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一
幸福来自真正的自主

中国有句谚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似乎必须要追求比别人更高的地位,赚比别人更多的钱,才能获得快乐,而为了这种所谓的“快乐”,吃苦受累都是值得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说法是否本身就是错的呢?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做“人上人”才能快乐幸福呢?这是不是外界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想法呢?

对于以上问题,本书作者爱德华·L. 德西(Edward L. Deci)早已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强加给他的价值和目标的人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丧失了内在动机和真正的自主,也无法获得真正持久的幸福。

那么什么是内在动机和真正的自主呢?

爱德华·L. 德西是社会心理学界知名的学者,他和合作者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共同提出的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推翻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奖励是激励行为的最佳方式的信念,因此在心理学领域影响很大,而该理论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1969年,德西在还是一名心理学博士生时,就开始痴迷于一个问题:小孩子在刚出生的几年内,往往对外界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收着一切新的知识,渴望探索和学习。可是为什么到了学校,那么多的孩子都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当时的主流思想是受行为主义主导的,即认为人的行为是被动的,要么追求奖励,要么避免惩罚,而行为动机的缺乏就是因为缺少奖励,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奖励的方式激励孩子学习。不过,对于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的观察,让德西对受行为主义主导的信念产生了怀疑,也许人们长期以来的思考方式就错了:不应该问“我们要如何激励他人”,而应该问“如何做才能让人们激励自己”。

这种让人主动激励自己的东西就是内在动机,即人们为自己而做某件事,为了行为本身固有的回报而做某件事。

就像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艺术教师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所说:“画一幅画的目的不是为了画画——不管这听起来多么不合理。如果画出来了,画作本身只是一件副产品,可能只是“过去”的一个有用的、有价值的、有趣的标志。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背后的目标,都是获得一种存在的状态、一种亢奋的状态、一个超越寻常的存在时刻。”

当然,作为有数学背景的心理学家,德西对于内在动机的研究和探索没有停留在概念与哲学思辨的层面,而是运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在1971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德西让两组被试在三个不同的环节中玩一种叫作索玛(Soma)的拼图游戏。在第二个环节中,每成功拼出一个图案,其中一个小组的被试就会得到报酬,另一个小组则没有。在第三个环节中,两组被试都不会得到报酬,而令人意外的发现就出现在这个环节。当德西宣布任务时间到了,让两组被试各自单独在房间里待一会儿时,在第二个环节中已经获得报酬的被试往往会去看杂志,而从未获得报酬的被试更愿意继续解决拼图问题。

由此,德西得出结论,那些被提供报酬的人不再有主动解决问题的动力——外部奖励反而会损害内在动机。不仅是奖励,其他研究者还发现,最后期限、强加的目标、外在的监督和评价都可能会破坏内在动机,这与人们常用的激励策略恰恰相反。

德西的研究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争议和讨论,当然也让他在1977年遇到了后来的合作者,他最好的朋友理查德·瑞安。瑞安具有哲学和精神分析的背景,与德西在数学和实验心理学方面的背景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在人类自主性和动机方面的共同兴趣让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开始了合作研究,两人紧密的合作关系持续几十年,并延续至今。

德西和瑞安最初的研究聚焦于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会激发或者损害人们的内在动机。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autonomy)、胜任(competence)和联结(relatedness)。满足这些需求,特别是自主的需求,才能持续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让人们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时拥有最好的体验和表现。

在基本心理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德西和瑞安逐步建立了涵盖内容更广的自我决定论,其影响力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促进孩子自主学习、遵守规则,在亲密关系中伴侣之间如何互相支持对方的自主性,在企业管理领域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在个人管理方面如何坚持健康的行为、进行自我改变,等等。

在德西写作本书的时代,美国社会盛行物质主义,人们对消费有着狂热的追求,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会得到他们日思夜想的休闲和奢侈。然而很多人并没有实现所谓的“美国梦”,反而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当然这一问题在当今美国社会仍然存在,而且在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常见。看上去生活富足、家庭事业美满的中年人,却压力重重,在焦虑、抑郁中挣扎;学习成绩优异的名校学生,却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感,在茫然困惑中迷失。类似的故事已屡见不鲜。

德西在书中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分析。也许很多人认为,努力追求财富、名誉、地位和美貌这些目标,就是一种只要“按正确的方式”做事就能成功的自由。但德西警告我们,这正是社会在限制我们真正的自主,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在向我们灌输某种价值观和规则。

德西指出,当今社会对物质积累的高度重视,使得人们特别容易受到有条件的经济回报和有条件的爱的控制。现代社会为人们追求期望的结果提供了极大的自主,但矛盾的是,人们的心理自主往往最终受到追求这些结果的限制。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主呢?

德西认为,真正的自主意味着人们的行为来自自己的真正选择,意味着人们在行动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德西的观点,也是我想说的: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心灵的自由,幸福最终来自心灵的解放。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YsptROMgI4Tj10qYrJ9wWrxIUk/5zSHOHmyFISLGnpXfO6rL8e9mFaSQWd9KK7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