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一
暂停的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
一群人结婚,而一群人这样
在欧洲,婚外生育似乎很快就会成为一种正常的生活模式。英国有近31%的人选择非婚生育,法国32%,挪威43%,丹麦47%,瑞典50%。
苏联时期,有五分之一的孩子是婚外生子,而现在的俄罗斯婚外子的比例是三分之一。社会学家和道德说教者将导致这种现象的综合因素称之为家庭危机。如果社会学家在面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诚实地回答说“我们不知道”,那么道德说教者们通常会高傲地宣称道德(堕落)、精神(也相应地萎靡)、年轻人(类似地)、慨叹已经逝去的美好的时光(啊,它们去哪儿了,它们去哪儿了)。
不管怎么说,家庭当中的确常常会发生一点什么事情。最近十年,不管是一婚还是二婚,数量都不断减少。如果在1990年有130万人缔结婚姻,那么1999年只有90万。以莫斯科为例,今年的1-5月缔结婚姻20500桩(较之于去年同一时期减少12.7%),离婚数量较之于去年升高6.9%,高达22200。或许,在整个俄罗斯形势都这么严峻。传统观念中新娘披着头纱,伴着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完成婚礼仪式的家庭越来越少见。难道有可能人们只是不想去婚姻登记所,然后一直保持这样在一起生活吗?我们也不知道,因为关于这个问题的全俄社会调查从没有进行过。一部分社会学家认为,现在的人们较之于法定婚姻更倾向于选择婚前同居,这样一来也给国家统计的工作带来不便,扭曲了统计结果。另一部分认为,夫妻双方暂时不愿意很快进入一个法定关系。并且他们想晚些要孩子,这点跟他们的父母比起来,稍晚些。总之,两种观点都意指人们还像从前一样会选择跟伴侣一起生活。
但是,也存在另一种更极端的观点: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单身汉,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门德尔松式的传统婚姻,还是婚前同居式的婚姻,他们都不需要。不是因为他们是怪人,而仅仅因为这种婚姻在他们看来,已经过时了,其他形式的婚姻正在试图取代它。
很显然,家庭不仅仅是男人和女人的结合。如今每位女士所拥有孩子的平均值正处在很不好的位置。1990年数量保持在1.89(与1980年一样),1999年降到1.17。与许多欧洲国家相比,这个指标稍稍低一些。德国为1.36,西班牙为1.2。
几年前,莫斯科进行过一项关于未婚夫和未婚妻的抽样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1991年,他们都声称想要孩子,2000年6%的未婚夫和3%的未婚妻都声称不想要孩子了。
这说明什么呢?结婚数量越来越少,相对的离婚数量逐渐增多,并且离婚的夫妻双方受孩子所限。因此,就出现了不想要孩子的家庭。
在科学界有这样一个观点:建立在两个已过时原则基础之上的传统家庭正在面临危机。这两个原则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权力和丈夫对妻子的权力。至于说到父母和孩子,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简单一些,并且双方之间的关系模式正经历着改变。很明显,孩子正试图越来越多地摆脱父母的管教。但妻子与丈夫的关系模式却变得越来越复杂。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夫妻双方可以是伙伴关系,而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但是从后一种模式转换到前一种模式的过程痛苦而漫长,并且什么时候可以达到这种关系也是未知的。家庭的危机就在于:旧的关系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但新的模式暂时还处于形成过程中。夫妻间新型伙伴关系的萌芽产生于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中,也就是知识分子阶级当中。现阶段这仍旧是一个艰难的过渡阶段。当所有这些问题解决后,夫妻双方新的伴侣关系就形成了,到那时,再不会听到“闭嘴,因为你是个女人”这样的话了。传统的家庭建立在妻子顺从丈夫的基础上,如果,夫妻双方均默认同意这种模式,那么这样的家庭同样也具有存在的权利。但问题就在于,这样甘于顺服的女人越来越少,但这样强势的男人还是像以前一样多。男人总是想要有一个学历不那么高的妻子,以便于妻子挣得钱比自己少。妻子挣得多是不利于婚姻稳定发展的。因为如果妻子手中掌握权力,那么男人会有自己不是个男人的感觉。
我们现在正在向西式婚姻过渡,西式婚姻是男人和女人会选择在一个较晚的年龄结婚。我们是从苏联的婚姻模式中走过来的,那时提倡早婚,与父母住在一起,夫妻关系需要法定。不这样做的话不合乎礼节,和爸爸妈妈一起住才得体。难道是婚姻本身的形象变了?
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能够轻轻松松挺过来的正是那些组合在一起的完整家庭。但“夫妻中究竟是谁错了”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我的一位同事说:“错在那些女权主义者,她们不想禁锢在家庭中,不想生孩子。”但要看从哪个立场看这个问题。现在的女人自己决定要不要工作,要不要生孩子,有时甚至她们都不需要婚姻。为什么要同一个殴打妻子或者嗜酒如命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呢?最好是不结婚。难怪我们的婚外生育率越来越高,在这点上我们马上就会追上美国。我们29%的孩子属非婚内生。并且通常离婚也是由妻子提出的,顺便说一下,苏联时期也是这样。
男人对家庭生活的舒适度感知比女人要高。这早就是众所周知的事了,早在70年代的美国就提到过这个观点。当时还做了一项研究:对于处在婚姻中的男女、离异中的男女以及不婚主义男女来说谁会感觉舒适,谁会感觉糟糕。结果显示,婚姻中男人感觉更好些,没有婚姻的话,女人感觉更好些。要知道,婚后家庭生活的节奏是由男人确定和评判的。比如家庭应该是什么样子,要几个孩子。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女人眼中她们自己在传统环境中的形象。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象:所有的事都需要女人来做。她应该每天早上起床后为丈夫打理好一切、照顾孩子、做饭、熨衣服、洗衣服、甚至有时候还得上班工作挣钱。因此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在贫穷的家庭中,多半是妻子挣钱养家,各种奔波,节省开支,打点一切。在富裕的家里,丈夫挣钱养家糊口,他因此可以做一切他想做的事:喝酒、打妻子、各种闲逛。
年轻人是怎样看待婚姻的?当今的年轻人更加理智一些。他们对于所有事都要进行一番分析,当然做这件事情也是需要花时间的。或许,我们可以追溯历史到那个女人掌权的历史结点,那时候女人拥有属于母亲的权力,那个时代孩子属于母亲,并且母亲自己决定,他们应该跟谁一起生活。这样的一种家庭模式会演变成什么样呢?很显然,会演变成多种模式。
世界正在顺应人的实际需求向多样性转变。只有当人们感觉到生活幸福,首先就不应该存在暴力、压迫与小孩子的不幸,那时我们才可以评判这种标准是好还是坏。
课文二
家庭拯救了俄罗斯
向市场经济转轨比预期要困难得多,社会环境也不尽乐观。将近60%的人们生活得比原来差,仅有10%的人改善了自己的物质条件。收入之间的差距扩大了15倍。俄罗斯将近1/4工人的工资低于最低标准。
近年来,俄罗斯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失业。一些受过良好教育,有经验,有意愿劳动的人都无事可做。与此同时,这部分人的家庭和孩子就失去了生活费的基本来源。
失业滋生了另一个问题—贫穷。对于一部分阶级的人来说,贫穷成为一种常态。大约47%的15岁以下的孩子生于贫穷阶级的家庭。他们吃不好,穿不好,玩具、书都很少,他们也不去剧院。对于贫穷家庭的孩子来讲,他们的起点很低,这可能会导致国家丧失部分智力潜力。总之,社会基层的低收入水平会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人们开始适应这种复杂的形势。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找到赚取额外收入的方法。许多人开始创业,虽然常常是一些小企业,但至少可以在这之中找到基本支撑点。但是,尽管类似的适应手段有很多,但距离实现经济稳定还有一段路要走。
社会经济问题太多会导致社会动乱。是家庭拯救了我们!我想起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妈妈。我生于1941年,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爸爸上了前线,并且在1944年牺牲。因此,妈妈在30岁的时候便成了寡妇,带着3个孩子。她做许多工作,常常节省开支,数着分文过日子。但她把我们所有孩子都抚养长大了。我们三个孩子都接受了教育。这个国家有多少这样的女性啊!我相信并且期待着,我们聪明、能干、强大的女性终会帮助男人打理好国家,终会带领国家从目前它不当处的这种景况中走出去。
近来,在谈论生养孩子的问题时,不知为什么像是在谈论一连串的问题、困难、不幸一样。多子女家庭基本已从电视荧幕、报纸和杂志的版面消失。但与此同时,多子女家庭的父母也照例存在。想象一下,他们非但不抱怨命运,反而认为多子女是个福分。今天与我们分享感受的是一个20个孩子的父亲,神圣的父亲亚历山大。
“您是否必须面对外界对您这种大家庭的一种敌对情绪?或者说,这种态度是种假象?”
“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这基本上是由大众媒体出资营造的一种假象。媒体们试图让我们相信,拥有很多孩子意味着是在滋生贫困。我从来没有听过过激的言论。”
“一些学者试图证明,在多子女家庭中出现了智力逐步退化的趋势:年幼的孩子比年长的孩子更笨。”
历史上的人物事例正好反其道而行。德米特里·门捷列夫是家里第11个孩子。带领莫斯科成为主要中心的王公达尼尔·莫斯科夫斯基在家里儿子中排行老四。贝多芬排名第七……孩子通过模仿学习东西。并且,他们心理上更倾向于模仿兄姐,而不是成年的父母。因此,多子女家庭中,年幼的孩子会更快习得一些基本技能和交流技巧。”
“在许多有1-2个孩子的家庭中,孩子之间会形成竞争的关系。经常听父母抱怨孩子之间的竞争。但在多子女家庭中,或许说不定合作会相对多一些?”
“当家里有1-2个孩子的时候,很容易会出现‘情绪饱和’现象。父母就不得不时常需要发明创造出点新鲜玩意出来,但是他们已经很累了,他们还有别的事情要做。这就导致了不满与争执。而当父母试图孤立孩子的时候,孩子会变得更加需要关心,嫉妒心更重。而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渐渐学会了交流:起先与自己的兄弟姐妹,随后当兄长有自己的孩子后,便是与侄子。”
“一些读者或许会想,怎样养活这么一群孩子?要知道国家也不会进行帮助……”
“首先,国家是帮助的,这点是可以感受到的。国家划拨给多子女家庭的钱并不少,基本相当于工资了。此外,孩子可以免费乘坐交通,这已是很大的一笔补贴,尤其是在大城市的话。买房的优惠也是很大的。其次,周围人也会帮助。而且当大点儿的孩子长大后,他们也会开始挣钱。不能说,多子女家庭非常富裕,并且有很多的机会,但栖身之处、吃穿都是有的。重要的是,有一种钱买不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