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近代寿星李庆远 长寿秘诀世代传

中国历代的长寿者不乏其人,中国近代最长寿者要数李庆远了,他是一位超级老寿星。他公元1677年出生,故于公元1933年,享年256岁。他先后共娶24位妻子,留下180位后人,他是清末的中医中药学者。公元1777年在他100岁时,曾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时,仍常去各地讲学,这期间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传授他的长寿秘诀。

图4:李庆远250岁时的照片。

李庆远在他写的《自述》一文中说道: “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是由元气主宰的。这里的元气亦称原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而滋生。它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上、中、下焦)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源泉。”

李庆远还把爱护与不爱护元气比作蜡烛存放的位置:如果把蜡烛放在灯笼之内,它就燃烧得久,不会被风吹雨打熄灭;倘若把它置于灯笼之外,就会受到风吹雨打,燃烧时间必短,且会立刻熄灭。因此,养生之道,爱护元气的道理也是如此。

1.李庆远的四字养生原则

他还强调善养生者必须遵循的四字原则 “慈、俭、和、静” 。所谓慈,即仁慈,慈爱,也就是心地善良,不害物不损人,一片慈祥之心。这种慈祥、仁爱的快乐心情,足以抵御各种灾害,自然就可以使人健康长寿,养其天年。所谓俭,即节省或节制之意:俭于饮食则养胃脾;俭于嗜欲则聚其精神;俭于言语则养其气息,防止产生是非;俭于郊游,则可择友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可免除烦恼和困扰。凡事省得一分,则受一分之益。所谓和,即和悦之意。君臣和则国家兴,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妻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互相维护。此为至祥之道也。所谓静,就是清静、冷静、安泰之意。也就是说,身不过劳,心不轻动(胡思乱想)。神伤基于体伤,神之不守,体之不康。

2.李庆远的情志与饮食养生秘诀

当有人问道李庆远的长寿秘诀时他回答说: “我的长寿秘诀主要是: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枸杞煮水当茶饮。”

长寿研究者的研究分析表明,一个长寿者保持一种平静安宁的心态是长寿所必不可少的。据考,李庆远的饮食主要以米饭和少量葡萄酒为主,每天都把枸杞煮了当茶饮。

李庆远总结的养生经验是 “食不过饱,过饱则肠胃必伤;眠不得过久,过久则精气耗散。我余生200多年,从未食过量之食,亦不作过久之酣眠。”“饥寒痛痒,父母不能代,衰老病死,妻子不能替。只有自爱自全之道,才是养生的准则和关键。”

李庆远对养生细节还总结出以下注意事项和禁忌: “小事急躁,必伤其身;寒暖不慎,步行过疾,酒色淫乐,皆伤身,损伤至极,即可亡身。故遵先人养生之术:行不疾行,目不久视,耳不极听,坐不至疲,卧不至吸;要先寒而衣,先热而解,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要无喜怒哀乐之系其心,无富贵荣辱之动其念——此乃长寿之道也。”

李庆远之所以高寿达256岁,其重要原因是:

其一,他始终保持一种平静、安宁、开朗的乐观心态。 要知道,心态平和是养生的基础,乐观、开朗、愉快、喜悦的情绪是养生的关键环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是说:要健康长寿需要思想上保持安定清静,心态平和,心地坦然,淡泊名利,不贪欲妄想,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素问·痹论》中说: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说明人应保持精神安定舒畅,心平方能气和,心静方能气清,气清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方有助于身体健康。

中医讲究五脏藏神,肝主情志,在志为怒,怒伤肝;心主神明,在志为喜;脾主思,过思伤脾;肺主忧,忧伤肺;肾主恐,惊恐伤肾。心态平和与否,情绪乐观与否直接影响体内气血的运行状态及各脏腑的功能。一个人如果心态平和,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则气血运行通畅,五脏六腑功能就会协调,从而保持阴阳平衡,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正气虚弱,抗病能力下降,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更易于健康长寿。长期心情抑郁,情绪低落的人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偏高。

其二,长期素食。

1.食素可增强体质

佛家所倡导的素食,即蔬食,是健康食品。因为蔬食富含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比如,维生素C能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维生素A可以抵抗传染病,是皮肤、眼睛、呼吸器官、消化器官、泌尿器官等所必需的抗体。

2.食素可延长寿命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蔬菜中富含膳食纤维,这是一种水溶性纤维,被国内外营养专家称为“绿色清道夫”,可以促进肠道消化,有利于清除体内的毒素,稀释大肠中的致癌物质,防止肠癌的形成。

3.食素可增加智力

国外研究者发现,吃素的人神志清醒,思维敏捷,而吃肉的人则易神志浑浊,反应迟钝。因为大脑细胞所必需的养分从主到次分别是麸酸、维生素B和氧,而食物中谷类和豆类含麸酸和维生素B最丰富,肉类中此营养成分含量少,且偏爱吃肉的人的血液会变酸,失去造血功能。美国的相关研究人员也有类似的报道,并指出,多吃素食有益于身体健康,且能减少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发生。

其三,把枸杞当茶饮。

《神农本草经》记载:“枸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本草纲目》:“滋肾、润肺、明目。”。由于枸杞功效显著且药性平和,所以被历代名家推崇为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良药。

枸杞子的现代分析显示,枸杞子含有丰富的枸杞多糖、脂肪、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牛磺酸、甜菜碱、维生素B1、B2、E、C,特别是类胡萝卜素含量很高。此外,还含有大量的矿物元素,如钾、钠、钙、镁、铁、铜、锰、锌、硒等。

枸杞子又是延缓衰老益寿延年之良药。枸杞子含有丰富的枸杞多糖、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硒及黄酮类等抗氧化物质,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研究认为,自由基是人体代谢产生的惰性因子,是机体老化及癌变的活性剂。而β胡萝卜素能消灭和清除自由基的恶性作用,因而是延缓衰老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饮食因素。

图5:李庆远的长寿秘诀之一就是把枸杞当茶饮。

枸杞子还有明目的功效。枸杞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A1、B1、B2、C等钙、铁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又是健康眼睛所必需的。历代医学专家治疗肝血不足、肾阴亏损等所引起的视物昏花和夜盲症等,药方中经常出现枸杞子的配方。民间也经常将枸杞子作为治疗慢性眼病的食疗方法。

枸杞子还有滋补肝肾的作用。中医认为,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肾经,具有养阴补血、滋补肝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肾虚损、精血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等症。

枸杞多糖对实验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促进肝损伤的修复。此外,枸杞能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和在纤维内蓄积,防止脂肪肝,促进肝细胞新生,也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

枸杞子最实用的功效就是抗疲劳和降血压。此外,枸杞能够降血糖、软化血管、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对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

枸杞子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证实,枸杞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在抗肿瘤治疗中能减轻环磷酰胺的毒副作用,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升高周围血的白细胞数,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

枸杞子具有返老还童功效的表现是,对脑细胞和内分泌腺有激活和新生作用,增加荷尔蒙的分泌,清除血液中积存的毒素,从而可维持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李庆远临终前给后人留下他总结的 《长生不老诀》(即长生总诀):

该长生之术其道有十:

打坐,降心,炼性,超界,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

能深刻领悟和解释这10大养生长寿秘诀,并能言必行持之以恒者必果之,即可祛病延年,返老还童。

1.打坐之道

行体端庄,合眼暝目,此假打坐也。若打坐之者,二六时中,行往坐卧,心似泰山,不动不摇,六根不出,七情不入。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无遇不安,无入不得。能如此,不必参禅入定,便是肉身仙佛。

图6:古代一种导引养生之法。状如熊之攀枝,鸟之伸展双翼,张开双脚。

2.降心之道

湛然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杳杳冥冥,不分内外,丝毫欲念不生。此乃真定,不必降也。若心逐境驰,有所感念,觅头寻尾,或静有所见闻,现出无数幻象,则心生败坏,道德有损,不可不降。

3.至于炼性

如理摇琴。慢则不应,促则玄断。紧慢得中,则琴调美。又如铸剑,钢多易折,铁多易锩。钢铁得中,则剑利矣。真旨如此。炼真性者,宜深体而善解之也。

4.界有三界

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私欲浑忘,即超欲界。尘境荤忘,即超色界。不着空相,即超无色界。超此三界,则烦恼不生,邪魔远避。

5.敬者道之根

主一无适之谓。信者决然无疑、真实不虚之谓也。能手敬信,即是圣贤仙佛。孔子曰:敬而信,以亲信。可见圣人亦从次下手。

6.断缘者

断尘缘也。尘缘不断,最足蔽心,万般聪明,皆为所蒙。凡人不能无荣辱得丧之心,则机械之念生。机械之心生,则万种干时求利事作。于是乎纷纷扰扰,尘缘扰人,心无片刻安,神无片刻定,以致促其寿命。此大忌也。古人曰: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勿显德而露能,勿彰己而抑人。一切荣辱得丧之情,不系于念。一切生老病死之事,不蒙于心,则尘缘自断矣。古人修长生之道者,莫不如此。

7.至于收心

则又进一层矣,心乃一身之主,全神之舍,静则生慧,动则昧矣。人情迷于幻境,以为真实,甘受污染,不加洗濯,蒙蔽日深,离道愈远。若日新又新,绝尘离境,虚灵空洞,不着一物,心与道合,名曰归根,归根不离,名曰定静,归根定静之后,其心泰然,内无所看,外似无为,不垢不净,毁誉不生,非智非愚,利害不侵,各守其中,各行其常,与时常息,此为上智。夫心犹眼也,纤尘入眼,眼常不安,小事朦心,心常不定,不安不定,其病愈深,易随起随治,勿令不动,调和纯熟,自得安闲。无昼无夜,行往坐卧,应事接物,着意安之,心若得定,继续安养,勿令烦恼,少得安逸,渐渐训狎,惟益清远,此乃收心之道也。

8.简事者

即凡事不宜求过之谓也。如食中珍错,衣中绫罗,财中金玉,身中名位,此皆分外玩好,足以乱我心神者,宜远避之。简事之旨,如是而已。一寐一餐,损益寄之。一言一动,福祸随之。能先见者,时刻防微杜渐,而消之于无形。然事有不可费,物有不可弃者,亦虚怀受之。勿以妨心,生烦躁,自病其心。最难除者,莫过色欲。当知色有想生,想若不生,终无色事。色即是空,想即是幻。心已冰冷,何事不除。有真见者,早已看破,不受其害。

9.真观者

达人之先觉。夫定者,出俗之极地,至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者事毕。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无心于定,而心无不定。故称之为“泰定”。

10.泰定

心乃载道之器,静极则道居而慧自生。慧生于本性之固有,故曰天光。因心乱而昏,心静而明。慧即明矣,勿以多智而伤定,生慧非慧,生而不用者难。自古忘形者多,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庄子曰: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养,而和理出其性。恬知则定慧也,和理则道德也。知不用而安其恬,而道成德备矣。知此十道,则长生之诀尽其秘。能如此,则陆地神仙不难致矣。 1hbBHKZ7tuoRyFgevddtzxSPrhJu5Xel+Holb0O7QNerLzrcFuHBGK6NsF9gFb6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