手间,则一律划归较阴暗且没有景观的北面,以墙和大片隐藏式门扇与公共区域清晰区隔。
——好生大气流畅!正是我们想要的样子。我更进一步建议将书房与厨房间的两向大书柜中间的背板拿掉,通透开架,以更增声息相闻的开放感。
现在,进住一年多来,着实越来越体会到这崭新格局的好处:最主要的起居空间和光和景紧密联结后,一整日的作息,无论工作消闲下厨吃饭读书聊天喝茶,从室内到室外,分分秒秒都有大片大片无隔无阻的明媚明亮天光和景致为伴,惬意舒心非常。
而公共与私密空间的清楚划分,更使眠睡盥沐休憩有了明确的界线,安静安顿不少。
从来光与景与风,始终被我视为人生里生活里之绝对必要。然如何真正适切妥帖和居家和生活水乳交融一体,这课题咀嚼多年,至此终是慢慢领会其中奥妙。
设计前与设计后,从原本“回”字形平面改成从中一刀切分为二,明与暗、开放与私密自此明确区隔开来。
秋末到春初是最令人期待的季节,只要放晴,阳光便一整天热烈洒下,把全屋晒得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