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念上,我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大致的发展过程如下:
痛点就是病位(哪痛治哪)-神经根(颈椎,腰椎问题)-脊髓段-颅脑部位。从对病位的认识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我的理念由最初的哪痛治哪上升到神经根部位,然后上升到脊髓段,最后上升到大脑,是逐渐从骨和软组织的解剖层面走到了神经解剖及神经走行的层面,当认识到脊髓和大脑层面时就开始从神经的功能上来认识疾病了。这样单从神经功能的角度来审视以前的治疗,可以明显看出以前的治疗都是影响周围神经,最高也就是治到了神经根的部位,而很多疼痛类疾病是属于幻肢痛的范围,其病位在大脑和脊髓,所以临床上的许多疼痛类疾病很难治,甚至认为不可能治愈,是与以前传统理念的局限性有关系。也就是说,以前很难治愈的那些疼痛类疾病,并不都是治疗技术的问题,而是对疾病的病因认识就存在错误,其治疗技术再高也不可能有很好的效果,因为你所处理的都是周围神经这个层面,所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这个道理非常清楚。宫氏神经调衡理念,跳出了肌肉、骨关节及神经的解剖学范畴,直接从神经的功能上考虑问题。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我治愈了大量疼痛类的疑难杂症,其中也有一些内、外、妇、儿的疑难杂症,进一步佐证了这种新理念的正确性,后来我给这种理念取了个名字,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宫氏神经调衡理念。
治疗技术越来越完善。肌筋膜松解调整机体内的力学环境,其目的是让神经在一个适宜的力学环境中工作;实像扎法,是通过改变大脑体像的方法来改变大脑图谱,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以说两种治疗技术都是针对改变神经的功能为最终目的。由于理念正确,这两种治疗技术尽管很简单,效果却非常好。关于肌筋膜松解的合理性,以后还有专门的介绍。
在治疗范围方面,宫氏神经调衡理论的研究从疼痛类疾病开始,随着理论及技术的发展,其治疗病种越来越多,内外妇儿无所不包,大到截瘫、脑瘫、植物人催醒、股骨头坏死,小到一般的颈肩腰腿痛,内科中的哮喘、心律失常,皮肤科中的银屑病,儿科中的咳嗽、发热,以及自闭症、抑郁症、脊髓空洞症等,甚至许多疑难杂症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十年磨一剑,得来终非晚。宫氏神经调衡理论及技术刚推出1年多的时间,就引起了医疗界的极大关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些都是疗效确切的结果。在医疗上,疗效是检验理论及技术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临床疗效的反复验证,深化了理念本身,也丰富了理念的内涵。其中对医疗科学前沿的关注,也给了我许多启发,最后的焦点逐步集中在了大脑中枢及脊髓,这些都是通过临床实践及对医学文献的学习,然后再进行思考加工的结果。其中《大脑可以改变》《重塑大脑,重塑人生》对我的影响较大,宫氏治疗技术之一的实像扎法就是受到了该书所讲的“神经塑性及大脑图谱概念”的启发。
什么是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为不断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自身结构的能力。传统观念认为,大脑定型了不能再改变,神经细胞死亡了不能再生。实际的情况是,我们的大脑一直不停地因外界刺激而改变里面神经回路的联结,它是环境与基因互动的产物:我们的观念会产生行为,行为又会反过来改变大脑的结构;先天(基因)决定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又会回过头改变大脑。
大脑图谱也称作大脑地图,最早提出这个观念的是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蒙特娄神经学院的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他是在做癌症和癫痫患者的手术时记录下了大脑处理感觉和运动的区域。在经过很多次这种手术之后,他绘出了身体各部分在大脑的表征部位即大脑地图。
潘菲尔最大的发现是感觉和运动的大脑地图与外界相呼应,跟真正的地理地图一样,也就是说,在身体上相接近的部件,在大脑地图上的位置也是相邻近的。他同时发现,当他触碰大脑皮质的某个区域时,患者会想起童年往事或像梦一样的情境,这表示最高层心智的活动也储存在大脑地图中。
在潘菲尔所处的年代,科学家都相信大脑不能改变,这个大脑地图也是固定的,不能变动的,也就是大脑功能特定论,该理论认为,大脑像个复杂的机器,有许多部件组成,每一个部件有它自己特殊的心理功能,存在于某一个先天设定的大脑区域,每一项心理功能都有它固定的位置地点,自然就没有什么空间可以做改变。这种大脑功能区域特定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梅策尼希推翻。
梅策尼希及其后来的大脑塑性科学家研究证实:大脑是塑性的,大脑地图是动态的;大脑地图与外界相呼应;大脑内部也遵循“竞争法则”。
身体的特定部位与皮质区域之间的映射称为体感皮质定位,也就是说,皮质对身体的表征与身体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大脑的大部分应该是“多重感觉区”,即感觉皮质区能够处理一种以上感官所送进来的信息。这是因为,我们的感觉受体把从外界送进来的不同种类的刺激,不论它们的来源是什么,通通转换成电流,透过神经传导下去,这些电流的形态就是大脑中的共同语言。也就是说在大脑中不再有视觉的影像、声音、味道等感觉,它通通是电流。例如,听觉皮质也可以处理视觉信息,这已经得到实验的证实。
大脑的功能区总是对应于身体的某个部位,也就是说大脑内一个个功能区就像身体各部在脑内的地图。大脑地图是跟外界相呼应的,几乎跟真正的地理地图一样,在身体上相近的部件在大脑地图上的位置也是相近的。身体某个部位在大脑内的功能区即大脑地图也称作是身体某个部位的体像,为了表述方便,我把对应于体像的身体部位称作实像。体像与实像的关系就是大脑功能区即大脑地图与身体某部的关系。
有了体像、实像的概念,受体像与“幻觉痛(患肢痛)”的关系及《深部脑刺激治疗疼痛的基础研究》的启发,我发现了实像扎法这个治疗技术。
95%的截肢者引起一种慢性的“幻觉痛”,并且这种疼痛会终生持续。其实幻痛不仅出现在截肢者身上,也出现在一般例行的手术之后,例如:妇女在切除子宫后,仍然有经痛和产痛;有的胃溃疡患者胃切除后仍然感到胃溃疡时的疼痛;也有人在直肠切除后,还感到肛门和直肠的痛;有的在膀胱切除后,仍然会感到慢性的疼痛和尿急。上面所列举的这些疼痛(截肢者暂不包括在内)手术前存在,手术后已经没有了疼痛的相应部件,患者还是感觉像手术前一样的疼痛,好像原有的部件还存在,这就启示了患者有此部件时的疼痛有可能是幻痛。对于这个现象,神经塑性学家的解释就比较合理:疼痛和体像是紧密相关的。我们经历疼痛的时候,疼痛总是投射在身体上,正如幻影所表现的那样,有些疼痛不需要一处身体部位,或者甚至不需要痛觉感受器来感觉疼痛。我们所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个体像,由我们大脑图谱产生的体像。有真实肢体的人通常认识不到这一点,因为我们肢体的完全地都射到了我们真实的肢体上,这样就不可能将我们的体像和我们的身体区别开来。正是因为这样,有肢体存在的肢体疼痛,很难想到是幻痛;同样的,有脏器存在的脏器疼痛也很难想到是幻痛。
一般的疼痛,抑或“急性疼痛”,是通过大脑发出的一个信号:身体某处受到了伤害。有的时候一次受伤既能够破坏我们的身体组织,也会破坏我们痛觉系统的神经,这样就会导致神经性疼痛。痛觉图谱受到破坏并且不断地发出错误的警报,使得我们相信发生在我们身体上的疼痛,事实上是在我们的脑子里头。当身体治愈很久以后,疼痛系统仍然是兴奋的,并且疼痛也会持续发生,这就是幻痛。
幻痛其实就是中枢痛,也就是脑子痛。这种疼痛无处不在,只不过在有具体身体部件的人身上发生时,很难想到是幻痛。
痛觉是在塑性大脑控制之下的一个复杂系统,痛觉与其说是受到伤害的条件反射,不如说是对健康机体状态的一种判断。传统的神经学观点认为,当身体受到伤害的时候,痛觉感受器向大脑的痛觉中枢发送单向信号,并且感觉到的痛觉强度跟受伤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这种传统观点把大脑看作一个痛觉的被动接收器官。对痛觉的生理意义是这样认识的: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痛觉的产生告诉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了伤害、发生了病变,给我们一个信号让我们加以保护,从这个角度上说,疼痛部位也就是病变部位。实际上,疼痛绝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它所包含的情感和认知成分与其感觉成分同等重要。任何一种形式的疼痛(急性、复发性或慢性疼痛)都有心理成分的参与,在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心理障碍也可能是疼痛的起因之一。传统观点只是对组织损伤和痛觉形成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简单的阐释,并且只考虑到了伤害性系统所行使的被动信息传递功能,这些认识是机械的,它们无法解释没有组织损伤的疼痛以及同样程度损伤造成的个体之间疼痛强度的差异,更不能解释幻肢痛等现象。痛感知的形成,依赖于复杂的神经网络交互作用,组织损伤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受到中枢多个系统的调节,包括非伤害刺激激活的上行传递系统及各种环境和认知因素所激活的下行抑制系统。
痛知觉是机体的一套报警系统,提供机体正在受到伤害的信号,并保护机体免受进一步的伤害。因此痛知觉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而人的直觉往往欺骗自己,如常将疼痛部位误认为是病位。通过以上的论述不难理解,疼痛部位不一定是病位,有可能是大脑疾病的反映,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有疾病时,其疼痛总是投射到身体上。举个例子更好理解:我的一个学生听完讲课后,很有感触地讲了他所接触的一个病例,患者,男,70多岁。肺癌并右腋下淋巴结转移,右上肢疼痛非常厉害,盐酸哌替啶和吗啡均不能缓解疼痛,家属与大夫商量怎样才能解决老人的疼痛问题?此时大夫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实在坚持不了只有截肢。最终还真截肢了,但事与愿违,尽管他的右上肢已截掉,患者的右上肢依旧如过去般疼痛剧烈,这种疼痛就是幻肢痛。这个病例有右上肢和无右上肢是一样的痛法,说明这个痛知觉的来源是神经中枢或大脑,由于大夫没有想到这个方面,只认为是右腋下淋巴结癌转移的癌痛,所以实在没办法就截肢了,结果截错了。
通过以上对于疼痛的理解,发现疼痛这个症状本身应该是大脑制造的。例如急性生理性的疼痛,现在基本知道疼痛的知觉位置在丘脑及丘脑以上大脑结构中。周围性的伤害性刺激在痛觉感受器部位传导为电信号,然后这个电信号传入脊髓背角的第二层,经脊髓神经继续上传,在这两个阶段并没有形成痛知觉。当这个电信号进入丘脑后才形成了痛知觉,在丘脑形成的痛知觉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机体对应的部位,没有疼痛程度;二是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当电信号继续上传进入更高级的大脑疼痛回路时,就会形成一个有意识知觉的包含丰富疼痛成分在内的痛知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