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理学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渊源,早期它隶属于哲学的范畴,早在我国古代的书籍中便有过相关记载。《孟子》中说道:“心之官则思。”就连《黄帝内经》中也有“形神相印”的提法。而在地球另一边的西方,也有不少圣贤开启了追求心理学的漫漫旅程。被公认为西方最早的心理学书籍的《论灵魂》是亚里士多德的成就之一,柏拉图也提出过“二元并存”的观点。历史的车轮在不停地向前滚动,心理学的发展也日臻成熟。现如今,心理学已经褪去它神秘的色彩,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

经过历史长期的演进,心理学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支。最原始的哲学心理学包含四大议题:知识来源、身心关系、教养与天性、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现代心理学便出现了第五个功能——旨在造福人类,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千百年来,无数的心理学家为了心理学的发展鞠躬尽瘁,他们做了大量的实验来证明各种现象、探究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巴甫洛夫的狗,华生的婴儿,桑代克的猫,斯金纳的小白鼠和班杜拉的娃娃等都是著名的实验对象。在推进心理学发展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实验,而实验的对象对实验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心理学的摇篮——哲学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我们发现即使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心理学也能比其他经验科学更清楚地体现哲学体系冲突的痕迹。我们因为心理研究的需要开始抱怨这种影响,它成为对心理生活持平之论的主要障碍,这是无法避免的。自然哲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然科学又脱胎于自然哲学,并且自然哲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在现代科学理论中仍能被明显辨认。很久之前,在心理学还不是一门经验科学的时候,哲学就已经做过许许多多的尝试去解决下面这些问题了。心理学对我们的感觉、情感、思维、意志等这些内部经验的东西进行研究,自然科学更多的是对外部经验的客体进行塑造,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但是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也正是哲学所接触的问题。对人类来说,心理学解决的真正问题,不是它外部表现的那样,而是直接经验表现的那样。不论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提到了什么,例如从心理本质的相似性中总结出来的人类共同的活动和观念,社会和个体的成就等,不管我们是否对心理生活的了解进行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都与原始问题有关。

但是,如今的心理学不针对心理问题与哲学问题具有密切关联的命题进行抗辩,也不针对哲学否认心理学有权占据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心理学拒绝承认它以往的研究是建立在形而上学的结论之上,从这方面来说,心理学已经经历了观点和立场的剧烈变化。心理学宁可颠倒它与哲学的关系,也绝对不以不是经验为基础的哲学思辨当作理论基础。我们需要一种不把心理学建立在哲学假设基础之上而又把每一步思辨价值都归于心理事实的哲学。

避免在哲学体系中发生纠缠是我们的原则,但是由于哲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我们的思想在各方面都会受其束缚,我们的生活也在不知不觉间就会被尚未分化的哲学概念和一般概念排列成各种事实,有些错误的概念也变成普识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妨碍我们对真理的探究和思考。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对正确的观点进行采纳并为其提供例证。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心理学诞生之前哲学的发展历程。

当反思性思维问世的时候,相比于内部经验的观念和思维来说,人们更加重视对外部世界的知觉,相比于情感和意志这些内部经验,人们也更倾心于它。唯物论心理学认为最早的心理学心灵是火或者空气,或者是以太这种微小稀薄的东西,甚至是非物质化的东西,无论是什么都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着。柏拉图被希腊人看作第一个将心灵与肉体分开的人,在他看来肉体是被心灵支配的。柏拉图关于“心灵与肉体的分离”理论为后来的片面二元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片面二元论把存在视为一种纯粹的精神存在。亚里士多德拥有非凡的观察力和思辨的天赋,他试图将两种对立的物体协调起来并认为精神是使物质趋于活跃的源头力量。亚里士多德看到了动物心理的力量,这其中体现了人类运动静止时的样貌,甚至还表现了人类的营养过程和生长过程。他对这些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得出了结论“心理乃一切机体形态的创造者”,这一结论对物质所起的作用有着深远影响。在他看来,植物也有心灵,理智和生命具有同一关系。但是除了这些,亚里士多德比其他先驱做得更多的是“渗透到心理经验的事实中去”。亚里士多德首次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虽然受时代的局限,但是他依然很好地解释了它们的因果关系。

在中世纪时,大家思考的基础都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学假设,人们普遍认为心灵是生活的本源。随着时代的进步,心理学也像其他科学一样开始了“柏拉图主义”的回归,现代自然科学与机械形而上学的发展与回归,取代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这种回归和影响产生了后来的两大心理学派——唯物论学派和唯灵论学派,直到今天两派还在继续论战。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个体思想的发展推动了这两种观点的发展。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提出了同亚里士多德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心灵是唯一的思维实体,他按照柏拉图的思想,将心灵视为脱离肉体的一种存在,因此它用永恒占有的方式容纳了那些超越可感知经验界限的观念。笛卡尔把大脑的某一部位认为是心灵与躯体的联结处,在此处心灵可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同样也可以对躯体产生作用。

唯灵论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超越其观点。莱布尼茨提出了“单子论”,他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精神力量的上升”,并尝试用更普遍的原则代替笛卡尔的精神实体。不过后来他的接班人克里斯蒂安·沃尔夫还是回到了二元论的轨道上。直到今天,心理官能理论的创始者沃尔夫提出的观点仍对心理学有着很大的影响。他根据这一理论对心理过程进行分类,并按照一般概念表达出来,比如感知觉、记忆想象等。在他看来,这便是心灵简单且基本的力量了。这样一来,赫尔巴特——继笛卡尔后出现的现代唯灵论的最后一位伟大代表、19世纪最敏锐的思想家——便抓住机会提出了该理论是非常空洞的说法。至于他的追随者——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谢林等人的著作则属于不同的范畴。至今简单精神实体的概念仍能在赫尔巴特的著作中被发现,这一概念被笛卡尔引入现代哲学,不料却被推向偏激的逻辑结论中。同一时间,它也被莱布尼茨单子论的第一原理所改写,这位思辨心理学家的表述更为清晰:如果试图从一般心理概念中派生出心理生活的事实一定是白浪费力气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赫尔巴特对心理学做出的贡献吧!赫尔巴特分析了大量的主观直觉,他用形而上学假设得出全部是想象的观念机制,却没有用独创性中最好的部分来阐述。因为他把一般的精神实体的概念应用到了他的逻辑结论中,我们或许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除了积极优点以外的消极价值,它最大可能地表明了唯灵论的缺点。我们把赫尔巴特心理学中永恒的东西归之于一种对心理事实精确观察的能力,而关于形而上学心灵概念和该概念基础上的次级假设是包含那些谬误和站不住脚跟的东西。结果,这位拥有伟大成就的唯灵论者走过的路表明,这些方法除了使他陷入各种矛盾外,并未产生积极作用。这些精神实体概念是从外部附加的,并非通过分析心理现象获得。为了保证灵魂的永垂不朽和先前存在且用最直接的方式来迎合“复杂是以简单为前提”这一逻辑原理,我们必须假设一个简单不变、不可毁灭的心灵原子。所以,心理经验的责任就是最大可能地使自身与观念一致。

唯灵论和唯物论的艰难历程

笛卡尔否认动物具有心灵。他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心灵是由思维构成的,而人类是唯一具有思维的生物。他提出这一论证的时候,并未考虑到会推动现代唯物论学说的发展,而现代唯物论学说是与笛卡尔所宣扬的唯灵论恰恰相反的学说。按照笛卡尔的观点,动物是自然界的机械物,感觉、情感、意志等普遍的信念都是机械条件的产物。可是,如果真是这样,这样的解释为什么不能推广到人类世界呢?这个推论得出的源头是笛卡尔原理,是唯物论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发展的成果。

朴素唯物主义在哲学产生时的理论前提是肉体的存在归于精神的存在。但是,在现代唯物论看来,生理假设才是它的首要前提,思维、观念、感觉等都是生理器官的机能。如果它们尚未从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中被发现,观察这些意识事实就没有意义,思维也仅仅是大脑活动的结果而已。当生命中断、循环停止时,大脑的思维活动也随之停止。因此,思维仅仅是大脑的组成部分。

这种心理活动的解释备受科研活动者和内科医生的青睐,这大概是由于职业关系的影响,他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的理解去接受心理生活的解释。德·拉·梅特里、爱尔维修、赫尔巴特以及其他哲学家提出的观点都属于十八世纪唯物论的观点,而当代唯物论在理论传播上并未取得明显的突破。但是,他们提出的一些看法诸如心理过程等同于大脑机能、将心理学看作生理学的组成部分、心理学是普通原子的结构是违背科学逻辑第一定律的。科学逻辑第一定律指出只有事实之间的连接才能被视为相似现象的因果。表达思维的词语可以被清晰地听到,思考词语的人也是真实可感的,思维产生的大脑也可以被解剖。但是,词语、人和大脑都不等同于思维,并且,在头脑中进行思考的血液发生的化学变化与思维活动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我们的抽象思维难以构成可触摸的客体。

事实上,唯物论并未指明这些客体就是思维,而是说它们产生了思维。这就好比肝脏分泌胆汁、肌肉产生力量一样,大脑和血液产生了思维和观念。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证明肝脏分泌胆汁产生了化学反应,肌肉在运动的时候产生了力量,这两种都是化学转化的结果。但是,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向我们提示心理活动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了解两种运动之间的转化,也可以探究两种情感或感觉之间的转化,不过我们却无法知晓运动是如何转化为情感或感觉的。

现代唯物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更趋于合理。各种各样的实验表明,生理上的大脑机能同心理活动是有联结的。对这种联结进行观察和研究是一项值得人们从事的工作。但是,我们很难发现唯物论对我们做出的贡献,它热衷于提出心理机能依赖生理过程这种无稽之谈,或者过分关注心理力量本质与躯体能量的关系。曾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的争议是:心理力量是否类似于光和电?不过值得肯定的观点是:心理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唯物论和唯灵论的争议在我们这个时代似乎已经风平浪静了,对科学来说,它并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熟知细节的人并不会为此感到吃惊。总是围绕着老问题进行的讨论,冲突的观点大致包括心灵是躯体的一部分、心灵的所在等。其实,唯物论的错误与我们指责唯灵论的错误相似,它并未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和大胆的猜测之间的联系总结出来,而是忙于讨论一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回答必须建立在绝对公正的经验之上,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做到在开始时就摆脱任何关于形而上学假设的束缚。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因此我们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即使它们开始于迥然不同的假设,唯物论和唯灵论也会殊途同归。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们错误的方法论是一致的。它们都认为可以通过思辨建立心理经验的科学,都认为走向科学心理学的第一步应该是对大脑进行物理化学的研究,正是这些想法导致了方法论的错误。如果心灵的学说没有首先被视为经验的科学,便不能陈述一种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学像其他任何一门科学一样,将独特的思辨观点置于中心地位是不合理的。不过,如果我们以经验为基础开始建立我们的科学,而不是通过研究那些经验来研究我们的科学,我们应该直接考察心灵本身,直接观察身边的现象。存在于现象中的心灵在很久之前就被推论出来了,并形成心理学最初的机制。科学的发展史向我们表明在人们认为心理机能与大脑有联系之前,二者的关系已经十分明显了。这只是对心理现象表面地观察,而不是对器官有目的地怀疑。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都是有关联的活动,它们还统一于自我意识。正是如此,心理过程被看作是一种单纯的生物行为。后来,人们发现躯体机能密切影响着这些行为,因此这些问题的提出就变成重中之重,即在躯体内为心理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心脏、大脑,抑或其他器官。我们将在下文中说明大脑与心理生活休戚与共的关系。

但是,如果心灵的假设首先是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的话,那么它们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唯一开端。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并思考它们的经验性质。经验和思考是每一门科学的构成方式,经验犹如砖头,思考好比灰浆,灰浆可以把砖头黏合在一起,这两样东西是我们的基础。缺乏经验的思考和不假思索的经验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扩大经验领域、创新思考方法对科学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扩展思维、情感和感觉等经验。几千年前的人们是否拥有和现代人不同的思考方式?我们对心灵的观察从未打破我们的意识局限。但是,我们往往容易被表象欺骗。在很久之前,人们已经想方设法地把心理学这门科学拔高,并将研究领域拓展到无限大的范围。历史一直在推动经验的发展,并为我们展现了关于人类特征、激情和冲动的美好图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知识的增长,人们对语言的发展和风俗史的研究也越来越接近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了。

我们的观察受制于自身的局限,另外经验的贫乏等都成为经验主义时代心理学发展的障碍。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通往经验的便捷之路,拓展我们的主观知觉,这对心理科学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除此之外,发现新的观察方法对解决简单的心理学问题也是相当有必要的。实验法是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方法使自然科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可惜的是,它并未被应用在心理学中。当科学家研究某些现象的因果关系时,那些浅显地呈现普通知觉的事物并不在他的研究范围之内。即使他完全掌握了各个时期的经验,这样做对他的研究也毫无意义。雷电有史以来就被详细地记载,但人们对它并没有概念。直到电进入人们的生活,有关电的装置被人们发明出来,有关电的实验被人们熟知以后,雷电现象才变得容易被解释。由来已久的未解之谜在一次实验中豁然开朗,人们终于明白,发电机的放电现象与微型雷电的原理是一模一样的。天文学的研究也并不是全凭观察,它也需要进行实验。仅仅通过观察浩瀚的宇宙,我们是很难发现地球是运动的。早期的人们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星星和太阳都是围着地球转的,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与之相悖的,但是直到哥白尼提出“是地球在动,而太阳是不动的”,人们才开始质疑权威的真实性。尽管哥白尼的这项实验是一项思维实验,但仅靠观察不能得出的结论最终靠实验解决了。

由此可见,实验是自然科学进步的动力,它革新了我们的科学观。如今,我们将实验的方法应用于心理科学,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实验的方法是一种特殊的呈现形式。实验的题材一般是直接受到生理影响的心理现象,因为我们无法直接对心理做实验,所以我们只能对心理活动呈现的外部感知觉进行实验,即对感官进行实验。因此,心理实验也是一种生理实验,实验具备心理学方法的特征。我们的心理生活之所以始终与躯体有联系,是因为心理生活的一般条件较难被观察。

后文的讲解会对心理学进行详尽介绍,但这并不能彻底揭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和研究方法。因为其涉及的范围太广,我们剔除了社会心理学,故不将其作为讨论的对象。我们讨论的范围仅限于个体的心理生活,并适当地将人类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进行对比。 pnt+nmmBOuFImPRDXpV3V3dHO0A1kDldwMaWLgeGREW6hLoh1+tbxXIP6I538tc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