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故事1
大国重诺而守信:弃利守言名诸侯

周朝末期,周幽王昏庸无道,宠爱褒姒,为得美人一笑,点燃烽火台。烽火台本是为传递军事信息而备,诸侯见烽火,知道天子有难,便前来救天子。褒姒看到被愚弄的诸侯大笑,但周幽王却因此失信于诸侯。后来,犬戎攻打国都,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台,诸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去救驾,最终犬戎攻陷了国都。周幽王为取悦褒姒失信于诸侯,付出了亡国的代价。

周幽王在混乱中被杀,其子周平王东迁洛邑,但王室势力开始衰微,诸侯不听周王室号令。各路诸侯明目张胆地指点江山,“逐鹿争霸”的纷乱时代开始了,而第一位建立霸主地位的人便是齐桓公。

齐桓公先后九次会诸侯,获得了诸侯的认可,最终建立了齐国的霸业。一方面这是由于他在政治上的改革、军事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更是得益于齐国以诚信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当时齐强鲁弱,两国先后交战三次,鲁国被齐国打败而不得不割地求和。鲁庄公将遂邑这个地方送给齐国,以示诚意,并约齐桓公在柯地盟誓。当时双方言明不带兵将,盟誓之日,齐桓公便只带了随从前来。而鲁庄公则违背承诺,带来了武将曹沫。齐桓公和鲁庄公在祭祀盟誓时,曹沫抽出一把匕首,绑架了齐桓公。齐桓公问曹沫:

“两国盟好,兵戈不加,为何行此举?”曹沫回答:“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你们占了我们很多地方,要想两国盟好,必须归还土地”。齐桓公被逼无奈,答应了曹沫的要求。齐桓公回国后,怒火中烧,震怒之下想撕毁盟约,再次攻打鲁国。宰相管仲劝齐桓公:“不可。你如果贪图一时的小利,就会失去诚信,天下诸侯日后就未必会帮助你了。还不如将土地还给鲁国。”齐桓公听了此话,便将鲁国的城池归还,而此举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

此后,燕国遭受山戎入侵,燕国打不过山戎,便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自率军出征,征途中因为迷路差点丢了性命,但依然尽心帮助燕国抵抗山戎,最终将山戎赶出燕国。齐国打败了山戎,却没有要求燕国交出曾经被山戎侵占的失地,而将之还给了燕国。齐桓公一次次的守信行为,让诸侯大加赞赏,他们觉得齐国这个强国信得过,都愿意协助齐国。因此可以认为,齐桓公放弃小利而守信用是他获得诸侯支持的主要原因。

齐桓公以诚信行于天下,获得了周天子和诸侯的认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彪炳千古。

评论语

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因无信而失天下,陷入外敌入侵而无人援助的局面。周幽王不仅没有意识到立信的重要性,反而一意孤行,大肆消耗诸侯的信任,如此必然不会获得诸侯的拥戴,最终身死而国灭,成为笑柄。

与周幽王截然不同的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虽然齐国经过改革,国强而民富,军事实力雄厚,但是齐桓公不以强权压人,反而处处行仁义之举。他面对背信弃义的鲁国,始终以诚相对,虽然遭受劫持但是仍然坚守承诺,归还土地。他支援燕国,而不侵占土地;援助诸侯,而不求回报。正如古人所言“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为个人的立身之本,为国家的立国之基。布信义于天下,施诚意于四方,得诚信美名,就能笼络天下人心,使各诸侯自愿归顺。齐桓公深谙诚信之道,既获得了周天子的认可,又获得了诸侯的拥戴,最终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孟子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然而,要想得此“道”,就必须讲信用。为人只有讲信用才可使他人信服,才可得他人慷慨相助,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为人如果不讲信用,最终只会被他人疏远。不讲信用可能会得到一时小利,却失了人心;讲信用可能会损失眼前利益,却得到了长远利益。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古来成就大事的人莫不先立信于人,而后才能成就事业,治国之道亦如此。

历经千年的文化沉淀,诚信已成为中华民族品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也要讲究以诚信为本。诚信的理念在当代中国外交观中也有所体现,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始终努力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坚守诚信原则——言必行,行必果,树立诚信榜样;牢记友情、适时感恩,彰显诚信力量;反对外交游戏,捍卫诚信美德。在我们多年的努力下,周边外交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h6N6NxZQLPdtR2czUA6G6TnW+r15FctYNhq5vupENsy6VpchqoE344gmnDjrd58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