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认识政治观的“时代性”?
答: 政治是一个时代性和语境性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关于“共同体的最高的善”的说法永远正确,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即不同语境的“善”是不一样的。中国政治观在不同时代也有着不同的内容。
(1)古代的政治观。中国古代政治学思想集中体现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在诸子百家中,对中国政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学有其鲜明的特点:
①在维护政治统治秩序及治国理政实践方面,内容蔚为壮观;
②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本主义的色彩很浓;
③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往往把政治伦理化;
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对社会演变特别感兴趣;
⑤治国理政的实践性最高,经验最为丰富。
(2)近代的政治观。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理论,孙中山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都是吸收西方民主思想的产物。
(3)现代的政治观。1919年之后,中国的大学开始了政治学教学,西方的政治学著作也被大量地介绍进来。与此同时,政治学者也开始了中国政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史方面。
(4)当代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形成了阵容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队伍。这一队伍与实践相结合,开始了现当代中国的政治学研究。
2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答: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罗万象,其基本线条是: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层的经济结构的制约。这一论断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规律似乎又是最复杂、最难以把握的,在实践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因而它又是一门艺术。
3 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答: (1)系统论的角度:
政治系统就是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的。在系统的要件中,其中一项的变化会引起其他项的变化。
①政治是系统的目的,政治并不是存在于它自己的独立的世界里。政治过程履行着社会的关键性职责,政治系统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它从社会那里接受“输入”,把输入的信息处理后就作出某些“输出”(决定),决定的执行又反馈到“输入”单位。
②政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输入(要求与支持)影响输出(决定),而输出又影响下一轮的输入。政治过程具有关联性,政治活动不是在与世隔绝的场所进行的,而是与文化、法律、意识形态和经济等系统相互作用的,它们又为政治活动提供某些规则。政府是“谁得到什么”的主要决定者。
(2)博弈论的角度:
政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调节利益冲突的艺术。博弈论正是分析利益冲突的构架。
①政治博弈的要素分别是局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政治博弈也就是局中人运用他们的资源,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制定对策以达到他们的目标。
②政治博弈的规则是政治博弈中最为重要的要素。规则规定了如何确定博弈的结果,局中人的角色及与角色相适应的权力、责任和限制,谁能够从事这种博弈,越轨者应受何种处罚及如何使规则更具有适应性。
③政治博弈的类型:
a.零和博弈。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b.非零和博弈。是指一方参与者的所得不再恰好是另一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4 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答: 政治与经济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元素,两者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1)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对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
经济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指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指特定的生产关系及其实现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生产力是社会建立和运行的物质和文明的基础,而与特定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社会建构起政治等上层建筑。在社会结构的这三层因素中,生产力是根本性的因素,其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而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特性、取向和运行方式。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形成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并且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这种前提性和决定性主要体现在:
①生产力的特性和发展水平规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②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组织的规则和运行方式;
③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2)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它或者以政治权力和相关规则保护着特定的经济基础,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者以政治权力的力量改变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或者由于自身的改变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关系乃至生产力的发展。
5 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答: (1)政治哲学是指政治学的规范性,是回答政治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它研究的问题是政治应当是什么。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政治哲学的贡献在于提出问题启发人们去思考,而不在于能解释或回答什么问题。
(2)政治科学是指政治学的科学性,它研究的是政治究竟是什么。它是指运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对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的经验研究,它注重对于实际政治状况的客观描述和阐释。政治科学的内容包括对政治生活的事实性判断和描述,对某种政治现象的因果分析,对政治概念和命题与政治事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的分析。
6 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答: 20世纪70~80年代,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都回归政治学最古老的传统,重新发现制度的价值,同时将思想观念嵌入新制度主义,从而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发展为新古典主义政治学。其主要特征是:
(1)制度中心论。包括古典主义所研究的政体、制度结构,也包括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所指的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则,以及制度变迁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所指的作为非正式规则的遗传性文化。
(2)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单纯的政治科学不能解释本质上复杂的政治过程,必须借助于政治哲学。要令人信服地解释制度变迁,既少不了政治科学关于制度作用的分析,也离不开政治哲学关于制度价值的关怀。
(3)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因为研究的核心是制度,所以研究宏观的政体与制度结构要考虑到个人的偏好选择问题,研究特定的中观或微观组织与规则要有大历史观即整体主义的预设,任何偏废都可能带来解释上的缺陷,尽管研究不同类型制度时对于整体主义或个体主义的倚重程度不一样。
7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答: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实就是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制度分析主要包括:
(1)在制度的含义上,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关系所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上的政体论,即政治制度的好、坏问题。
(2)在制度变迁方向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线性变迁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制度变迁。
(3)在制度变迁方式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阶级斗争所导致的革命性突变。新马克思主义,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则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
(4)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权力结构。
(5)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其实就是技术的作用,技术的进步决定观念的进步。但是,和后来的制度经济学一样,马克思主义反对把技术与观念的关系简约为技术决定论或观念决定论,而把社会进步看成是一套复杂的关系系统的互动。
(6)在制度变迁的个人作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是把偏好和信念看成是被解释变量。
8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答: 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是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而政治学上的新制度主义是指前两者。
(1)历史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产生于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直接批判,核心是重新强调制度变迁中国家、政府和其他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历史制度主义将制度视为对行为起着建构作用的正式与非正式的程序和规则,制度又分为三个层次:宏大的国家结构和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质,以及具体的政府制度安排。历史制度主义的核心特点是,强调制度的“关系特征”,关注既定的制度结构如何影响政治行为的互动,关注国家与社会的整体范围如何影响政治行动者决定其利益以及如何确定他们同其他政治行为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的偏好的形成和偏好的选择是由人所处的制度环境决定和约束的,而不可能是一种外生的力量。“路径依赖”是历史制度主义的一个主导性范式和话语。
(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学派产生于对美国国会立法行为的研究。理性选择制度学派坚信行为者既有的偏好的力量,认为政治结果其实就是行为者策略性计算的结果。以分析行为为假设,理性选择制度学派建立了经典的计算途径来解释制度对行为的影响方式。提出当人们认为创新在制度方面的收益大于因此而招致的成本时,新的制度就会出现;相反,人们就不会冒着风险去创新。历史制度学派强调的是“路径依赖”,理性选择制度学派想解决的或回答的则是“路径替代”。
9 如何认识制度的作用?
答: 制度是由一系列“关系”构成的宏观的整体性“硬约束机制”,是对行为起着建构作用的正式与非正式的程序和规则,制度分为三个层次:宏大的国家结构和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质,以及具体的政府制度安排。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1)制度设计是治理国家的基石,制度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制度属性与国家治理的变迁和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质量。
(2)制度设计是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制度设计,那么政府或有关部门的人员权力过大且没有制度的限制,就很难保证社会的公平公正。
(3)充分发挥治理设计的功能和作用,确保国家治理重要基石的目标实现。以东德和西德为例,两者在制度上的差异最后导致了国家发展情况的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