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宫氏脑针”疗法治疗脑瘫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项目简述: 本项目为“宫氏脑针”治疗脑瘫临床疗效观察,采用“宫氏脑针”技术治疗脑瘫,该理论与技术由宫长祥医生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探索钻研而发明。宫先生在长达20多年的治痛路上,曾先后学习多种技术,在小针刀、银质针等方面有非常优秀的技术把握,是国内最早开展臭氧、等离子微创治疗者之一。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临床中有诸多病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经过艰苦的科研最后提出了神经调衡理论,然后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又经历长期的技术演化,最终形成现在成熟的“宫氏脑针”治疗方法。

该理论认为形成疼痛等病症原因不是传统理论认为的神经压迫肌肉理论、经络理论、无菌性炎症理论等,而是由神经系统功能失衡所引起。通过松解特定部位的筋膜释放膜内的张应力而改变神经系统工作的力学环境来调整神经系统功能;通过改变具体实像结构的方法来影响大脑功能状态,从而调整神经和大脑功能,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该疗法核心是一种特殊针法,所使用工具为适应宫氏脑针操作的专用针具,主要施术部位为脑部,具有安全、少痛、无风险、见效快、不复发等特点。该方法从疼痛开始研发,治疗范围覆盖到了疼痛、脑瘫、偏瘫、截瘫、肿瘤、皮肤病、哮喘及部分内科疑难病等诸多领域,本实验就是观察宫氏脑针对脑瘫患者的改善情况和实际疗效。

该疗法是近几十年来针灸领域一次重要的突破发展,2016年8月26日,石学敏院士团队观摩该法后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明确指出该法“解决了其他治疗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奇迹”“推广下去会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并以“支持科学,不支持人情世故”的姿态大力支持该疗法发展,拟在人力资源、资料与数据整理等方面支持宫氏技术成果转化,以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随着该疗法的推广,必将为临床疗效的提高和医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研究背景: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儿童最为严重的运动残疾,是自受孕开始到婴儿期非进行性的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该病患病率为1‰~3‰,其中以痉挛型脑瘫为主,占脑瘫患儿的60%~70%。我国1998年“九五”攻关课题报道全国0~6岁脑瘫患儿有31万,平均患病率1.86‰。脑瘫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随着国内小儿脑瘫康复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大批脑瘫患儿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治疗。脑瘫治疗方法众多,目前有运动疗法、物理疗法、药物治疗、传统中医疗法、手术疗法等。

康复治疗方法中,运动疗法包括Bobath法、Vojta法、引导式教育(Peto)、上田法、Rood法、Ayre感觉统合治疗、Temple Fay法、Doman-delacato法、运动再学习、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NF)法。物理疗法包括电刺激疗法、水疗法等。传统的康复疗法包括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等。各种方法均有其各自的特点,目前临床上仍以Bobath疗法为主。

目前,国内外对于儿童痉挛性脑瘫的治疗存在四项基本认识: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是非进展性的,但异常的肌力和痉挛造成的变形是会进展的。②目前可用的治疗手段只能矫正肌力不平衡及因肌力不平衡导致的骨性畸形,不能解决脑损害的根本问题。③在患者的生长发育中,肌力不平衡及骨性畸形会不断加剧。对一些患者,随年龄增长手术后畸形复发率不断下降。④脑瘫的治疗目标是尽量帮助患儿增加肌力和运动功能,减低功能障碍,努力回归社会。对大多数患者,综合治疗手段(如物理疗法、手术、康复训练等)联合的方式比一种方式更有益。

1 非手术治疗

1.1 康复治疗

对于年龄较小的脑瘫患者来说,单方面的康复治疗不可能取得很好疗效,只有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才能够保证其更好地恢复健康,减轻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小儿脑瘫的综合康复疗法是指每天让患儿完成一套特定的疗法,其中包括对于患儿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抓物能力、语言能力、起坐能力、原地运动能力、跑跳能力等各个方面的治疗,从而达到有效恢复的目的。其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教育(特殊教育、引导式教育、认知教育)、物理疗法等。

1.2 药物治疗

1.2.1 巴氯芬在国内应用较少,有国外研究指出,巴氯芬除了抑制异常的单突触伸肌活动和多突触的屈肌活动,还能降低P物质,弱化疼痛感受,从而达到改善脑瘫症状的作用。

1.2.2 A型肉毒素(BTX-A)是一种由肉毒梭菌产生的潜在神经毒素,有7种血清型。A型肉毒素(BTX-A)在脑瘫患者中被用于选择性地减弱肌张力,注入肌肉的BTX-A在肌肉终板水平起作用,阻止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抑制肌肉收缩。

1.3 矫形器治疗

下肢矫形器用于预防畸形,对肌肉力量弱的患儿提供支持,消除肌肉不平衡的影响,使某种程度的运动受限制并能保持关节力线。踝足矫形器(Ankle-foot orthosis,AFO),常常被推荐给脑瘫儿童佩戴以改善踝、足部畸形,改善步态及步行效率。有研究发现,佩戴AFO可提高脑瘫患儿步行时的速度,增加跨步长,减小首次着地时踝关节的跖曲角度并增大迈步时踝关节的最大背屈角度。

2 手术治疗

痉挛性脑瘫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多种,其主要目的是神经反射弧调整、解除肌肉痉挛、平衡肌力、矫正骨性畸形,调整肢体的负重力线,改善运动功能。

2.1 神经外科治疗神经反射弧调整、解除肌肉痉挛

2.1.1 选择性的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它是一项只在谨慎选择的患者中实施,是减轻痉挛状态、平衡肌肉紧张度的手术。在脑瘫患者中,由于正常的中枢神经系统对γ传出系统的抑制力不足,导致过度的牵张反射。另外,由α运动神经元的协调运动能力也表现异常。从肌梭传至脊髓的输入信号刺激会穿过后根。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的目标是辨别传送过度刺激的神经根并切断,从而降低从背部感觉纤维输入的刺激,但对此手术的长期随访研究还很不够。

2.1.2 四肢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

原理同选择性的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包括闭孔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选择性部分切断术。该术式在欧美国家开展较为广泛,长期随访疗效确切,有切口小、出血少、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用于痉挛部位单一、局限的患者。

2.2 骨外科治疗

痉挛性脑性瘫痪发展至青少年阶段常伴有明显四肢畸形及部分骨盆、脊柱畸形,其中以下肢畸形常见,如髋内收畸形、膝关节屈曲、足下垂内翻等。一般来讲,3岁以前的畸形不建议手术。软组织手术的最佳时机需待患儿发育到步态稳定,一般需达5岁,且随着发育状况的不同,手术方式亦有改变。小儿痉挛性脑瘫早期多采取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及抗痉挛药物等方法治疗,而发展到青少年阶段出现固定畸形后往往需要骨外科干预。由于青少年脑性瘫痪接近或完全停止发育后,畸形相对固定,多能够较好地配合术后功能训练。

2.2.1 痉挛性脑瘫下肢畸形的矫正常用手术方法

2.2.1.1 足跖屈畸形(马蹄足)的矫治

足跖屈畸形在脑瘫患者中是最普通的一种足部畸形,其中有70%的患者是儿童。①肌腱手术:肌腱延长或切断术、筋膜切断、肌腱移位术,如跟腱、拇长屈肌腱延长术矫正趾屈曲挛缩畸形。②骨性手术:如合并足内翻或外翻骨性畸形改变时,在软组织松解的基础上实施跗骨截骨术、关节融合术矫正。

2.2.1.2 髋内收畸形的矫正

剪刀步或称剪刀腿畸形,是痉挛型双下肢脑性瘫痪的另一种常见畸形,严重者双腿交叉,被动髋关节外展困难,患者无法完成迈步动作,若发展至少年期,易继发髋关节脱位和股骨上段扭转畸形,多伴有髋部疼痛及行坐困难。①减弱股内收肌的肌力或肌张力:闭孔神经浅支或全支切断,股内收肌群起点部分松解,尤其是闭孔神经浅支切断加股内收肌起点松解术的创伤很小,简单有效。②肌肉移位以增加髋外展、外旋的肌力或肌张力:常用的有半腱肌或股薄肌外置于股骨外髁,但以上两条长肌外置后主要是增加髋外旋的作用。

2.2.1.3 膝关节屈曲挛缩的矫治

①间接矫正屈膝步态的非膝关节类手术:如髋屈曲纠正、杠杆臂功能不良矫正、痉挛或挛缩性髋屈肌松解与延长类手术。②直接纠正屈膝步态的膝关节类手术:膝关节肌肉调整术、后关节囊切开/股骨髁上截骨或髁韧带紧缩术。③医源性屈膝步态的补救治疗:佩戴控制步行周期地面反作用力外源性屈膝力矩的AFOs矫形器具。

2.2.2 脑瘫上肢畸形矫正手术方法

许多脑瘫患者常见的上肢畸形是关于位置的手指屈曲、拇指屈曲伴或不伴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屈曲及肩关节内收和内旋。

①拇指内收畸形矫正手术:此畸形的发生是由于内收拇指肌的痉挛和挛缩,或因屈拇指肌痉挛所致。早期可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疗法。手术方法包括内收拇指肌切开术、肱桡肌移位重建拇指外展和伸直功能、第一及第二掌骨间植骨融合术。②手指和腕关节屈曲畸形的矫正:脑瘫患者手部常见手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屈曲畸形,发生原因是屈指深肌和屈指浅肌的痉挛。手术方法包括前臂屈指和屈腕肌群分段延长术、前臂屈肌起点下移术。

2.2.3 骨盆及脊柱畸形是脑瘫患者最重的畸形

出现脊柱侧凸或骨盆倾斜的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需要从整体功能考虑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而不能仅以畸形程度为依据。治疗的目标都在于改进患者的功能,即减轻坐姿失衡、骨盆倾斜疼痛的程度。

3 传统康复疗法

小儿脑瘫属中医学“五迟”“五软”“五硬”“痿证”“内风”等范畴。针灸、推拿在治疗小儿脑瘫方面也有一定疗效。

3.1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治疗脑瘫以醒脑健脾、补益肝肾、益气活血、通督阳为主。有研究对痉挛型脑瘫采取针刺配合推拿中点、按、揉、摩、捏、拿、叩击等基本手法治疗,能明显降低患儿肌张力,提高肌力,纠正患儿的异常姿势。用针灸疗法来治疗小儿脑瘫,醒脑健脾、益气活血、补益肝肾是主要目标。一些学者通过痉挛型脑瘫患者采用针刺结合穴位按、揉、摩、捏、拿及采用敲的基本技术,可以降低孩子的低肌张力,有效地改善患儿的异常姿势,提高肌力。袁青等采用靳三针疗法,对比头穴留针30分钟和60分钟疗效,延长留针时间能显著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靳三针疗法能显著提高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和平均血流速度值,降低血管阻力指数。米曙光采用头针滞针加体针法能显著改善CP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智商发育。陈俊军等观察聪脑通络针法和西药加高压氧对比治疗脑瘫。结果:在提高患儿运动功能疗效方面聪脑通络针法组明显优于西药组。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肝肾不足型小儿CP,在综合功能评定积分上优于传统针刺和不做针刺对照组,且年龄越小,疗效越佳。

舌针治疗CP可以通过刺激末梢神经而增强中枢神经兴奋性,经过皮层-丘脑-皮层的调节,使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传导系统相互达到平衡,激活语言中枢功能低下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促进病灶区的侧支循环形成和血管扩张,解除痉挛,舌针有助于改善患儿智力、语言功能等精神神经症状,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

任月林等观察针刀和传统针刺对痉挛性脑瘫的疗效,结果针刀组在中枢性运动障碍、动作姿势异常、肌痉挛、运动功能方面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莽针加指针刺激表浅经络可使机体产生一种气化效应,自我调理、平衡阴阳,有调节提高CP智能的作用。施炳培等以穴位注射为主配合作业疗法,发现随着疗程增加,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积分值不断提高,疗效就越明显;采用穴位注射为主观察20例脑瘫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骨钙素的变化,3个月后,17例患儿血清骨钙素含量下降,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研究表明,针刺法、穴位注射法、埋线法都是治疗CP的有效方法,以埋线疗法最好。电针华佗夹脊穴能有效地刺激末梢神经及牵张反射的感受装置,降低肌张力,对小儿脑瘫肌痉挛有较好疗效,且治疗时间适度延长,疗效更佳。

3.2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治疗脑瘫采用补益肝肾,调和气血阴阳,活血化瘀,或独取阳明经络为主。有研究认为在Bobath疗法的基础上运用推拿疗法治疗脑瘫,治疗半年后,在促使患儿获得正常运动的感觉,促进脑瘫患儿的翻身、爬行、独坐、站立等运动功能方面疗效显著。

以上各种治疗方法均各有其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脑瘫患儿采取适合的训练方法。对于年龄小(4个月~1.5岁)采用Vojta疗法训练效果较好,尤其对手足徐动型脑瘫效果明显。但是单纯采用Vojta疗法也有许多不足,尤其是手法粗暴,患儿痛苦大,一些家长不能接受。因此,Vojta疗法常与Bobath疗法及Rood疗法相结合的训练效果较好。对于年龄稍大、肌张力高、有关节挛缩的CP患儿可再加上上田法,效果明显。但是上田法也会给患儿带来一定的痛苦,因为每次治疗需要18分钟。Doman-delacato法训练强度大,每次训练需要5人为1个患儿服务,占用医疗资源太多,且运动强度大引起的不适患儿难以接受,运动再学习和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法在国内主要用于成年偏瘫患者的康复,而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报道罕见。研究表明,脑瘫治疗中任何强调“单一疗法,短期突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将运动疗法合理配合理疗、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治疗脑瘫,根据患儿的病情,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种方法结合应用,取长补短,方可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发育功能,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综上所述,脑瘫患儿的治疗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医院、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其治疗过程。尽管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完全治愈脑瘫患儿被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但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治疗技术的不断规范化、专业化,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已得到一定提高。脑瘫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减轻致残因素造成的后果,尽最大努力改善功能,提高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为此,还需要我们脑瘫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研究成果报告: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是儿童肢体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脑瘫至今已经形成了中国针灸、运动疗法、物理疗法、手术疗法等各种治疗方法,但均有较大的局限性,临床疗效不理想。目前,中医传统针刺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脑瘫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疗效,被认为是脑瘫的一种有效的特色治疗方法,得到关注和认可,同时也是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兴起的“宫氏脑针”被证实对小儿脑瘫具有更可靠的疗效,为了探讨“宫氏脑针”治疗三个疗程对不同类型脑瘫的运动功能疗效是否存在及脑瘫的不同病因是否会对针刺疗效产生影响,现将“宫氏脑针”治疗三个疗程的脑瘫病例进行观察分析,并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依据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制定的小儿脑性瘫痪诊断标准拟定: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临床分型包括:①痉挛型:以锥体系受损为主;②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不全、震颤等;③混合型: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类型临床表现。按瘫痪部位(指痉挛型)可分为单瘫(单个肢体受累)、双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三肢瘫(3个肢体受累)、偏瘫(半侧肢体受累)和四肢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脑瘫诊断标准,脑瘫分型明确,即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和混合型;年龄1~30岁;坚持“宫氏脑针”治疗3个疗程。

1.3 排除标准

伴有严重心肺疾患;伴有严重癫痫发作;伴有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只采用“宫氏脑针”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如下。

2.1 脑针的施治部位

头部,以脑后枕外隆凸为标志,在正中矢状线上选点治疗,可以稍偏离一点正中矢状线,但不能偏离太多,以不超过1cm为限。其后是在枕外隆凸上沿选点,向前至前发际都可以选点施治,1次1个点,也可选2个点。如选2个点,两点间距离在2cm左右即可。

2.2 脑针针刺技巧

一般不用局部麻醉,选定点后,做好标志,常规消毒,施治者戴无菌手套,快速进针透皮,后匀速进针抵达骨面,然后固定针头在骨面上,再用力入骨少许,出针即完成治疗,用消毒纱布按压针孔10分钟。

2.3 治疗后护理

针眼部位注意清洁,48小时内不要洗头洗澡,预防感染。注意饮食,不吃发物,以免影响针眼修复。

2.4 疗程设计

针刺10次为一疗程,一般为每日1次,亦可前3~5次,1日1次,以后根据患者情况,间隔1~2日1次,完成疗程,每疗程之间间隔3~5日。

3 观察结果

3.1 观察指标

选取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和治疗3个疗程病例中记录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数据进行统计分析。GMFM量表包括88项,分为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位、行走与跑跳5项,卧位与翻身能区为51分,坐位能区为60分,爬与跪能区为42分,立位能区为39分,行走与跑跳能区为72分,各能区均按满分100分进行折算,评分越高说明运动功能越好。

3.2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进行Ri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协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实验结果

3.3.1 收集病例病情与病因情况

共收集52例,其中男37例,女15例;年龄4~31岁(包括4岁)37例,平均年龄11.7岁。脑瘫的病理分型:痉挛型30例(81.1%),不随意运动型5例(13.5%),混合型(主要为痉挛型伴有不随意运动型)5例(13.5%)。

3.3.2 “宫氏脑针”治疗三个疗程对不同类型脑瘫GMFCS疗效分析

痉挛型脑瘫总有效率与混合型及不随意运动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混合型与不随意运动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宫氏脑针”对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最为显著,对混合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疗效相当。

3.3.3 不同类型脑瘫患儿“宫氏脑针”治疗2个疗程和3个疗程后GMFM评分比较

治疗前各型脑瘫患儿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个疗程时痉挛型与混合型、不随意运动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混合型与不随意运动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宫氏脑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疗效最优,对混合型及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疗效相当;各组治疗3个疗程与治疗2个疗程和治疗前GMF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说明针刺辅助治疗对不同类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均有改善作用;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和治疗3个疗程经重复测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效应<0.01),说明“宫氏脑针”对粗大运动功能的促进作用与治疗持续时间具有相关性,即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显著。

4 讨论

脑性瘫痪常并发智力低下、姿势异常、癫痫等症状,预后不佳。中医文献没有小儿脑瘫的病名记载,但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历代医家把其归属于五迟、五软、五硬、痿弱、失语等范畴。中医认为脑瘫是由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后天调养失当、气血虚弱所致,辨证多与心肝脾肾四脏有关。针刺以督脉为主,足太阳经、足少阳经、足阳明经、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为辅等,结合康复训练及推拿按摩进行治疗,通过纠正异常机体姿势,打破原始放射的抑制,缓解患儿肌张力大幅度波动,从而诱导患儿自主运动,恢复随意运动。目前,评价脑瘫临床疗效尚无统一评价体系,通过查阅中外研究文献,并结合2015年制定的《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确定以GMFM评估为主要评价指标来探讨“宫氏脑针”作为治疗手段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促进作用。

迄今尚无特效药物及治疗方法治愈脑瘫,多数学者认为长期坚持康复训练是降低患儿致残率,提高脑瘫患儿生存质量最有效的途径,主要有运动疗法、物理疗法、药物治疗、传统中医疗法、手术疗法等。虽然现代医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更新,越来越多新的治疗技术应用于脑瘫临床治疗,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脑瘫儿童的残障问题,且单纯康复训练疗程长,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脑瘫病位在脑,应在四肢,症状变化多端。针刺治疗脑瘫遵循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基础理论。临床观察发现,应用“宫氏脑针”,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运动、语言、认知等功能,其起效机制可能是针刺使大脑皮层的某些功能区、核团被激活,促进局部血流量及血氧饱和度增加,以及脑内各种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促进残存脑功能的恢复和能量代谢,或可以特异性激活大脑网状结构,启动脑神经系统修复功能等。“宫氏脑针”的作用机制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做深入探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后脑瘫患儿在GMFM评分上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宫氏脑针”可明显改善患儿前后坐位肌肉相关肌张力,减轻肌张力波动水平,提高患儿GMFM评分。

“宫氏脑针”主要施术部位在督脉,从中医传统理论分析,督脉作为奇经八脉循行于身后,沿脊柱而上,与诸多经脉相交通,在风府、哑门交阳维脉及手足六阳经等,可贯通患儿一身之气机。通过刺激督脉可以振奋督阳,增强患儿项背、腰骶部、脊柱支柱力量,增加脊柱稳定性,汇合诱导周身经脉之阳气,抑制原始发射,达到产生自主随意运动的效果。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宫氏脑针”可增加脑血流量,纠正其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脑组织的恢复,在改善循环状况及恢复脑细胞功能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表明,电针督脉经穴可增强脑干、脑皮质及边缘系统产生5-HT,调节机体的情绪、食欲、睡眠及内分泌功能,通过脑-肠交通,开放钙通道,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和乙酰胆碱等神经介质,影响患者精神及运动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宫氏脑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疗效最为显著,而对混合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疗效相当,这种疗效的差异可能与穴位选择、大脑损伤的部位不同和不同的运动障碍表现有关。痉挛型脑瘫损伤部位为锥体系,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损伤部位为锥体外系(基底神经节区)。“宫氏脑针”主要依据脑功能定位与体表投影的对应关系确定穴区的部位,“宫氏脑针”能有效缓解脑损伤导致的肢体痉挛。此外,痉挛型脑瘫患儿针刺治疗配合度好;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由于其肌张力不恒定,运动的不随意和不自主运动增多,常导致针刺治疗配合度较差。“宫氏脑针”对不同胎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改善存在差异,其中对足月脑瘫患儿疗效最优。产生这种疗效的差异可能与早产儿脑发育成熟度、自身营养状况、智能发育、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宫氏脑针”对不同伴随症状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改善存在差异,其中对伴随智力低下的脑瘫患儿临床疗效最优,而对伴随癫痫的脑瘫患儿临床疗效欠佳。提示脑瘫患儿的伴随症状与临床运动功能疗效存在相关性,癫痫是诸多伴随症状中对临床疗效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因此,癫痫的有效控制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宫氏脑针”对不同类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改善与年龄存在相关性,越早介入治疗,越有利于脑瘫患儿的临床康复。产生这种疗效差异可能与婴幼儿脑白质正常髓鞘化过程有关,1.5~2岁婴幼儿脑白质发育与成人相似,因此2岁以内给予治疗,通过减少某些神经毒素释放对脑组织的抑制,抑制缺血缺氧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凋亡,刺激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等的表达,从而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功能修复、神经再生、功能重组,恢复功能代偿。

综上所述,研究表明“宫氏脑针”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改善确有疗效,为治疗脑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并为脑瘫患者解除或减轻病痛带来了现实的效果和希望的曙光。研究同时注意到,“宫氏脑针”针刺的治疗时间、脑瘫类型、胎龄、伴随症状及患儿年龄与临床疗效均存在相关性。目前针刺辅助治疗脑瘫评价体系不统一、治疗方法多样,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循证研究数据支持,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如何获得最优和标准化的“宫氏脑针”治疗方案及探寻其作用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课题结题专家组鉴定意见

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对患者健康及其家庭生活带来极大危害与痛苦,目前国内外对于此病治疗乏术,疗效欠佳。本研究采用前后对照方法,观察37例脑瘫患者,以运动88量表等3项作为观测指标,采用宫氏脑针疗法,每日1次,10次1疗程,间隔3~5日,治疗2疗程后统计疗效。研究结果表明,宫氏脑针可明显提高患者机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显效3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无脱落病例,部分患者取得极显著疗效,运动和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增强。本课题设计科学合理,观察指标选择适当,组织实施严谨周密,观察结果真实可靠。

宫氏医学脑针疗法对脑瘫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且已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高新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解决了过去众多脑瘫患者求医无门或疗效欠佳的困境,该疗法安全有效,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临床推广前景。 J/58MckUkQcyCtglgnSypjMICfoSDTun/5Cs/y5os3DrnsfrIu3ex3K5RFx4tyC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