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0章

天时地利的通达要领:
爱智慧、爱真理

1925年,一名教士在英国伦敦西敏寺提出“七大罪恶”,此启发了印度甘地。经甘地之手,广为传播,最终呈现为流行于世的、托孟德斯鸠之名的“毁灭人类的十种事”,即没有人性的政治,没有思想的崇拜,没有人文的科学,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良知的知识,没有真实的历史,没有独立的精神,没有自由的幸福,没有劳动的富裕,没有制约的权力。

通达要领就是爱智慧、爱真理,就是善择天时、善取地利。

智慧是认识升华、融会贯通的高级阶段。如果我们信服崇敬理性,又畏惧理性的无情,如果我们希望最大程度地保留、拥有、欣赏和享受情感,而不想被情感所驱使和奴役,那就应该爱智慧,因为这是理性与感性的融会贯通、天地人的融会贯通。因为爱智慧就是爱真理,与智慧、真理融为一体,才会真正感受到自由幸福。

所谓真理,指世界或者宇宙天生存在的、深藏不露的基本规律,通过挖掘使之显现,从而有了科学发现。真理不是传统王权,在真理的照耀下,人们会感受到相互平等的温暖。所谓智慧,指人们善于运用基本规律,解决常人难以解决的问题,是技术发明、是生产生活应用。智慧不是蒙骗别人的计谋,而是接近自然和“上帝”“大道”的豁达从容。

影响中华文明进步和幸福感的是人们对王权和计谋的过度追求。在墨家消亡,道家被边缘化以后,这一点十分突出。古中国历史上,一再出现像方孝孺那样为忠君而拒绝服务篡位者最终被诛九族、十族的志士,却没有出现过如布鲁诺那样为捍卫和发展日心说“异端”而被烧死的英雄。前者是为捍卫某王权而死,后者是为捍卫普世真理而死。两种死因,清晰地说明了为何文艺复兴后,中西方发展的速度和位置会被颠倒。

幸福来自人的自由与解放,特别是内心的自由与解放。我们所在的时空、速度与惯性,决定并限定了我们行动、语言、思维的自由与解放的尺度。不懈地追求逼近真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能获得真理所赏赐的智慧,从而能超越各种制约,拥有真正的自由,包括行动、语言的最大自由,和思维的完全自由。与此同时,智慧的获得使得我们容易感悟真理的伟大,最终发现和认识真理,真理可以使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外在世界“客观规律”的相容一致。

没有思维的完全自由与解放,没有心灵的自由与解放,没有破除思维的惯性与偏执、定势与迷信、疆界与藩篱,而单单追求行动和语言的自由与解放,那么,新的奴役、压制和愚民,就会假借自由、解放的外衣,以最美丽动人的名义,以最传统的内涵,去产生破坏力,如螃蟹一样,横行霸道、横行无忌。许多个人、民族及人类的悲剧就是这样接踵而来的。

真理和智慧是一致的,前者偏向本体,后者偏向运用。理解真理者,容易生出智慧;拥有智慧者,容易看到真理。古希腊苏格拉底说:“‘智慧’只适合于神;‘爱智慧’适合于人。”挚爱智慧,才能获得真理。苏格拉底的“爱智慧说”通过翻译进入日本和中国后就成了“哲学”。如此翻译,使其离普通大众远了,与学究近了。事实上,哲学只鼓励思考、不提供标准答案。只有智慧才是指导人们过上独立、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所以,人人具有追求智慧的本性、渴望和激情。智慧能够牵手人生,使人从无知走向新知。只有智慧才能使人感悟人生,接近真理,拥有幸福与自由。

知识的世界,因分科而相互阻隔;智慧的世界,一切都是相互联通、交织。智慧能帮助人们超越成功的狂喜和失败的凄苦,到达幸福的所在。智慧无影无踪,然无处不在。我们可以通过“脑和手”、知识和实践去接近智慧。

智慧使人幸福。精神痛苦与烦恼多源于智慧的不足。在中医文化里,对经络而言: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同样,我可以说,对精神、情感与思想而言:通则不烦恼,不通则烦恼。如何由不通走向通,需要打通失效的关节与被堵塞的过程,这就必须依赖智慧。智慧就是打通阻碍思想、思维、情感的无尽力量,智慧能使人正常而自然地表达,而不需要虚伪,从而让思想、精神、情感不会出现失常或者遭遇障碍。

智慧体现在善于摒弃偏执,乐在追求真理。如果说,智慧体现在宽容大度,则愚蠢表现在锱铢必较。愚昧会诋毁智慧,但智慧不会鄙视愚昧,反而会怜悯愚昧,进而助人脱离愚昧。只有智者才有能力欣赏智慧。要从愚蠢走向智慧,唯有改变思维。

智慧使人明智,远离灾祸。明智者知道,真理和光明必将战胜黑暗、也永远能战胜黑暗,否则人类不会总体进步,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因为黑暗只是暂时的,人们只敢自称光明,却断然不敢公开自称黑暗。光明者希望光明长存人间;黑暗者希望能永远欺骗他人,而不被更黑暗者所黑暗;大多数被暴黑、强黑所欺的众多黑者、灰者,内心深处同样希望光明主持公道正义。

每个人智慧开启的时间,各不相同,取决于何时开始思维改变。有人早慧,有人晚成,如齐白石画画,大器晚成。只要有慧,永远不晚,可怜的是糊里糊涂,至死不慧。最可怜可恶的是,自作聪明,自鸣得意,把愚昧当智慧。智慧是外表清闲、内心机敏、经常深思者的访客。用短短的几句话,可以描述三种不同的人与智慧的关系:不少人属于忙者无智,少量人属于大智若愚,个别人喜欢“表演、炫耀”,可说是大愚若智。

思维方式的改变,需要格局、需要境界,一个爱智慧、爱真理的人,才会有天时地利通达的格局和境界。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分别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一是自然境界。为人做事,混沌、盲目、顺着原始本能或者社会习俗,不明就里,自然而然,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二是功利境界。为己牟利而主动思考并做事,不论是否道德,但求必定功利,极端者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三是道德境界。善于利它,超越自身,照顾他人,为公平、正义、善良、公益而做事,精神视界超越自身而覆盖世间。四是天地境界。当视界放大到整个宇宙,目及天地万物,觉悟大道根本,就趋近了天人合一。世事通透,善行无迹,思考和行动似乎不经过自己的大脑和手脚,因为天地就是其大脑,宇宙就是这大脑连接的互联网,风花雪月、斗转星移,就是其手脚,故而大道无形。 B9OWGQ+f7C0XJhUMykaK7QPDh3OLQqmnh+KiFb/rGSYmyOyMg2B18s2tMwONCIT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