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诗人美周公而曰“笾豆有践” ,恶凡伯而曰“彼疏斯稗” 。古之于饮食也,若是重乎?他若《易》称“鼎亨” ,《书》称“盐梅” 。《乡党》《内则》琐琐言之 。孟子虽贱饮食之人,而又言饥渴未能得饮食之正 。可见凡事须求一是处,都非易言。《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典论》曰:“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 古人进鬐离肺,皆有法焉,未尝苟且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圣人于一艺之微,其善取于人也如是。

【注释】

①诗人美周公而曰“笾(biān)豆有践”:语出《诗经·豳风·伐柯》。原文为:“我觏之子,笾豆有践。”诗人用“笾豆有践”赞美周公治国有功。周公,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姓姬名旦。曾辅助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武王死后,继续辅助幼主成王摄理国政。曾东征平武庚、管叔、蔡叔之乱,制定西周礼乐制度,是历史上的圣贤典范。笾豆有践,大意是说盛满食品的食器整齐地摆放在桌上。笾,古代祭祀及宴会中装盛果品肉脯的竹编食器。豆,古代食器,初以木制,形似高足盘,后多用于祭祀。践,行列有序之状。

②恶凡伯而曰“彼疏斯稗(bài)”:语出《诗经·大雅·召旻》。原文为:“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彼疏斯稗,胡不自替?职兄斯引。”张次仲《待轩诗记》:“彼时之疏,斯时直以为粺。即粗粝之食亦不可得,慌乱之象如此。”《毛诗序》说:“《召旻》,凡伯刺幽王大坏也。旻,闵也,闵天下无如召公也。”袁枚认为此处是诗人用“彼疏斯稗”怨恨凡伯治国无方,这与传统解释不尽相同。凡伯,西周王朝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周公旦政治地位特殊,其儿子也得到天子分封。三子瞵分封在今河南辉县,称为凡国。凡国的君主为世袭制,继承其爵位的历代君主,后世一律称为凡伯。疏,粗也,即糙米。稗,通“粺”,精米。

③《易》称“鼎亨”:语出《周易》。原文为:“《鼎》:元吉,亨。”上古鼎器,既可烹物,也是权力象征。君子持鼎意味国家权力集中,必大吉而亨通顺利。《易》,指《周易》,也称《易经》。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通过象征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人事的变化,以阴阳二气的交感作用为产生万物的本源。被儒家奉为经典。它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和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对中国几千年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鼎,为古代炊器,以鼎烹煮食物。

④《书》称“盐梅”:语出《尚书·说命》。原文为:“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意为羹须盐、梅以和之。乃殷高宗命傅说为相的言辞,指他是国家十分需要的人才,后因此作为赞美相业之辞。《书》,指《尚书》,为先秦时代政事文献的汇编。内容以上古及夏、商、周的君王重臣宣示布告的讲话记录为主。儒家“十三经”之一。盐梅,即用为调料的盐和梅子。

⑤《乡党》《内则》琐琐言之:指《乡党》《内则》两篇文章中很多方面都提及饮食,以喻教化。《乡党》,为《论语》中的篇名。《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言行为主的言论汇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内则》,为《礼记》中的篇名。《礼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学生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主要记载了先秦礼制,集儒家思想资料之大成,反映了先秦儒家哲学、政治、教育等思想。在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琐琐,指多言貌,啰嗦之意。

⑥孟子虽贱饮食之人,而又言饥渴未能得饮食之正:语出《孟子·尽心上》。原文为:“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大意说饥不择食、渴不择饮时,都不能认识体会食物和饮料的正常滋味。

⑦“《中庸》曰”几句:大意为人不可能不吃不喝,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饮食的滋味。《中庸》,书名。本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子思所作,一说为秦汉之际儒者所作。书中保存了子思一派思想资料,并对孔子中庸思想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中庸是衡量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和世界万物的基本秩序,以诚作为个人修养的至极境界及世界本体,并把诚与天道、社会历史相联系,认为达到至诚,就可以知兴亡、祸福。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是士人必读之书,也是明清科举考试的出题依据。

⑧“《典论》曰”几句:大意为一代尊贵者,知道建筑舒适居处;三代尊贵者,才能真正掌握饮食之道。《典论》,三国时期曹丕曾著有《典论》五卷,原书已散佚。这里或指另书,不详。一世,一代。

⑨“古人进鬐(qí)离肺”几句:《仪礼》《礼记》等规定,用鱼及动物肺进献时,鱼脊必须朝着享用者,割肺则须连着心。不可随意违规。鬐,鱼脊鳍。这里指鱼或鱼翅。离肺,指分割猪牛羊等祭品的肺叶。

⑩“子与人歌而善”几句:语出《论语·述而》。大意是说孔子与人一起唱歌,如唱得好,必定让人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同唱。孔子弟子称之为“歌而善”,意指孔子行善于常事,尽量让他人开心愉快,不以损害他人而后快。

【译文】

诗人赞美周公,就说“笾豆有践”,以赞扬周公治国有方;厌恶凡伯之无能,就说“彼疏斯稗”。可见古人对于饮食是多么重视。其他如《周易》谈到“鼎亨”,《尚书》提到用“盐梅”调味。《乡党》《内则》多处琐碎地提及饮食之事。孟子虽然看不起那些讲究吃喝之人,却又说饥不择食、渴不择饮之人不可能懂得正常的饮食之味。由此可知,任何事情,都必须有正确的处事准则,并非轻易就能下结论。《中庸》说:“人不可能不吃不喝,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饮食的滋味。”《典论》也说:“一代尊贵者,知道建筑舒适居处;三代尊贵者,才能真正掌握饮食之道。”古人对于进食鱼或鱼翅以及分割动物祭品肺叶一类的事情,均有一定的法则,不曾马虎了事。“孔子与别人唱歌,若别人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他唱和。”孔圣人对于唱歌技艺这样微小的事情,都能与人为善,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实在难能可贵。

余雅慕此旨 ,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 ,执弟子之礼 。四十年来,颇集众美。有学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传者。余都问其方略,集而存之。虽不甚省记,亦载某家某味,以志景行 。自觉好学之心,理宜如是。虽死法不足以限生厨,名手作书,亦多出入,未可专求之于故纸 ,然能率由旧章 ,终无大谬。临时治具 ,亦易指名。

【注释】

①雅:极,甚。

②灶觚(ɡū):灶口平地突出之处。这里指厨房。

③弟子:指学生。

④以志景行:以表达景仰向往之意。《诗经·小雅·车舝》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用以表达崇敬仰慕之情。

⑤故纸:旧纸,古旧书籍。

⑥率由旧章:完全遵照过去已有的章程办事。语出《诗经·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⑦治具:置办饮食供张之器具。

【译文】

我十分敬仰这种学习精神,每次在别人家品尝到美味佳肴后,我都会让家厨前往他家厨房拜师学艺。四十年来,广泛搜集各家的烹饪技法。其中有些内容已完全掌握,有的内容只掌握了十分之六七,有的内容只掌握了十分之二三,也有完全失传的。我都逐一探讨其烹饪之法,汇集保存。虽然有些烹饪之法不一定记录得很清楚,但也记下出自某家某菜,以此表达个人的仰慕之情。自以为虚心学习,理应如此。当然,旧法陈规束缚不了厨师的灵活性,即使名家之作,也未必完全正确,所以不能只是专注于在古旧书堆中寻找方法,但是能够按照有关书本的知识去实践,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过错。在临时备办酒席时,也容易有章可循,搞出名堂。

或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子能必天下之口,皆子之口乎?”曰:“执柯以伐柯,其则不远 。吾虽不能强天下之口与吾同嗜,而姑且推己及物,则食饮虽微,而吾于忠恕之道,则已尽矣 。吾何憾哉?”若夫《说郛》所载饮食之书三十余种 ,眉公、笠翁 ,亦有陈言。曾亲试之,皆阏于鼻而蜇于口 ,大半陋儒附会,吾无取焉。

【注释】

①执柯以伐柯,其则不远:语出《中庸》。原文为:“《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此乃《中庸》关于为道的论述。道并非远离于人,远离于人则不可为道。以伐柯为例,拿着斧头伐木,以制斧柄,可依斧头现成之样而制。喻以儒家标准立身则可为道。伐,砍斫。柯,斧柄。

②“吾虽不能强天下之口与吾同嗜”几句:在袁枚看来,忠恕之道的内涵就是推己及人,饮食虽说是小事,但也是推行忠恕之道的一个途径。推己及物,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推测别人的心意。

③《说郛》:陶宗仪(1316—?)所编的一部丛书,汇集秦汉至宋元名家作品,包括经史传记、百氏杂书、考古博物、山川风土、虫鱼草木、诗词评论、古文奇字、奇闻怪事、问卜星象等内容。为历代私家编集大型丛书中较重要的一种。

④眉公:即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松府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多才艺,书学苏轼、米芾,所画山水空远清逸,善古琴,通词曲,能诗文。著有《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等。世传其善于品鉴美食。笠翁:李渔(1611—1679?),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兰溪(今属浙江)人。其主要成就在戏曲创作、戏曲理论和小说创作方面,于园林、花木、美食亦有相当造诣。其名著《闲情偶寄》就有《饮馔部》专讲饮食。

⑤阏(è):阻塞。蜇(zhē):刺痛。

【译文】

有人说:“人心各异,犹如相貌各不相同。您怎能肯定众人的口味和您一样?”我的回答是:“按照有关方法去做,原则上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我虽然不能强求众人之口味与我一致,但我姑且按照推己及人的原则把我的喜好对外推广,那么饮食虽然是小事,但于忠恕之道,我也尽力而为。这有什么可遗憾的?”《说郛》中记载了三十多种饮食之书,陈眉公、李笠翁他们也有饮食方面的著述。我曾经试着照本制作,但都是些刺鼻伤口的菜肴,多半是那些孤陋寡闻的书生汇集的一些牵强附会之说,在我书中并未采纳。 ehdVVAJogzFeenF2gX8xIAON01OHq0TrUD9zxdWutwKbx6rRavGPz9pjXpfdV+J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