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佛教宗派,一般都依据独自的“判教”体系而决定立宗的典据,有传法的统绪,有反映本宗派主张的理论著作,这些著作大部分以阐释佛教经论的形式出现。但对道信黄梅教团来说,教法上虽表示以《楞伽经》和《文殊说般若经》 为依据,但实际思想距该二经已有很大距离,道信的师承关系也并不明确。道宣《续高僧传》里有《道信传》,道宣比道信年轻十六岁,其所述道信事迹足可凭信。但该传中只写他从七岁到十二岁从一戒行不纯之师,以后在舒州皖公山又十年从学不知名的两位僧人,并没有提到后来所传三祖僧璨(后来的记载或作“粲”、“燦”,本书中视情形通用)的名字,更没有言及达摩——慧可——僧璨——道信的传法体系。这个体系应是在楞伽宗形成以后才创造出来的,在道信当时还没有影子。道信有前面提到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那样的著作,却是采取专立一家之言的单篇结撰形式,而不依傍于外来经论。这样,道信传法已表现出后来禅宗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理论上和形式上都是独立于传统佛教和当时的其它佛教宗派的。

后来的敦煌本《楞伽师资记》是北宗灯史,记录自《楞伽经》译者求那跋陀罗至神秀弟子普寂等八代传承。道信的篇幅几占全文一半,主要是著录《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这正暗示出道信和他的这篇著作在禅宗史上的重要地位。道信建立了早期禅宗即所谓“楞伽宗”的基本理论构架。

这篇文章提出了即心即佛的新的解脱观念,也提出了实践它的善巧方便即具体方法,对于坐禅也规定了不同于历来大、小乘各种禅法的新方式。在《楞伽师资记》被发现以前,这篇著作已长久湮没无闻了,因而也就不能估价道信在建立禅宗上的伟大贡献。今天我们研究、分析这篇作品,发现禅宗长期发展所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道信都提出了,并且也已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向。

道信提出新禅观的理论基础是对心性的认识,他说:

……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泯然无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征。即看此等心,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亦名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亦名涅槃界、般若等。名虽无量,皆同一体,亦无能观、所观之意。如是等心,要令清净,常现在前,一切诸缘,不能干乱。何以故?一切诸事,皆是如来一法身故,住是心中,诸结烦恼,自然除灭。

这样,道信简洁明确地把佛、佛性、正法、诸法实性、净土、菩提、涅槃、般若等等佛教所宣扬的神圣、绝对、超越的一切,统统归于一心。佛教徒那千经万论的烦琐论证、六度十地的烦难修持,也就这样被否定掉了。本来,自部派佛教以前就产生的心性本净观念,在六朝佛教义学中曾被发挥,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的心性理论,为后来禅宗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以前的各种佛教学派、宗派,不论它们如何彻底地肯定众生具有佛性以至本来就具有佛性,但总是要求现实的人的心性向佛性靠拢,而且主张在人身上实现佛性要经过修持的过程。这也就决定了以前的佛教是追求超越、解脱的宗教,是让有限、相对的人生去实践绝对的佛性。道信却简单地把心、佛统一起来,从而建立了追求自性圆满的全新的解脱观。这是佛教思想的一个根本的变革。

由于“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为实现这佛性,由凡夫而成为佛,道信又提出了五种善巧方便,这是全新的宗教实践方式:

……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佛也。略而言之,凡有五种: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二者知心用,心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这里第一、二点,明确主张心的体、用合一,即心不是超越知觉言动的绝对本体,清净心即体现在“起作恒寂,万惑皆如”的现实心性之中。第三、四、五点提出“觉”、“观”、“守”,即通过人的精神体验来实现心、佛的统一。而集中起来,又可概括为文章题目的“入道安心”四个字;达到这个目的则要“修心”、“住心”、“看心”、“敛心”。文中对这一过程一再具体描述:

坐时当觉,识心初动,运运流注,随其来去,皆令知之。以金刚惠征责,犹如草木无所别知。知所无知,乃名一切智,此是菩萨一相法门。

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维,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究竟处,自心明净。或可谛看,心即得明净,心如明镜;或可一年,心更明净;或可三五年,心更明净;或可因人为说,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须说得解。

初学坐禅看心,独坐一处,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放身纵体,自按摩七八翻,令腹中嗌气出尽,即滔然得性,清虚恬静。身心调适,能安心神,则窈窈冥冥,气息清冷。徐徐敛心,神道清利,心地明净。观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

由这里提出的“看心”方法可知,他还没有否定“坐禅”,但已把它简化为调适身心的方法;并通过调适身心,逐渐体验到“内外空净”、“心地明净”的境界。这样,传统佛教的繁难修持就转化为心性修养功夫了。

道信弟子弘忍(601—674)接受了双峰禅法,道信死后,在双峰山东十里凭墓山建立寺院,接引学众。后人称颂他“既受付嘱,令望所归,裾屦凑门,日增其倍。十余年间,道俗受学者,天下十八九。自东夏禅匠传化,乃莫之过” 。这种描述显然不无夸张,但“东山法门”的影响确是由弘忍加以扩大的。特别是由于弘忍门下学徒众多,出现了神秀、慧能、智诜等一批优秀人才,他们因应形势,把新禅法传布四方。而这些门徒对师说又多有发挥,以后形成禅门中的不同派系,表明弘忍的学风是相当开放自由的。弘忍是推广新教派并使之得到发展的关键人物。

弘忍的作品今存有《最上乘论》,收入《大正藏》与《卍续藏经》。有敦煌本题为《导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又有一本(P.3559)题为《蕲州忍和尚》,证明确为弘忍的作品。然而将其内容与《楞伽师资记》对勘,却多同于后者所录慧可“略说修道,明心法要”部分。有可能弘忍的这篇著作是发挥慧可见解的;更有可能是弘忍门人后来有意将他的言论移到慧可名下,一方面表明弘忍见解渊源有自,借以提高他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借以确立起道信、弘忍接续慧可的法统。从全文内容看,完全是道信“入道安心”理论的发挥,表明这是“东山法门”的又一纲领性著作。

本文的最后一段说:“问曰: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答曰:此论显一乘为宗……” 可知全篇的中心是讲“自心是道”,所以文章一开头就说:

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这与道信把佛心归于自心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接着,回答“何知自心本来清净”时说:

《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这里指出了清净自心与妄想攀缘心的统一,舍妄转净在于“守心”。文中一再说到“了知守心,为第一道”,“千经万论,莫过守真心”,“守本净心”,“守我本心”,并说“努力会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自然与佛平等不二”,认为“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这也正是道信“安心”观念的发挥。

弘忍教人坐禅方法亦与道信相似:

若有初心学坐禅者,依《观无量寿经》,端坐正念,闭目合口,心前平视,随意近远,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调气息,莫使乍粗乍细,则令人成病……但知摄心莫著,并皆是空,妄想而见也。

这也是道信“调适身心”的方法,与传统禅法是不相同的。从这段看法还可清楚看到,所谓敛心、守心的方便与传统禅观“日想观” 有联系。

这样,“东山法门”提倡一种以坐禅观心为核心内容的新佛教。道信与弘忍在说法中还常常引用经论为典据,即下面将要说到的达摩所谓“藉教悟宗”,实际是为宣扬自宗观点而自佛经断章取义。后来禅宗又自称得“佛意”,实际上又是以己意取代佛意的。“东山法门”就这样把佛教境、行、果三门繁难的修持,简化为“守心”、“安心”的实践;三藏十二部经的复杂的义理论证,则被“一心”所概括。面对着六朝以来发达的佛教义学,它一举而截断众流,树立起全新的学风与宗风,推动起彻底变革佛教的新潮流。 vEyoNTh8o+oW9QS/CDquyXVPylqtd6vhJR3CVs1Xj+kU+tjoXNfRqOOiuI2ouFs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