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的产生
管理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管理。
(2)管理的职能
①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
管理可以把处于分散状态的生产力诸因素进行合理组合,对生产运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这样就可以达到扩大再生产的目的。
②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
马克思把这种管理职能称作“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他分析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资产者通过管理来实现其对雇佣劳动者的统治、奴役和剥削,榨取他们的剩余劳动。
③管理具有两重属性:
a.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同社会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属性,它具有组织共同劳动、协调生产过程的作用,是超越一切生产关系而存在的。
b.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同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来决定的。在有阶级的社会里,管理的社会属性的核心是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它是有阶级性的。
(3)管理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就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组织和虚拟现实技术在管理上的应用,使管理科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具有民族性。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
(2)组织文化
文化不仅体现在各个民族之中,它还表现在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之中,形成了各自的群体文化,也就是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反映了组织精神和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①组织在物质环境和物质条件中的文化氛围;
②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
③组织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3)管理也是一种文化
管理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施加的一种影响,这种影响体现了文化的作用。管理的差异不仅仅是物质条件上的差异,还往往反映着文化间的差异。任何管理都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它同时又是文化的产物。
(4)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管理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历史、经济基础和文化诸方面的差异,在实践中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随着经济和科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文化的交流和兼容也是必要的。
中西方文化下管理的比较
(1)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
世界上任何管理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理论或观念的驱动下进行的。他们可以是以某种哲学思想为指导,也可能以政府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或某种价值观念为出发点。
(2)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管理措施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行为
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以预定目标为先导的。管理就是实现预定目标的行动。管理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首先要分析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目标。然后把每个成员分散的目标集合成统一的目标,用组织统一的目标引导大家去行动。
(3)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
决策就是管理者或决策人为了实现预定目标,在客观条件的约束下,从两个以上的可能性或可行性方案中,经过决策论证和价值判断选择出既满意又可行的方案的行为。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
(4)管理是对有限资源的开发和组合
任何管理都离不开资源。管理者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对有限资源的特点和潜能进行研究,通过不断地开发和组合,使资源在消耗中又得到增殖,扩大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
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另一类是特殊环境,主要指组织内部环境,或称工作环境。环境既是开放的又是动态的,管理者只能不断地分析变化的环境,采取措施来适应环境。
(6)管理是消除矛盾和冲突的行为
矛盾和冲突有两种:一种是建设性的矛盾与冲突;另一种是破坏性的矛盾与冲突。管理者在消除矛盾和冲突时,要严格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和冲突。最终使矛盾和冲突向着建设性的方向发展,防止矛盾和冲突带来的破坏性。
(7)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影响的行为
①管理者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和信誉对被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以便使被管理者按照管理者的意图去行动。被管理者在接受管理者的影响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来分析与评价,最后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动。
②每个管理者有不同的影响力场。管理的影响力场由三个部分组成:
a.是管理者所拥有的职位权力,这与他能够解决多少问题有关;
b.是管理者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这与他的成熟度有关;
c.是管理者的思想品德,这与他的可信度有关。
教育管理是按照教育自身特有的轨迹在运行,还是沿着社会管理的共同轨迹在运行,或者是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一直是教育管理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这实际上是管理的共同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差异性的关系。
教育管理一词是在现代社会“大教育”概念下使用的。因此,教育管理行为都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制约下,在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的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
(1)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
(3)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
(4)建立正常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1)管理育人
①教育管理通过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来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教育组织的育人环境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信息环境。
②管理育人是指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工作条例、各种活动都要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③每个教育管理者不仅是管理人员,同时还是教育者。他们在完成具体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时时处处以自己的思想品德和模范行为去教育或影响别人。
(2)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务
①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因为它是教育组织的生命线,也是其存在价值的体现;
②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学校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③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
(3)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
①教育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依靠教职工,把他们智力和体力的潜力充分开发出来,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消除影响教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各种障碍和矛盾。
②教师属于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既要尊重、信任、支持和关心他们,又要帮助、教育他们,使他们能够认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能够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必要时还应重塑自我。
③在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时,要看到他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学生)及其劳动形态具有模糊性、活化性、灵活性以及效益的滞后性等特点。
④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也是一个特点。教育管理人员要注意教师劳动的个体性特点,不要随意用行政手段去干预教师的教学活动。
(4)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教育管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如掌握书本知识与培养生活能力、工作能力的矛盾等。教育管理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也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育事业才能发展和提高。
管理现代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又是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1)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的效能管理
管理的作用不仅仅是应该做些什么,而是要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更有成效。现在学校管理中流行的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教育评价等都是立足于效能的大小作为学校管理行为的出发点。
(2)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早期的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职、责分明和专业性强的特点,但是一旦部门之间发生了认识上或利益上的冲突时,就可能出现“内耗”现象。而现代的管理是以整体目标为依据的。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要从整体的利益和需要出发,为了整体利益的需要,有些部门就得让步,甚至做出必要的牺牲。
(3)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以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学校的质量和成就绝不是靠检查查出来的。学校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激发教职工强烈的工作动机、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方面。
(4)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多变的管理
现代教育管理认为,教育存在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变化着的不稳定因素往往会打破已经形成的秩序、平衡和稳定状态。教育管理者要善于识别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随机制宜地选择工作方式方法。在平时工作中要多想几种可能性,不要被标准化、规范化所束缚。
(5)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现代教育管理认为,法制管理和行政手段的管理是必要的,也是要坚持的。但是行政行为和行政手段又有它的局限性。因此,要把行政方式和手段与科学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