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个成功的秘诀,那就是永远站在别人的角度设想,并由其观点来观察事物的趋势,激起对方某种迫切的需要。
夏天我常去梅恩钓鱼。我自己喜欢吃杨梅和奶油,可是鱼却喜欢吃虫。所以我钓鱼的时候,不能以我爱吃的杨梅或奶油做饵,而要拿一条小虫或一只蚱蜢放在鱼儿眼前,问:“你想不想吃这个?”
为什么不以同样的方法来“钓”一个人呢?
有人问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其他一战领袖都退休之后,他如何能仍然身居要职?他回答说如果将这归功于一件事的话,那么就是他在钓鱼时放对了鱼饵。
为什么我们只谈论自己的需要呢?那是错误的,也很孩子气。你当然会注意自己的需要,而且永远都会注意。可是,要知道别人都和你一样只关心自己,所以他们对你需要什么并不在意。因此,影响对方的唯一办法,就是谈论他需要什么,而且告诉他怎样才能得到。什么时候你想要别人替你做什么时,你就要想起这句话。比如,你要阻止你的孩子吸烟,你不用教训他,只要告诉他吸烟就不能参加棒球队,或是赢不了百米赛跑,他就不会再吸了。
不论你应付孩子还是一头小牛、一只猴,这都是你要注意的一件事。有一次,爱默生和儿子一起驱赶一头小牛进入牛棚,他们犯了一般人都会犯的错误,只想自己所想,而忽略了小牛的感受。因此无论他们怎么推拉小牛,小牛却始终不动。旁边的爱尔兰女佣看到这种情形,虽然她并不会作文章,可她了解牲畜的感受和习性,她知道这头小牛需要什么,于是这个女佣人把她的拇指放进小牛嘴里,让小牛吮吸她的拇指,然后温和地引它进入牛棚。
从你出生起,你所有举动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你自己,都是满足你的需要。那么给红十字会捐款,又是为什么呢?那其实也并不例外,为红十字会捐款,是因为你要做一件善事、一件神圣的事,或者是你不好意思拒绝某种请求才捐的。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你捐款仍然是为了满足你的需要。
哈里·奥弗斯特里特教授在他那本《影响人类行为》中说,行动来源于我们的基本欲望,对于想要说服别人的人,最好的建议是无论在哪里,都要先激起对方某种迫切的需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左右逢源,否则就会到处碰壁。
安德鲁·卡内基早年是个苏格兰童工,每小时只有两分钱的报酬,可是他后来捐献的款项却有三亿六千五百万美元之多。他早年就悟出了影响人的唯一方法,虽然他只在学校接受过四年教育,可是他自己学会了如何应对他人。
有一件事很有启发。卡内基的嫂子为了两个儿子忧虑成病,那两个孩子在耶鲁大学读书,也许是因为忙碌而忽视了给家里写信,没有注意家中挂念自己的母亲。卡内基知道后,给两个侄子写信闲谈,但在最后说要给他们每人寄一张五元钞票——但他并没有把钱放进信封。
很快,回信来了,两个侄子感谢叔父,但在信上写了一句“钱没有收到”。
因此你要劝说别人去做事时,在你开口前先想一想:怎样让他想做这件事?这样可以阻止我们匆忙间和人见面,避免毫无结果的讨论。
我租用纽约一家饭店里的舞厅举行演讲研究会,每一季需要二十个晚上。有一季研究会已经开始了,我突然接到饭店加付两倍租金的通知。而这时,通告早已公布,入场券也已印发。
我当然不想付那么多租金,可是,跟饭店说这些有什么用呢,他们只注意他们需要的。
所以过了两天,我去找那家饭店经理时是这样说的:“我接到你的信有点惶恐。我当然不会怪你,如果我换成是你也会这么写的。你作为经理当然要考虑怎么使这家饭店盈利,如果你不这样做就会被撤职。不过你要坚持增加租金的话,我们现在不妨在纸上写出你的利与害。”
我拿出一张纸,画了一条中线,在上下分别写上“利”“害”。我在利的那边写上“舞厅空闲”,然后对他说:“你可以自由出租舞厅,用来跳舞及各类聚会,这会带来很大一笔收入,显然比租给演讲集会的研究会收入更多。如果我占用一季中的二十个晚上,你肯定会失去那些盈利。”然后我又说:“现在我们来谈另一面‘你的收入因我无法接受加租要求而减少’。在我来讲,我不想付那么多租金,就只好到别处演讲。不过有一个事实我想你会注意到,我这个研究会来的人中很多是上层社会知识分子,这对你来说是不是相当于免费的广告?事实上,即使你付出五千元的广告费也不会来那么多人。这其实对你来说是很有价值的,是不是?”我一边说一边写,写完后把那张纸交给了经理,说希望他考虑一下,再作最后决定。
第二天,我收到那家饭店的信,告诉我租金加一半,而不是原先说的三倍。要知道,我没有只字片语说我要减租,我所说的都是对方的需要和他怎样得到。
如果按一般的做法,我闯进饭店经理的办公室找他理论:“我入场券都印好了,通知也发出去了,你现在突然要增加我三倍的租金,什么意思?这太荒唐了,没道理,我不付!”
如果是这样,之后会怎么样呢?无疑,接下来争论就要开始了,办公室里即将沸腾。即使饭店经理也觉得不对,可是出于自尊也绝不会承认。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关于人际关系艺术的建议。亨利·福特说过,如果有一个成功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立场上从他的角度出发,像用自己观点看问题一样来看待事情。那看起来很简单、很明显,仿佛谁都能看出这个道理。可是,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人,在百分之九十的时候,都把它抛诸脑后了。
想看些例子么,很容易,翻一翻近期你收到的来信,你就可以发现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个道理。拿下面这封信来说,它来自一家分公司遍布全国的广告公司,是其广播部主任写给全国各广播电台负责人的信。(编者按:后文括号中内容是作者的分析。)
“约翰·布兰克先生,布兰克维尔先生,印第安纳先生——亲爱的布兰克先生:
“我公司希望能在广播界保持广告业务的领袖地位。(谁关心你公司希望什么?我正为自己的事情发愁呢:银行要取消我房产抵押的取赎权;害虫在吃我种的花草;交易市场混乱;
早晨我误了八点一刻的火车;昨晚乔恩斯家里舞会没有请我;医生说我有高血压……)
“本公司在全国的广告客户是营业网的保障,我们多年来始终保持超过其他各家公司的广播时间。(你自大,你炫耀,一切都比别人领先是吗?那又怎样,就算你有全国汽车公司、全国电气公司、美国陆军总部合起来那么大,那对我有什么用?我只关心我怎么做大起来,而不是你。)
“我们希望以广播电台最近的消息服务我们的客户。(你希望,又是你希望!我不想听你希望什么,就算美国总统希望什么那又有什么关系?坦白说,我只想听我希望的,在你这封荒唐的信里,对此只字不提。)
“你将本公司列入首选名单,凡广告公司在交易时有用的每个项目会每周供给电台消息。(首选名单?你那么自吹自擂,让我觉得自己被忽略了。你要我将你列入首选名单,却连个‘请’字也不说。)
“即刻复信,告诉我们你最近在做些什么,将会互益。(你寄给我一封普通油印信,这种像秋天落叶一样分发各地的东西,怎么好让我在房产抵押、血压升高的时候还坐下来心平气和地给你回信?而且还要我即刻回复,什么意思?难道就只有你在忙?谁给你权力这样来吩咐我?直到最后的‘互益’,你才开始提到我,可对我怎么有益却说得含混不清。)
“敬上,广播部经理约翰·度。附启,随信附上布兰克维尔的采访复印本,供你在电台广播。”(最后附启中你提到了一个帮我解决问题的事,为什么不写在信的开头,不过这又有什么用呢。任何一个广告公司的人像你一样寄来一封愚蠢的信,脑子一定不正常。你不需要我们最近在做什么的信,你需要为你的甲状腺买一夸脱碘盐。)
一个一生致力于广告事业的人自以为可以影响他人,但写出这样一封信,我们怎能给他更高的评估呢?
我这还有一封信,是一位大货运站总监写给我一个研究会学员夫姆雷先生的。这封信让收信的人怎么想呢?来,先看看信的内容吧:
首雷格公司,前街二十八号,
布鲁克林,纽约
致爱德华·夫姆雷先生:
由于很多交运货物的客户送货时间在傍晚时分,引起货运停滞、延迟员工工作时间以及影响卡车运送效率等诸多问题,极大困扰了我处外运收货工作,进而引起了交货缓慢的结果。
11月10日我处收到贵公司交运的五百一十件货物,送达时间是在下午四点二十分。
为减少货物迟交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希望贵公司能充分配合我们。今后如交运大批货物时,可否尽量提早交货时间,或在上午先期送来一部分?
该项措施有益于贵公司的业务,可使你们载货卡车迅速驶回,同时我处保证在收到货物后立即发出。
总监某某谨启
而夫姆雷先生在看过这封信后,写上他自己的看法交给我:“这封信起到了和原意相反的效果。开始部分说货运站的困难,一般来讲我们不会注意这些。接着对方要求我们合作,可是他们丝毫没有想到这对我们会不会带来不便。信的最后说如果我们合作,可以使卡车迅速驶回并且保证我们的货物会立即发出。换句话说,我们最注意的事在最后才提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所体现的并不是合作精神。”
现在我们看看能否把这封信改写一下,我们不需要浪费时间谈自己的问题,就像亨利·福特说的那样,“站在对方的立场,用他的观点来看事物,正如用我们的观点看事物一样。”
下面是一种修改方法,也许不是最好,但效果是不是有所改善呢?
首雷格公司转交夫姆雷先生,
前街二十八号,布鲁克林,纽约
亲爱的夫姆雷先生:
贵公司十四年来一直是我们欢迎的好客户。非常感激你们对我们的照顾,并非常愿意为你们提供更迅速有效的服务。可是我们很抱歉,今后贵公司的卡车不能再像11月10日那样在傍晚时交下大批货物。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客户都会在傍晚时交货,这样就会发生停滞现象,贵公司的运货卡车也难免受阻。
这很不好,但是可以避免。如果可以的话,请贵公司尽量在上午交货,这样运货卡车就可以迅速驶回。你们交运的货物我们会立即处理,这样我处员工也可以提早回家,品尝贵公司出品的鲜美面食。看过这封信后请勿介意,我处并不是向贵公司建议改善业务方针,而是为了对贵公司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贵公司货物无论何时到达,我们仍愿竭力迅速地为你们服务。你们处理业务很忙,不需费时回信。
某某谨启
现在成千上万的推销员疲倦、沮丧地徘徊在路上,他们没有足够的薪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为他们从来只想着他们自己的需要,却没有注意他们推销的东西别人是否需要。
如果我们要买需要的东西会自己去买,因为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假如推销员带来的服务和货物确实能帮我们解决问题,那他用不着喋喋不休向我们推销,我们也会买下来。顾客喜欢“主动”买东西,而不是由于推销才买的。有很多人一生的时间都在做销售,却从不站在买主的立场看事情。
我住在纽约中心的林丘小区。有一天,我正向车站走去,碰巧遇到一个经营房地产的代理人,他常年在长岛一带买卖房地产,对我住的那个小区也很熟悉。所以我问他那里的房子的建材是什么,可他说不知道,让我去问小区的服务机构,然后还说了些其他我知道的事。
第二天早晨,我收到他的来信。难道他是特地告诉我建材的事?可那不用写信,只要一分钟的电话就够说了。结果打开信一看,他只是要我在他那办理保险业务。他并没想如何帮助我,只是想他自己需要什么。
世上充满了这种只会索取的自私的人,而另外那些不自私的、能服务他人的人则不可多得,也往往能获得更大利益。著名律师,同时也是一位大企业的领导,欧文·杨曾在他的书中说:“一个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人,不用担心自己将来的前途如何。”如果你能从书中获得这样一个观点,即永远站在别人的角度设想,并由其观点来观察事物的趋势,那么你就获得了这本书的真谛,这会成为你事业转折的关键。
许多人受过大学教育,但在机械地学习深奥知识的同时,却从未注意自己的意识如何能起作用。有一次我为一家冷气装置公司新招收的大学毕业生举行演讲研究会,有个人想劝别人打篮球,他这样说道:“我希望你们去打篮球,我喜欢篮球。可是前几次去的人太少,没法分队对垒。所以那天晚上我们几个人投掷篮球,我的眼睛不小心被打紫了。尽管如此,我希望你们明晚能来,我想打篮球。”
他没有说你需要什么,你当然不想去一个没人去的体育馆,而且,你不关心他要什么,更不想自己眼睛也被打紫。但是,他本可以告诉你,去体育馆能得到什么,比如,激发精神、清晰头脑、快乐、游戏,还有篮球本身。
这里我重述一下奥弗斯特里特教授的卓见:“若能先激起对方某种迫切的需要,那么就能左右逢源,否则到处碰壁。”
研究会中有一位学员忧虑自己的孩子,因为那孩子不肯好好吃饭,体重很轻。孩子的父母通常总在责骂他——妈妈要你吃这个吃那个,爸爸要你快快长大。
孩子会听这些话吗?当然不,就像你不愿去赴一个跟你毫不相关的盛宴一样。
这个父亲没有一点儿常识,他希望三岁的孩子理解三十岁父亲的见解,幸好他最后觉察出来这是不合情理的。所以他思索:孩子需要什么?如何将我的需要和他的需要连结起来?
他这么想,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他的孩子有一辆三轮童车,喜欢在屋前人行道上踩着这辆三轮车玩,但每天都会被一个邻居家的大孩子推下来。这时孩子就会哭着跑回家告诉自己的母亲,然后他母亲就会把抢走三轮童车的大孩子推下去,再让自己的孩子坐上来。
孩子需要什么?这问题并不费解,用不着福尔摩斯来解惑。孩子需要自尊,需要自重感,愤怒这种强烈的情绪促使他要报复、痛击那个大孩子。当这个父亲对孩子说,只要吃妈妈要他吃的东西就会很快长大,将来就能把那个大孩子一拳击倒之后,孩子的饮食就不成问题了。
现在他什么都爱吃,菠菜、白菜、咸鱼……他希望快快长大,去还击那个一再欺侮他的“暴徒”。
可是这个问题解决后,另一个问题又困扰了这位父亲——这小男孩有尿床的坏习惯。
孩子跟祖母睡在一起,早晨祖母醒来后会摸摸床单,然后对孩子说:“小男孩,昨夜你又干了些什么?”孩子总是这样回答:“不,我没有,那是你干的。”父母常为此责骂他,无数次告诉他不要这样,可是孩子却始终没有改掉这个坏习惯。所以孩子的父母自问:如何能让这孩子改掉尿床的坏习惯?
孩子需要什么呢?第一,他想穿父亲穿的那种睡衣,而不是祖母穿的那种睡袍。祖母因每晚不能舒服入睡,已经受够了这种打扰,所以如果孩子能够改掉坏习惯,她愿意为他买套睡衣。第二,他要一张属于自己的床,对此祖母也毫不反对。
于是孩子的母亲带他去一家百货公司,对柜台前的女售货员使眼色,说这位小绅士要买些东西。女售货员领会了她的意思,便尊重地询问小男孩:“年轻人,你要买些什么?”孩子踮着脚站高些说:“我想给自己买张床。”当孩子看到一张他母亲希望他买的床时,孩子妈妈又向女售货员使了个眼色,女售货员就劝说孩子买下它。
床送到的那天晚上,父亲回家时,孩子奔到门口大声喊:“爸爸,快上楼来看,我自己买的床!”父亲看到那张床,想起施瓦布那句话,就对孩子点头赞许,并说:“小男孩,这回你不会再弄湿这张床了吧?”
孩子连说“不会”。出于自尊心,孩子遵守诺言,再也不尿床了,因为这是他为自己买的床,他想做一个大人。现在这个穿起睡衣的小男孩真的像个“小大人”了。
另外,有个叫特许门的电话工程师,也是我研究班里的学员,他遭遇的困扰是他三岁的女儿不肯吃早餐,无论责骂、请求还是哄骗,都没有任何效果。
但小女孩喜欢模仿她的母亲,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所以有一天早晨,他们把她放在椅子上让她做早餐——这正是这个小女孩心理上的需要。当正在做早餐的她看到父亲走进厨房时,就对他说:“爸爸,你看,我在做早餐呢!”
那天早晨,小女孩乖乖吃了两大碗早饭。没有人哄骗她,只是因为她对这件事发生了兴趣,在做早餐时找到了自我表现的机会,满足了自重感。
威廉·温特说过:“表现自己是人性最主要的需要。”在我们事业中,为什么不利用这种心理呢?
所以,让别人做一件事,就要唤起别人内在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