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1)教育管理学的含义
教育管理学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管理学是指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研究的对象,以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组织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管理目标优化的一门现代科学。
狭义的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建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办学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一门现代科学。
(2)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
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一方面,教育管理学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另一方面,教育管理学又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世界各国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方法有其共同的地方,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除了经济与物质条件上的差异之外,主要表现为观念形态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我国处理教育工作各方面关系的基本原则。
(3)教育管理学的特点
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管理需要智慧、经验和勇气,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启迪思考、开阔眼界、增长智慧的科学。
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管理者不能仅靠从历史文献、前人的科学著作以及各种法令、法规中找到现成的答案来解决新问题,教育管理学就是让人学会如何迎接挑战,同自己的困境做斗争的科学。
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处理问题要经过三个阶段:识别信息、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每个管理者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作为管理行为的准则。
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一切管理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既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又要灵活地选择管理方式和方法。
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无论是改造一个旧的或有缺陷的教育系统,还是构建一个新的教育系统都需要管理者的规划、策略、运筹的技能和方法。教育管理重在行动,重在效益。
答: 教育管理从20世纪初开始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一个独特领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管理才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所以要学习和研究教育管理学,其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教育同外部环境的关系,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二是教育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类型、结构、布局、质量、效益等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教育事业内部也存在着质量、效益、秩序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做出回答。因此,人们要学习和研究教育管理学。
(2)教育管理者自身素质发展的要求
学习教育管理学能够使教育管理者掌握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学会做正确的事和如何正确地做事。
①通过学习教育管理学扩大教育管理者的影响力。教育管理者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就必须要得到组织成员的尊重和信任。如果组织成员对管理者缺乏佩服和信任,管理者的权力再大,也是达不到预期管理目标的。而教育管理学可以告诉管理者如何才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获得组织成员的尊重和信任。
②通过学习教育管理学可以明确自己所属的管理类型。教育管理者只有清楚了自己的管理类型才能有意识地防止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安排组织中的人员结构,才能清楚自己距离理想的管理者还有多远,从而做出改进。而要明确自己所属的管理类型,教育管理者就必须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知识。
③通过学习教育管理学完善教育管理者的智能结构。教育管理者需具备的管理智能结构具体包括下列五个方面:a.概念的能力;b.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c.沟通和协调的能力;d.组织实施能力;e.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这些能力结构的完善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全面学习教育管理学。
总之,不管从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教育工作者个人成长的角度看,学习和研究教育管理理论都有重要意义。
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要想办好教育,有效地进行管理,只有管理的职务和权力而没有对教育事业科学的认识和管理者必备的素质是不可能的,一名合格的教育管理者有必要学习教育管理学。具体分析如下:
(1)学习教育管理学是科学地进行教育事业管理的需要
如何正确处理我国转型期引发的教育系统的矛盾,如何实现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如何改变基础薄弱学校等,这些均是教育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可见,要对教育事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知识是必需的。
(2)学习教育管理学是有效地对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进行管理的需要
对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如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学校发展规划和计划、学校的组织建设、学校资源配置、学校文化、管理机制等。因此,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学的知识和能力,才可以科学有效地做好管理工作。
(3)学习教育管理学是实现学校管理者自我管理的需要
自我管理的知识和能力,诸如如何扩大领导者的影响力场、明确学校管理者的类型,以及管理者智能结构中的各种能力,是一名成功的管理者所必需的。这些知识和能力不是管理的职务和权力所能赋予的,而需要学习专门的管理学才可获得。
总之,一名出色的教育管理者必须要具备教育管理学的知识、能力,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事业管理、学校和其他组织的管理以及自我管理,才能办好教育。
答: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如何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社会环境和教育管理、教育内部事务方方面面的关系。
(1)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①教育事业的管理。如正确处理我国转型期引发的教育系统的矛盾,如何实现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如何改变基础薄弱学校等方面的内容。
②对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包括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学校发展规划和计划,学校的组织建设,学校秩序,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学校文化与管理机制等。
③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包括如何扩大领导者的影响力场,明确学校管理者的类型和完善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等。
(2)教育管理学的三个层次是从宏观到微观来划分的,层层深入具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①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把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是时代赋予人们的要求,也是当前教育管理改革的主题。
②要想实现大的教育目标则要具体到学校的管理,学校是办学实体,学校校长是法人代表,他受政府教育行政机关的委托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学校的管理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教育法令、法规,把提高教育质量、健全教学与生活秩序、增进效益和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③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确定以后,就需要有能力的管理者将其贯彻实施,因此管理者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入手,研究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答: “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又往往是办不到的”是指在书本上学的往往在实际工作中用不上或者不能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出现此问题的原因在于:
(1)教育管理中存在标准环境和非标准环境的问题
任何教育管理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教育管理的实践是在非标准环境下,而传授教育管理学知识的人无法针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只能构想一种标准环境,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这种标准环境根本就不存在。于是就出现了“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又往往是办不到的”的看法。
(2)教育管理中存在常规管理和例外管理的问题
教育管理学教材中讲得比较多的是常规管理,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教育管理人员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往往遇到的是非常规现象。因而也会出现“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又往往是办不到的”的看法。
答: 当下比较流行的《教育管理学》教材有:第一,陈孝彬著,北师大出版社的《教育管理学》(第三版);第二,吴志宏等著,华东师大出版社的《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二版);第三,褚宏启等著,北师大出版社的《教育管理学教程》。
共同点:都探讨了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及其流派等相关的学科概念、历史演进等基本的理论问题。
不同点:陈的书提到了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行政组织及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教育政策与法律、教育计划、教育督导、教育财政、教育课程行政、教师人事行政、教育信息的管理与公平、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学校管理过程、学校组织过程、学校质量管理、学校建筑管理、学校公共关系管理、学校领导,分类较为细致。
吴的书分为不同的篇来进行概括和总结,分别为:教育管理学总论、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教育政策和法律、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管理、教育实务管理(上)(下),更具有概括性。
褚的书还提到了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学校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教育领导、教育计划、教育决策、教育管理中的沟通、教育管理中的激励、课程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教育评价等内容。不仅涉及管理的本质内容还对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